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了4个半月的休渔期,近日,吕四港的渔民们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开渔日”,100多艘渔船披着黎明的第一缕晨光,开启了踏浪争“鲜”的征途。 南通作为江苏省唯一滨江临海的城市,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广袤的滩涂,是镶嵌在东海和长江交汇处的一颗明珠。这里见证了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孕育出了光辉灿烂的渔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滋养了百姓、厚实了民生、推动了文明的发展。 渔文化就是人们在悠久的渔业发展历史中创造的有形与无形的成果。扎实推进渔文化建设,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建设最美乡村、丰富城乡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聚焦重点流域,加强资源普查。由政府牵头,组织渔业专家、历史专家全面系统梳理重点区域的渔文化变迁历史脉络,通过走访渔村渔民,对鱼叉渔船等相关生产工具、生产方式、资源变化、产业特色等进行整理和研究,搜集物质和非物质渔文化遗产资源,切实掌握渔文化种类、规模、分布和现状等基础信息。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分类,建立渔文化资源数据库,对物质类渔文化进行登记造册和有条件集中存放与收藏,对非物质类的渔文化进行记录保存,盘活本地资源,夯实渔文化工作基础。同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渔文化保护协同机制,对具有重要价值、特色鲜明、保存完整、存续良好的渔村渔港等渔文化重点区域,实行整体性保护。 打造传播载体,培育文化品牌。因地制宜建设渔文化主题博物馆、体验馆和教学基地,开发观赏渔业、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等新业态,将渔文化与文化旅游、乡村产业、创业产业等深度融合,打造集渔文化传承、体验、旅游、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产业。同步搭建线上渔文化宣传平台,采用新媒体技术,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渔文化的新面貌,扩大受众覆盖面。同时,整理出版渔文化非遗书籍和数字影像,推动渔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地方志,让渔文化非遗生生不息,永久流传。制定精准的渔文化非遗传承保护措施,挖掘培养渔事技艺非遗传承人,继承本地传统工艺特色,打造周边文创产品,拓展渔业创意产业。以开渔为契机,举办以渔文化为主题的文化节、科普日、美食节等各类民俗活动,活化渔业文化资源,讲好渔文化故事,彰显渔文化魅力。 挖掘内涵价值,探索发展模式。敬畏自然、勇于进取、守正创新等渔文化精神,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传承发展,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加强对渔文化的系统研究和内涵阐释,深入挖掘其中的精髓,持续凝聚渔业发展正能量,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助推乡村文化振兴。以渔文化为引领,加强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产品附加值,推动产出高效、产品安全、环境友好的渔业高质量发展,将渔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科普教育、文化旅游等深度融合,使渔业生产、渔村风俗、渔业节庆等相互交融,为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提升渔文化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新形势下探索出渔业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