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气调整六个区,杭州图啥?
《城市秘密》作者:土哥涅夫 坊间疯传许久的杭州区划调整,终于迎来了官宣: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上城区和江干区,设立新的上城区;撤销下城区和拱墅区,设立新的拱墅区;撤销余杭区,设立新的余杭区,老余杭区一分为二,东面设立临平区;钱塘新区由功能区转正为行政区,设立钱塘区……一次性调整六个区,幅度之大,全国罕见,可见杭州的魄力和国家的支持。 在此之前,浙江“十四五”规划建议稿中专门提及“全面提升中心城市能级”,表示要“唱好杭州、宁波‘双城记’,大力培育国家中心城市。开展中心城市赋能升级行动,强化全市域统筹,积极有序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提升设区市城区规模能级”,而杭州是建议稿发布后,全省第一个进行区划调整的城市,因此备受各界关注。 相比1996年以来杭州的历次区划调整,这次的最大不同点在哪里?为什么要如此调整,分区与合并的背后都有哪些道道?对于因下城消失而沮丧,或临平失去西部而忧心忡忡的人们来说,这些都是必须要了解的ABC,它里面隐藏着杭州从哪儿来的诸多城市秘密,同时也暗示着,这座人口超千万,且仍在快速增长中的超大城市未来将往哪儿去?
▲区划调整后的杭州市辖区地图(未包含富阳、临安)。制图@青征鱼
行政区划还可以讨价还价,这种事情你听说过吗?在杭州,还真发生过。 那是1996年,改革开放已经整整18年。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杭州的城市半径往外扩展了一圈又一圈,就连城市总体规划都迭代了好几轮,但市区仍局限在430平方公里的传统范围内。杭州也因此成为当时全国省会城市中,市区面积第二小的城市。 在如此狭小之地搞建设,只能是修修补补,螺蛳壳里做道场。不得已,市里于上一年,也就是1995年,开口向代管的萧山、余杭两市借地开发。但这样做也有问题,不仅办事效率低,更重要的是因为财政分灶吃饭,市、县在利益分配上出现了纠结。县一级的财政直接对着省里,杭州市属的企业办在萧山、余杭,税收就要交在当地,但这又影响到了杭州市本级的财力和发展,因而市级部门积极性不高。 这种情况下,杭州于是动了将萧山、余杭由县级市成建制转为市属城区的念头。当时有人提出,把余杭划成2个区,萧山划成3个区,加上老城区的5个区,共计10个区。这个方案经过如今这一轮区划调整,变为了现实(余杭分为临平、余杭两区,萧山分为萧山、滨江、钱塘三区),但在当时,由于阻力太大,未能成型。
▲1996年5月,将余杭市九堡镇、下沙乡划归江干区;萧山市浦沿、长河、西兴3镇及余杭市三墩镇划归西湖区。杭州市区面积达到683平方千米。12月,划西湖区浦沿、长河、西兴3镇,设立滨江区。 妥协的结果是,1996年,萧山、余杭沿钱塘江两边各划出三个乡镇给杭州市区。余杭还好,乖乖交出九堡、下沙和三墩,后来还多划了一个蒋村乡给西湖区。但萧山方面却出了些岔子。 本来说好整建制划出长河、西兴、浦沿三镇,组成滨江区。但临了,西兴靠近城厢镇的三个富裕村却集体反对,不仅村民纷纷签字画押,不同意划到杭州,萧山的领导也不断往省里市里跑,索要这三个村。最终省市研究决定,顺应民意,将三个村归还萧山。
▲风情大道与彩虹快速路夹角处的这块空白区域,就是当年死活要留在萧山的湖头陈村,如今这里也成了风情大道以西的房价洼地。 这段秘辛,要不是出自时任杭州市委书记李金明的口述回忆,很多人可能都不敢相信。同时,当年激烈要求回归萧山的三村村民也没想到,后来滨江会借着高新区的东风一飞冲天。以风情大道为界,如今两边的房屋差价竟高达一万多。那三个村因为在命运十字路口的这次退缩,与整整20年的发展红利擦身而过。
▲风情大道与彩虹快速路交汇处 摄影@子夷 有段时间,我曾住在三村之一的湖头陈村某小区。一次和邻居聊起往事,这位当年坚决要求留在萧山的土著竟长吁短叹,懊悔不已。他告诉我,相比房价不及滨江,“更大的损失是,征地拆迁时的补偿标准也比它们那边低了好多”。不过这些都是后话。 在当时,六个乡镇的划入,虽然使市区面积扩大到683平方公里,但对于正在快速“长身体”的杭州来说,仍旧是杯水车薪,所以到了2001年,萧山、余杭最终还是被整建制划入杭州市区。
▲2001年2月,撤销县级萧山市、余杭市,建立杭州市萧山区、余杭区,杭州市区面积达到3068平方千米。 此后,杭州便走上了撤县设区、向外扩张的路子,先后撤设富阳、临安,当年杭州府的管辖地,如今基本都成了杭州的市辖区。但同时,也埋下了各区“小的很小,大的过大”的隐患——面积最大的临安区是最小的上城区面积的120倍。 此外,一些行政区内部又分出若干功能区,最典型的就是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前户口归江干,管理归经开,这既造成了管理体制的叠床架屋,偶尔还会闹出西湖不在西湖区(归属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笑话,这些最终都成了点燃新一轮区划调整的导火索。
▲2015年2月15日富阳撤市设区动员会暨授牌仪式。图自杭州发布 不同于1996年以来的历次区划调整,之前那些主要为了因应城市向外扩张的需要,所以进行的都是撤县设区,以增加市区面积,而如今这一次则是对现有市辖区内部进行拆大并小、优化调整。 事实上,早在2018年,网上就流传出一份源自杭州财税网站的《关于杭州市行政区划研究的单一来源公示》。其中提到: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由于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划、功能分工已经不相匹配,(杭州)在调动区的积极性,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上存在缺陷;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杭州各区)小的很小,大的过大,不利于区一级管理权限设定的公平性;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国内许多大城市实行了郊县全部改区的区划调整,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作用,(这方面,杭州有些落后了)。
而这一次杭州区划调整,正是冲着解决这个问题去的。但具体怎么拆分合并,需要合理的依据,那就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所以,在详细分析此次区划调整之前,有必要先梳理一下建国以来杭州的行政区变迁史。
“城秘”小伙伴“一大碗”最近有点丧,自己引以为傲了快30年的下城人身份,马上就要消失在浓浓工业风的拱墅区身份证里了。“下城没了,光留一个上城区还有啥意思?”她的抱怨,代表了相当一部分老杭州的心情,但他们中一些人并不知道,历史上,在上下城之间,还曾有过一个中城区。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改革地方建制,杭州府原先的两大附郭县钱塘、仁和于1912年1月合并为杭县。1927年,浙江省又从杭县划出城区及西湖全境,设立杭州市,这是杭州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市。到1949年解放时,杭州市共被分为8个区,分别是上城区、中城区、下城区、西湖区、江干区、艮山区、笕桥区、拱墅区。
▲1929年杭州市区疆界图,当时各区还按第一都到第六都命名。 其中中城区的范围,北起庆春门大街,南到清泰街,西傍湖滨路,东靠环城东路,呈一矩形,包括了小米巷、横河桥、金钱巷、马市街、皮市巷、青年路、湖滨路、惠兴路、岳王路等九个街道,区政府在西浣纱路。
▲1949年三野司陆地测量队编印的《杭州市全图》上中城区的管辖区域(红线范围内)。 从老地图上看,当年的中城区应该是全杭州人口最多,也最繁华热闹的地方。比如延安路,那时还叫作“延龄路”;现在湖滨音乐喷泉旁边,则显示有5个码头;而今天的浣纱路上,70年代前曾有过一条浣纱河,沿岸杨柳低垂,小桥流水人家。这景象,这画面,让上了岁数的老杭州人既熟悉又陌生,满满的回忆杀。
▲50年代时湖滨的码头与西湖游船,码头是有亲水埠头的。 不过,这种上中下三区“三分旧城”的格局并没有持续多久。进入50年代,随着各项建设事业地迅速发展,原有的行政区划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所以杭州也跟全国一样,开始了频繁的行政区划调整。期间,中城区、艮山区、笕桥区相继被撤,新设的半山、塘栖、临平、三墩、上泗等区也如昙花般一瞬而逝。
▲1949年-1996年之间的杭州市辖区范围扩大示意图 图自《杭州韵味 城市规划70年》 在杭州市档案馆里,至今还保留着当时杭州市政府写给上级部门的请示。这份泛黄的文件中提到了撤销中城区的理由:“最近两三年来,由于城市各项建设事业的迅速发展,加上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各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本市原有的行政区划,有加以调整的必要。” 1957年的4月16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批复,同意撤销中城区。
一个半月后的5月31日,《杭州日报》刊登了一则中城区政府的公告,自当年6月1日起,撤销中城区建制,所属各部门的印信及工作证一并作废。中城区从此走入历史。
▲当年撤销中城区的公告
▲中城区撤销后的干部留影 摄影@钟久安 供图@章胜贤 其辖区先是被一分为二,并入上、下城区,后来下城部分也划归上城区领导。如今上城区的湖滨街道和小营街道,就是过去中城区的地盘,但现在这里已经是上城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未来,上城区“不可分割的部分”范围还将进一步扩大,就像网上那个段子中说的: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阿姨:小伙子,房子买好了吗?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小伙子:买好了。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阿姨:在哪里?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小伙子:上城。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阿姨眼睛一亮:上城哪里?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小伙子:上城丁桥。
撤销中城区,可以说是杭州消灭迷你区的开端,它反映出,消灭迷你区是杭州乃至全国区划调整的一个传统和方向。就像这一次,上城与江干合并、下城与拱墅合并,都是为了消灭迷你区。只是,没了中城,还有上下城相呼应;现在连下城都没了,孤零零只剩下一个上城区,老杭州会习惯吗?
2016年上海十大新闻中,有一条是关于静安、闸北两区合并的。由于两者出身背景、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当时网上一片反对合并之声。直到4年后的今天,许多老静安人仍不习惯把闸北所在的那片地方叫做“静安区”,就算叫也得叫“新静安”。这个“新”字不是用来强调区别于“老”,而是暗喻血统不纯。
与静安、闸北的结合模式相似,此次合并的下城、拱墅两区,一个是标准的中心城区,坐拥大名鼎鼎的武林商圈,另一个则是传统工业区,虽然正在努力打造大运河新城,但在一些老杭州眼里,怎么看都还是一股白富美下嫁凤凰男的画风。再说上海两区合并后,好歹还叫静安区,而下城区这次,连名字都没能保住,下城区的土著们,你们怎么想得呢? 甚至,有些老下城抱怨的方式也和老静安如出一辙。静安人感叹:大长宁和静安相爱却不能在一起,下城人则发问:为啥不是上下城合并,成立宋城区? 老实说,这是一个好问题,背后涉及到此次区划调整的目的、逻辑、类型。搞清楚了这些,就会明白,不仅上下城合并是不现实的,此次调整方案外的其他区与区合并,比如上城与滨江,都是不可能的。
▲滨江 为啥这样说呢?这就首先得回到此次区划调整的目的,也就是解决杭州各区“小的很小,大的过大”的问题。其中对于太大的,那就分区,而太小的,就通过合并,来消灭迷你区。这也是全国各地区划调整的一贯做法。 事实上,不仅是杭州,迷你区曾遍布各地。比如上海的黄埔、卢湾、南市,北京是崇文、宣武、东西城,都只有巴掌那么大一块地。应该说,迷你区的出现是历史的产物,而它们的消失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
▲区域划分前夕,不少民众在下城区政府前合影留念。 摄影@子夷 因为相比其他区,迷你区大多地处城市中心区域,开发时间早、剩余空地少,只有通过并区的方式来寻找新的建设空间。所以这些年,从北京将崇文宣武分别并入东西城,到上海将南市、卢湾、南汇等区整合进黄浦区和浦东新区,再到南京合并秦淮与白下区、鼓楼与下关区,各地掀起了一波消灭迷你区的高潮。 跟这些兄弟城市比起来,杭州的动作确实慢了。 虽然也早年曾先后撤销了中城区、艮山区、笕桥区,使得建国时的老八区被精简为五区,但总的来说步子还不够大。此轮调整前,中心城区的几个区中,除了西湖区外,其余的都是面积不足100平方公里的迷你区。
▲近年杭州各区面积与人口对比图 迷你区太多、大区小区体量悬殊,这些问题显然已经影响到杭州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以人口为例,余杭区不仅总量第一,增量更占到全市一半。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长了55.4万,其中28.8万人流入了余杭,尤其是未来科技城。而像上城、下城、西湖风景名胜区等的人口数量则几乎原地踏步,有些年分甚至出现负增长。其带来的一个后果是,优质教育、医疗资料的分布与人口的流动方向和聚集区日渐分离。 一边上城区因为新生婴儿少,一些名校买房就能入读;另一边余杭区很多普通学校都非得一表生不行。这就逼着家长不得不扎堆主城区买房,既推高了房价,也造成职住分离,从而加剧了城市的交通拥堵。
▲2018年,上城区、下城区常住人口就分别减少了3000人和4000人。而与此同时,余杭区却增长了12.7万人。 不过消灭迷你区,不能简单地一并了之,1+1必须大于2,否则两个同样人多地少、缺乏发展空间的迷你区合并在一起,等于没有合并。毕竟消灭迷你区只是手段,目的是拓展这些先开发地区的发展空间,实现市域范围内资源的优化配置。很明显,无论上下城合并,还是上城跨江与滨江合并,都不符合这个目标,或者说无法达到这个目的。 作为杭州最核心的两大主城区,上下城一个面积26平方公里,仅大于上海黄浦区;另一个29平方公里,是全国第三小行政区。即使两个合并在一起,也只有55平方公里,略大于南京最小的秦淮区。更重要的是,这两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都已所剩无多,合并并不能拓展彼此的发展空间。既然如此,何必脱裤子放屁——多此一举?
反观静安与闸北的合并案例,一来老闸北的面积是老静安的3.6倍,二来两者产业互补,一个商务商业发达,一个工业底子扎实。合并后既可以为静安区拓展发展空间,也可以促进闸北区的产业升级,这跟拱墅、下城合并的背景非常相似。 目前,拱墅区正在全力打造大运河新城,手笔大,起点高,无奈过去底子太薄,商业人气不旺,而这正是拥有武林商圈的下城区的优势。两者合并后,既有助于拓展下城区的商业辐射半径,促进武林新城与大城北的衔接融合,同时,借助下城区商业人流的导入,也可助力大运河新城的崛起,可谓两全其美,优势互补。
▲现在的大运河两岸 摄影@龙卷风 至于上城与江干的合并,则可算是强强联合。一个是杭州的历史文化中心,另一个是市政府所在地,两者合并后,湖滨、钱新两大城市中心有望逐步融为一体。未来的上城区,将成为名副其实的“杭州第一区”。只是这么一来,才坐稳“浙江第一区”宝座没几年的余杭人民,尤其是东部临平副城的群众心里就不好受了。于是网上反对分区、临平被抛弃的声音此起彼伏,而这又牵扯出另一个话题:余杭,为何必须分区?
▲区域划分前夕,在江干区政府前合影留念。 摄影@子夷
在2017年余杭“一主四副”5大市民之家格局形成前,对于住在西面良渚、瓶窑等地的居民来说,最头痛的不是坐着2号线进城,而是跑去临平办事。几十公里的路程,一来一去一天就没了。所以偶尔,他们也会抱怨:余杭,实在太大啦!而最令他们不满的还是,这么长一个区,为啥区政府偏偏设在最东面的临平,选在中部某个镇街不香吗?
▲从城西的未来科技城到位于临平的余杭区政府,直线距离就达到35公里,来回一趟,常常半天甚至一天就没了。 这些人可能不知道,今天的余杭区跟历史上的余杭县,其实并不是一回事。不同于萧山区直接由萧山县转变而来,分拆前的余杭区,无论是四至范围,还是政府驻地,皆源于1961年的一次行政区划合并。 在此之前,传统余杭县与钱塘县的分界线南面在西溪以西,即如今的五常、和睦一带,当时称为“钦贤乡”,属钱塘县。紧挨其西南的“钦德乡”,属余杭县。“钦德乡”辖有闲林的四、五、六、七保和东扇保;北面则以瓶窑关口桥为界,桥南属余杭县,桥北属钱塘县。 这条分界线,后来也成为余杭县与杭县的县界。
前面曾提到,民国建立后,政府改革地方建制,合并钱塘、仁和二县为杭县。最初,杭县县署设于井亭桥堍(今解放路与浣纱路相交处);1945年8月抗战胜利后,迁至拱宸桥(今杭州第二人民医院院址);1953年,县政府再一次从拱宸桥迁往临平。 之所以一搬再搬,一方面是因为拱宸桥一带当时已划入杭州市,杭县政府继续待在别人的地盘上办公不合适;另一方面,临平地处杭嘉湖平原腹地,物产丰富,又位于沪杭铁路的桥头堡,交通便利。
只是没想到,这政府搬过去才短短5年,1958年4月,杭县却被撤销了,成为杭州市郊区。两年后的1960年1月,在原杭县的大致基础上,建立了钱塘联社(县级)。第二年,余杭县并入钱塘联社。 合并后的新县仍沿用余杭的名字,县政府驻地则继续留在临平,可以说是双方各退了一步。但这也造成了后来余杭区东西跨度过大,西面闲林、径山、仓前等地人民到临平办事不方便等后遗症,从而埋下了这一轮区划调整中分拆余杭的伏笔。
▲1957年4月,中城区撤销。次年4月,杭县撤销,新设临平、塘栖、三墩、上泗4个区。同时,撤销市直辖乡管理体制,新设笕桥区。至此,杭州市区面积1160平方千米,设10个区,是杭州设市以来区域面积的第一个峰值。
▲1958年8月至1959年底,开展大办人民公社运动,先后撤销笕桥、临平、塘栖、三墩、上泗、拱墅6个区,成立半山联社和拱墅联社。
▲1960年1月,拱墅联社和半山联社合并,改称钱塘联社。原拱墅联社的城区街道及塘河公社划出,恢复拱墅区。同时,另有部分公社自钱塘联社划出。1961年底,杭州市辖上城、下城、江干、西湖、拱墅5个区。直至1995年,市区总体范围基本稳定。 当然,面积大并不是拆分余杭的唯一理由,实力过强、多头发展等因素同样不容忽视。作为“浙江经济第一区”,余杭自2018年GDP超过萧山后,持续不断拉开与后者的差距。2020年,两区的GDP差已经扩大到863亿元,相当于一个富阳区的规模。这样一个巨无霸横亘在杭州东西,显然不利于各区之间的良性竞争,对余杭区政府的管理压力也是一个挑战。 况且,随着未来科技城的意外崛起,一方面为原本以一二产业为主的余杭区带来了爆炸式的互联网红利,另一方面余杭东西分头发展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偏居东隅的区政府对城西的发展常常鞭长莫及,疲于奔命。为此不得不下重金,建设纵贯余杭东西的疏港公路,将临平、崇贤、仁和、良渚、老余杭等彼此间联系并不紧密的地区都一一串联起来,以方便管理。与其如此费劲,还要弄出一个未来科技城管委会来主导西部的开发,不如像钱塘新区那样,由功能区转正为行政区。毕竟,仓前、老余杭一带,原本就是过去余杭县的县府所在地。
▲未来科技城的标志建筑物们 摄影@朱页川 现在将余杭一分为二,多少恢复了从前余杭县与钱塘联社的旧格局。不仅城西人民不用再大老远跑去临平办事,从而得以集中精力发展未来科技城;对于临平方面,没有了西部事务的牵绊,也可以专心开发南部、融入主城,或建设山北东湖新城。 同时,杭州整体的区划也因此变得更加合理,东部临平、钱塘等区重点打造城东智造业大走廊,与城西科创大走廊遥相呼应,分工配合,共同助力杭州迈向“国际一流城市”,这或许也是为啥这次杭州能破例一口气调整六个区的原因吧。 你们看,现在新杭州十区来了,机智的网友口占一绝: 东临平西临安,东西平安; 南富阳北余杭,南北富余; 萧山滨江西湖,笑傲江湖; 拱墅钱塘上城,共享前程。 当然,任何区划调整都不可能尽善尽美,比如同样面临土地资源不足的滨江区,这次就没动。对此有不少人呼吁,整合滨江与三江汇成为一个新的区。更有老杭州大胆建议,依循杭州旧有文脉,将市区纵向切分为仁和、钱塘、余杭、萧山、滨江(含三江汇)五个区,这样不仅区与区之间实力更加均衡,而且每个区内部都有山有水,契合了山水杭州的气质。对此,不知你有什么想法,欢迎给我们留言。
[color=rgb(126, 129, 145) !important]文中部分行政变迁地图源自杭州市民政局、杭州市勘测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杭州市行政区划变迁图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