(六)一位跋涉者的心灵史(六) ——给博友之四十八 作者:未庄子
我的祈愿:一直博到最后一口气,在博友温暖目光里,看着真情文字,悄悄与这个世界告别——南通邱新祥
歌颂真善美,鞭笞假恶丑,是邱新祥博客的一个主调,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新祥笔下的几名干部和百姓,看看他们身上一些闪光的东西。 2007年6月17日,新祥写了一篇《怀念我熟悉的一位市委组织部长》,请看看其中的一些片断:
田海宝,家住在我们天生港泽生街老柴油机厂对面。在过去那个岁月,自己印象里,他是一位很普通的人,与那些在工厂上班、商店里做售货员、甚至与一个从事农业劳动的老百姓差不多。他原来在通燧火柴厂(后改为南通火柴厂)担任领导,因为事业心强,工作兢兢业业,对工人体贴关心,和大伙一起,把一个厂搞得红红火火。后来,就被上级领导调走了。
父亲解放初,就进了通燧火柴厂。他有一手过硬的木工手艺,他的工作,接触面较广。那时,机台上有一些辅助工具,需要木工完成。上班除了干这些活儿,还负责房屋维修保养工作。当然,厂领导的一些办公桌、文件橱等用品,也由父亲与其他工友完成。厂子里有的是上好的木材,自产自销。即使办用品粗糙一点也没关系。那时,领导干部对这些都不讲究,衣装也朴素,心思不放在这些方面。他们更多的是考虑厂里的生产技术与工序流程,以及工人的生产安全与福利待遇。
我父亲与老田是一个厂子的老工友,他调走后,依然能经常碰见他。他仍住在天生港泽生街老柴油机厂对面,所以他们见面的机会比较多。不像现在领导包括一些职务一般的领导,上任之前,组织上就提前为他安排住房了。
首先要考虑领导的起居安静与舒心。需要闹中取静,周边有静静的河流,推开窗户,进入眼帘的是一片交织的花草与绿被。他们与普通老百姓不同,回家也闲不下来,有时夜里也要工作,比如批阅文件、接听电话。为领导配备一辆专车,上下班都有司机接送,也是需要提前准备的功课。
但这些领导待遇,在我父亲印象里,老田一概没有。老田的起居与出行没有变化,还是老样子,上下班,每天乘坐公交车往返。他与普通老百姓一样,下车后,从天生港3路终点站,再走一段路回家。因为,天生港3路终点站,离他的家大约还有2里路,比一般居民的住家还远一些。有人曾向他提议,也在站头放上一辆自行车,下了公交车,再骑自行车回家。但他没有这样做。
然而,正因为那时的老田,经常乘坐公交车上下班,到家之前,还有一段路等着他步行。所以,我父亲与其他工友,在天生港从3路站头到他家这段路,就有一些机会,与老田碰面,与他见面,哪怕站在马路边聊上两三句话,心里都觉得敞亮、舒坦。父亲他们一些老工友,仍然习惯称田部长为老田,他们觉得这样叫他,不别扭,顺口。
老田——过去那个时代的市委组织部长,与我父亲这批老人,早已离开我们了。直到现在,他的两个儿子、一个女儿,包括他们的家人,都没有靠老头子的权力与关系,谋取一份好的“体面”工作。与我们一样,普普通通。我也了解到,老田3个子女的生活,过去了这么多年,依然都比较平淡。我在想,其实我们这个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但是,在我看来,那些普通,没有超常欲望的追求,就是人间最好的追求。
老田是从工人中提拔起来的一名领导干部,作为地市级的组织部长,“官”也可谓不小,但他当官不像官,始终保持普通劳动者的本色,始终保持与群众的密切联系,这样的官员不忘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这样的官群众能不喜欢爱戴吗?有了这样密切的干群关系,我们还有什么困难不可战胜、不可克服?田海宝,就是那个时代干部群体形象的一个代表!
2007年5月25日,新祥发表了一篇《三轮车能踩出幸福吗?》文中写了三位踩三轮车的人,这三人的身份却不同,一位曾是一个有五六百个职工的工厂副厂长,另两位则是农民工夫妻。现在就让我们走进他们: 三轮车能踩出幸福吗?
一位原有一个五六百个职工的工厂副厂长,企业倒闭后,为谋求新的工作,也曾托门子,找路子、跑场子(劳动力市场)、磨皮子(做一种保险推销业务),但因没有技术,又没有专长,最后走到路口,踩起了三轮车,做着过去一般粗人才干的载客生意。
这位副厂长起初也不愿放下架子,他毕竟在一个也不算小的企业担任过领导。但要吃饭、要生存,这是正常人都躲不过,也是每天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如今,他站在街口,已大大方方,没有丝毫难为情。据别人透露,他一个月能挣到一千多元,看他那脸色已经没有愁苦,甚至还有了笑容。
一位在外地乡下种田的夫妻俩,听说南通的教育不错,为了儿子将来有一个好前途,他们硬是将家乡的房子低价卖了,来到南通。他们只有干农活的手艺,可城里没有适合他们的工作。为了离儿子所在的重点中学近一些,他们居然在这个城市不算偏的地段买了一套二室一厅的二手房。原来卖房的钱全贴进去,又东拼西凑近6万元,才总算拿下了这套立身之屋。
如今,夫妻俩在南通这座城市,也早已加入踩着三轮车载客的行列,男的好一些,三轮车有一部小汽油发动机,作为动力。老婆不适应,仍靠人力驱动。
一晃3年过去,儿子已念完了初中,后来进入了高一年级。还算争气,他的成绩在班上已排列前茅。原来儿子底子并不好,开始念了一年初中,跟不上趟,一度想放弃,还想说服父母将他送回老家念书。父母当然不同意,两代人之间开始对抗。
那天,儿子从学校骑着自行车回家吃饭,在人民西路一个拐弯处,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位妇女弓着腰,奋力向一个上坡踩着三轮车,已是深秋时季,但那位妇女背上衣服已经湿了一大块。他越看越觉得这位踩三轮车的背影有点熟悉,等他再向前50来米,他已经看出这位女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母亲。回家一个人躲在屋里,饭也不吃,哭了一场。哭完,他觉得自己有点轻松,发现自己改变了原来想回老家读书的念头。
从那以后,他的成绩追了上去,在一次中考中,第一次名字排在了前10名。从踏入这座重点中学,他第一次感到被幸福包围。
对于生存底线出了问题的人,踩着三轮车,也是一个饭碗。虽然苦点累点,冬天吃西北风,夏天太阳底下晒出一身油。可是它让一个无路可走,哪怕过去做过副厂长,也曾经风光过的人,有了一线生机。而在一个弓着腰,踏着三轮车负重前行的母亲面前,母亲成了小孩活生生的教员。她和她的三轮车,都改变了一个迷途孩子的方向,激活了一颗被苦难敲醒的心。
因此,有时当我看到三轮车夫身上马夹上“路在脚下”四个大字,内心深处就会有一种异样的感动。其实,三轮车也是一个饭碗,从里面能扒出米饭、扒出青菜豆腐,甚至扒出红烧肉。当然能做到这一步,就意味在这个社会里,你已经能够活下去,已经对自己和家庭负起了责任。
在这个不断发展变革的社会,一旦自己处于社会竟争劣势时,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悲观失望,放下架子,拉下面子,哪怕找一架三轮车先诉说一下衷肠。因为作为一个人,如果被逼得到了落魄的境地,但没有人注意你,也没有人同情你。或者说,注意和同情你,也仅仅是一时的怜悯。那么,不妨踩动一辆三轮车,重新启动你的生活。
你的人生不利处境,也许因一辆人力三轮车而发生改变。因为,它毕竟每天都有自己的方向,每天都能牵引着你不断前行。它不仅会启迪你,甚至,会让你重新获得幸福。
我读了这篇文章,心里暖暖的,同时也酸酸的,一种感动溢满了我的心中。这位副厂长,曾经领导过五六百个职工,现在竟然踩起三轮者谋生,落差是多么大啊!国人爱讲“面子”,这位副厂长不要“面子”,在熟人面前也能够踩起三轮车,就凭这一点,这位副厂长就值得我们敬佩!何况通过驱动三轮车,他不是重新找到了自身的价值吗?
这对踩三轮车的农民夫妻,则是农民工的代表,当我读到儿子放学路上,发现母亲“踩着三轮车的背影”这一情节时,我流泪了。我们的亿万农民工走南闯北,付出了多少艰辛、多少汗水啊!可以说,他们是用自己的肩膀,推动着中国城市化发展!在此,我向亿万农民工致以深深的敬意!
新祥饱含深情赞颂了3位靠着三轮车创业的普通人,也融入了自己多年打拼的艰辛和感悟。新祥说:“你的人生不利处境,也许因一辆人力三轮车而发生改变。因为,它毕竟每天都有自己的方向,每天都能牵引着你不断前行。它不仅会启迪你,甚至,会让你重新获得幸福。”劳动无贵贱,劳动最光荣!城市里一些“啃老族”的青年人,不妨也学学这位副厂长和这对农民工夫妻,放下面子、迈动步子,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人生,创造自己的幸福。
新祥单位的楼下,有两个修车的哑巴师傅,现在就看看他写于2010年3月11日的一篇文章: 楼下,两个修车的哑巴师傅
……两个哑巴,我都熟悉。但昨天年纪大一些的不在,门外留着牌子,上面写的几个字,告诉人们,他出去替人开锁了。我就把车子,交给靠路边的哑巴。他拿过一个本子,叫我写字,与他交流。这种方式,比跟正常客人打哑语,更容易明白。
他要本人,把需要服务的内容,写在纸上。我写了两个字:整理。他表示理解,马上回应4个字:好骑车子。我觉得语式不太通,拿过笔,把车子两字调到前面,成了车子好骑。哑巴笑,我也乐了。
下午,我到楼下,看自行车有没有整理好?这个哑巴出去了。是不是也外出开锁去了。因为没有像年纪大些的哑巴,在门外放个牌子,所以,不得而知。晚上5点,我要下班了。到了哑巴门口,他的门开着,但人又不在。我想,他不会走远的。四处转了转,果然,他从旁边医药公司大院里走出来了。手中端着一个水盆。原来,打水去了。
他指着地上一个轴棒,我明白,那是从我的车上,换下的。我今天骑着自行车,就感到费劲,后轮还不时发出阵阵的异响声。该问修车费用了。他又拿出小本,上面留下一行字。严格讲,是一个数字:15。
在我想象中,他应该收我30元才合理。因为换一个车轴,就得十几元。再细看,把我车篓子底部加固了,加了螺钉,上部位,也用两个新螺丝拧紧了。别看车篓子不起眼,但对我来说,相当重要。因为上下班骑着自行车,笔记本天天跟着我来回在道上奔波。笔记本,也算比较贵重的东西,后座不可能放它,背在身上又重,所以,放在车篓子里,是最适合的。离自己视线近,也不容易丢失。但这个笔记本有些重,几乎天天压着它,把车篓子压偏了一边。现在,又给牢牢固定了。我的手抓着篓子,摇了摇,居然纹丝不动。
后车轮右边固定罩壳一根粗钢丝,原来断了的,现也搞好了。但哑巴没有给我换新的。当然,他换一根新的,很方便,也可以多个收钱的 理由。但这个哑巴就是没有更换,此举,让我有点感动。他这样做,一点不影响我继续使用车子。细看,没有换根新的看了顺眼,可符合低碳经济。也证明,哑巴做事、做人,都让人尊敬。
年纪大一些的哑巴,现在,正忙着给另一个客人修电动车。忽然抬眼,看了我一下。我点点头,算是与他打了招呼,他也点头,还扮了个鬼脸,嬉笑着。
两个哑巴都认识我,我也熟悉他们。我早就发现,两个哑巴,在医药公司西边角上,修理自行车、电动车,多少年了,店靠店,门挨门,同做一种生意,两人居然相安无事,处得和睦。不像一些同行,做同一种生意,相互倾轧,拆台,背后说坏话,贬低对方,生怕生意被对方抢去了。
我跨上了自行车,由于整理了一下,车子轻松多了,还没有一点异响声。心里顿觉舒畅了许多。
两个哑巴,都是好人!好人,在他们各自位置上,温暖着四周的时光。
两个哑巴多么实在、实诚!
博友月份牌点评说: 哑巴做事、做人,都让人尊敬。——不哑的人应该向他们学习,我们这个社会才温暖……
博友沙鸥何飘飘点评说: 平凡的生活里,总有动人的乐章,全在是否有发现美发现善的眼睛和心灵……赞赏博友如此好文章! 博友纯粹空气点评说:
很温馨感人的一幅画面,哑巴师傅尽管不会说话,但它们用心灵默默地绽放着美丽,令人感慨!祝福他们!问好邱老师!
下面这个故事发生在青海玉树地震灾害之后,2010年4月22日,新祥转发了南通市红十字会办公室的一篇文章: 南通:八旬磨刀老人千枚硬币捐玉树
“哗——”4月15日上午刚一上班,南通市红十字会捐赠办公室就走进一个年过八旬的老人。只见他颤巍巍从裤腰里掏出一只沉甸甸、满是尘土的红色布袋,倒出大把大把的硬币,把办公桌堆得满满的。 “我要把这些钱捐给玉树地震灾区。”老人说。
现场的工作人员先是一愣,连忙清点。全是一元硬币,整整1000枚!老人也同时成为南通捐款玉树灾区的第一个市民。
捐硬币的老人叫吴锦泉,82岁,家住南通港闸区唐闸农村,一直靠磨剪刀为生。14日晚,老人从广播里听到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强震,已有500多人丧生,其中有很多孩子,还有很多人被埋在废墟里面。玉树的灾情让这位八旬老人揪心,他一夜没睡得着,就想着怎样帮灾区的百姓一把。第二天一早,老人早早起床,从床头柜里取出自己的钱袋子,牢牢地別在腰带上,从唐闸骑了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来到红十字会,为的就是能把这笔善款早日送到灾区人民手中。
望着10元一摞码好的硬币,老人动情地说,这些都是他今年磨剪刀、菜刀挣来的,每磨一次刀只能挣上一块或一块五。老人说,这些硬币原本打算捐给云南干旱灾区的,听说青海发生地震后,老人想还是先救急,就转而决定先把钱捐给地震灾区了。
其实,这已是吴锦泉老人第二次向地震灾区献爱心了。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也是这位可敬的老人,将自己磨刀挣来的1002元硬币,捐给了灾区。老人还经常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新年伊始,老人又将港闸区政府奖励给他的1000元慰问金及自己磨刀赚来的300多元捐给了当地儿童福利院。在上月召开的南通市红十字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市红十字会授予其全市唯一的“博爱特别奉献奖”,省红十字会吴瑞林会长亲自为其颁奖。
“虽然我已82岁了,但只要我还能磨得动剪刀,挣点钱,做点好事,这辈子最后的几步路走得就舒坦。”说完,老人颤巍巍骑着自行车渐渐远去。
我们读了这篇文章,凡是有点良心的人,无不为这位老人的善举而感动!我们从这位老人身上,读出了中国精神,读出了中国魂!我们应该把这位老人当作一面镜子,照照我们自己的灵魂,看看是不是已经生了锈,看看血管里的血是不是还是热的?
新祥笔下的这几个人物,有的堪称“小人物”,正是这些“小人物”构成了我们社会生活的基本面,正是这些“小人物”在创造着共和国惊天动地的业绩!让我们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 (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