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17034|回复: 0

唐诗三百首,他竟然一个人占了39首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29 19:13
  • 签到天数: 2186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发表于 2022-6-24 15: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上海市


    最近经常在抖音看到唐诗相关的短视频。
    又看到了亲切的戴建业老师,还有他的麻城普通话:砸(谪)仙人李白……
    唐诗三百首,其实是一个江湖。
    别小看这区区“三百首”,准确地说,依照中华书局顾青编注的版本,应该是三百一十三首,这里面是诗坛无数豪杰的影响力的角逐。
    要入选一首有多么不容易?这么说吧,唐诗留下来了大约五万首,诗人有两千二百多人。
    这里面包括王勃王昌龄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李商隐杜牧等等无数高手,当然,还有诗圣杜甫和“砸仙人”李白。
    而裁判只有一个人,就是号“蘅塘退士”的孙洙。
    他就好像排“兵器谱”的百晓生。作为一个清朝的读书人,他没有很大名气,但是眼光却非常独到。而且他选诗却有个特点——软硬不吃!
    不看后台,不看资方背景,不看平台的口味。你说难不难呢?比现在最严苛的选秀都难。
    所以你会看到,入选《唐诗三百首》,官大不管用,甚至当皇帝都没用。
    在这三百多首里,只有一个皇帝的一首诗入选,就是李隆基的《经鲁祭孔子而叹之》。
    估计还是看在了这首诗是写孔夫子的份上。李隆基是沾了孔子的光。
    除此之外,唐朝其余二十个皇帝的成百上千首诗,再没有一首入选的。比如李世民,是唐朝最爱写诗的皇帝之一,也没有一首入选。

    很多人问,《唐诗三百首》的评选标准,公平不公平?
    凭什么唐朝人写的诗,让一个清朝人来选,而我们大家还要认?而且这一本子小册子还疯狂出圈,直到今天大家都在学?
    我看是这么几个原因:
    第一就是标准简单。
    标准这个东西,有时候越简单越好,越复杂反而越坏事。
    孙洙老师的选诗标准是什么?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四个字:
    脍炙人口!
    用他的话说,就是“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
    前人选诗,往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很主观的标准,比如依照什么“神韵”“格调”“敦厚”“雅正”等等来选,很讲究、很专业,却也很复杂很主观。
    孙老师却不闹虚的,他是基本没有偏见的,不是局限在某一种理论或是某一种风格上,而是兼容并包。
    好比是编一部金庸武侠教科书,东邪精美华丽的落英神剑掌固然可以入选,西毒诡诞诡谲的蛤蟆功也一样能够放进来。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脍炙人口,选!“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脍炙人口,选!
    甚至李商隐的“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杜牧的“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常被认为太绮艳风流,不够“温柔敦厚”,经常不能入选。但是孙洙的《唐诗三百首》却不讲究这个,照样很宽厚的将这些脍炙人口的诗收录。
    这样的选本,你说好看不好看?

    接下来,再说这本小书能出圈的原因之二,通俗好懂。
    这里就要说到孙洙攒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助学。
    学唐诗能帮助考试吗?太能了。乾隆二十二年有明确规定:会试二场,表文可易以五言八韵唐律一首。也就是说,可以用诗歌代替作文。作诗,又一次成为了考试做官的阶梯。
    孙洙本人是乾隆十六年的进士,并且在乾隆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两校省闱”,参与考试工作,所以是一个妥妥的高考大专家。
    他和继室夫人徐兰英决心编纂一本《唐诗三百首》,就是为了当做家塾的课本,用来给大家学习备考的。
    因此,他选诗的时候,都是很用心的“取易不取难”,尽量选好懂、好背的诗。
    比如他在《唐诗三百首》里就特意不选一种诗——排律。为什么呢?因为排律篇幅很长,用的典故往往也很多,不方便初学者掌握,所以不选。与此相反,孙洙选了很多五言律诗,因为适合新人上手。
    而且,在这本选集上面,孙洙努力地创造了一个富有感情气息、但又很生活化的“元宇宙”。
    他选了大量游学仕宦、羁旅漂泊、对月伤怀以及酬唱赠答、写景状物、登高揽胜的诗,几乎涵盖了一个儿童将来参加考试、酬答朋友、出门游玩的方方面面。
    这使得他们能够在看到美景时不用直呼卧槽牛逼,在赞美时不会老是惊呼绝绝子、YYDS,在失意吐槽时不用说我emo了……
    这种好学又体贴的良心教辅,哪个小孩子不喜欢?
    当然了,这本《唐诗三百首》的流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诞生得晚。
    做工作、做学问,早有早的好处,晚也有晚的优势。
    孙洙是清朝人,隔唐朝时间够远,又可以借鉴许许多多前人的成果。
    唐朝人选唐诗,离得太近了,许多总结研究其实是不到位的,比如杜甫的一首都不选。
    而孙洙不同,在他的时代,中国传统文化进入了大总结的阶段,他也就能够从比较开阔、比较整体的角度去看待唐诗了,这也是他的选本很精彩的原因。
    由于以上这么多原因,最后孙老师编的小书一直流行到现在,也就不惊奇了。

    说了这么多,那么不妨回到《唐诗三百首》,来看看入选的七十多诗人、三百多名篇里,谁是强中之强。
    先说孟浩然,作为山水田园的大家,有十五首入选。
    比如《过故人庄》。
    很多人小时候学到这首诗,都觉得不好,“平平无奇,一点文采都没有嘛!我都能写出来。”
    我认识一个小伙伴甚至说他的唐诗梦就是被这一首毁掉的。
    小时不知浩然好,中年才会当作宝。
    直到很多年后,我们才会忽然发现那一句平平淡淡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蕴含了多少平和与幸福。
    也才发现那打谷场、菜园子、绿树和山峦的美,会无比思念那秋高气爽,微风和煦,期盼泥土的气息,还有老友摆上桌的饭菜,以及跑来跑去的孩子。
    才会发现原来它是这样好的诗,不带一点点矫饰,完全是天然的、极致的省净醇厚。
    才知道孟浩然是孟浩然。
    还有李白和王维,在顾青所编注的“三百首”里,两位巨擘入选的同为二十九首。
    王维可以说是超级全能。


    拉出一张表来就看到,他入选的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和律诗、绝句的分布都非常平均,基本上项项全能,差不多是八面体全能战士。
    最后,要说一说杜甫。
    作为诗圣,他是和“砸仙人”李白并驾齐驱的人物,诗坛上最伟大的双星。
    一本《唐诗三百首》,最华丽的门面是李白,隐藏看点是李商隐,季节限定是刘长卿韦应物,外卡则给了李隆基。
    但是默默压阵的王者,是杜甫。
    他居然有三十九首诗入选,在整个三百首里竟然独占了八分之一强。
    数据这个东西,还是很能反应问题的。
    当然了,《唐诗三百首》只是单独的一个选本,不是什么最权威评判,更不是什么终极排名。
    然而以小见大,从中也能看出来杜甫在唐诗里的地位,那种碾压的实力、超群的分量。
    用一句诗形容,可以说是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顺便说一下,同样作为双星之一,为什么李白比杜甫少了十首?
    其实主要问题在一种诗——七言律诗上。李白只有一首《登金陵凤凰台》入选,杜甫却有十三首。这一下就拉开了。
    李白这是咋回事呢?很简单,大爷不爱写七言律诗。千金难买他愿意!

    最后,也讲一些《唐诗三百首》缺漏和遗憾的地方。
    比如孙洙老师在编选过程中的批注过于简单、单调,忽视了儿童的接受能力。
    像在解读许浑的《早秋》时,孙老师就只注说 “字字切早”。
    这固然很简洁,但对于求知欲很强,属于“十万个为什么”的孩子来讲,未免就不够了。
    所以有评论说,“《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惜笺注太疏,读者病之”,不是没有原因的。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5-9 13:50 , Processed in 0.247011 second(s), 13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