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 午 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是我国传统民间重大节日之一。 端午节的来历,是用来纪念屈原的,最早出现在南朝的《续齐谐记》和《荆楚岁时记》。传说,屈原被奸臣迫害投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前往打捞施救,一直划行了很远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许多小船争先恐后地来回划动,也是后来划龙舟的起源。又怕河里的鱼虾吃掉屈原,纷纷从家里拿来面粉、饭团捏成的圆的,扁的,有凌角的饼儿,投入江中,以后每年端午节均投此为祭物,相沿成俗。 到了汉代建武年间,传说有个叫欧回的长沙人曾梦见自称“三闾大夫”(即屈原)的人对他说,感谢你们年年祭我,但祭物都被鱼虾偷吃了,以后可用树叶包裹,五色丝捆扎。这也许就是端午节吃粽子的来历。 这些虽然都是传说神话,但粽子在我国源远流长却是千真万确的,到了唐朝粽子成了宫廷节日的佳品,唐明皇也十分喜欢吃粽子,并吟出了“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的有名诗句。 粽子是端午节的美食,经过不断的发掘、创新,早已不是单纯的糯米,还配之以赤豆、红枣、豆沙、蛋黄、猪肉、百果等等,五花八门,有甜有咸,老少皆宜,中国的粽子在世界上也享有盛誉。现在粽子已经不是端午节才有,平时超市里一年四季都有粽子卖,特别是中国的“嘉兴五芳斋粽子”“湖州诸老大粽子”,据说放10天都不会变质,在海外侨胞中很受青睐。我们南通包粽子与外地不同,用的不是大竹叶,而是本地河边长的芦苇叶子,小时候经常跟着大一点的孩子去打芦苇叶,学会了识别,芦叶还分“铁芦叶”和“软芦叶”两种,“铁芦叶”叶子发硬,易破碎,不好包,而“软芦叶”经过清洗,热水烫后非常柔软,有韧劲,包的粽子非常好看,母亲包粽子不用线捆扎,是用一根长长的大铁针插进包好的粽子将芦叶尾穿到针孔里一拉,芦叶尾穿过粽子,非常光滑漂亮,煮熟后殷实有咬嚼,因形状有点像旧时女人的小脚,所以也叫“小脚粽子”。记得小时候母亲每次裹粽子,都会特地为我做只小巧玲珑的玩具粽子,并绕之以彩色丝线,下面飘着一缕流苏,挂在胸前,真是美妙绝伦的工艺品。粽子虽然好吃,因为是糯米的,不容易消化,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子不可多吃,否则会引起肠胃不适,冰箱里拿出的粽子一定要充分加热,煮熟烧透,才不会危及健康。 端午节适逢夏季来临,民间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丰富多彩的,我国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存在着习惯和细节上的差异,但都是围绕着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美食美餐展开,拜神祭祖主要是纪念屈原。祈福辟邪是因为夏天到了,各种蚊蝇害虫滋生,所以家家户户都要买菖蒲艾叶插在门上辟邪,有的还会做香袋,内装各种气味芬芳的中草药,以驱赶害虫。欢庆娱乐是赛龙舟,也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水上运动。至于端午节美食,民间有个说辞:“五月五,五黄三白过端午”,五黄为:雄黄酒,黄鱼,黄瓜,黄鳝,咸鸭蛋黄。小时候大人在端午节时总会在我额头上用雄黄酒写个“王”字,说是不会被虫咬,现在因为说雄黄有毒,一般都改用黄酒了。三白:是白切肉,茭白,白豆腐。还有什么几红,我只记得红苋菜,红河虾了。这些菜都有清热降火,健脾和胃的功效,也成为端午节餐桌上的传统家常菜。 中国的端午节,不仅清晰地记录着祖先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也沉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所以必须传承和发扬。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