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以“小马宝莉卡”为代表的卡牌在青少年群体中迅速流行。这些卡牌多以“开盲盒”的形式售卖,价格从几元到几十元不等,引发了未成年人频繁购买、短期花费数千元的现象。是什么导致了未成年人沉迷“集卡”?“集卡成瘾”又该如何破解?来看记者调查。01
记者走访了市区部分学校周边的文具店,发现几乎每家店铺都在售卖盲盒卡包,主题涵盖了流行的动漫人物,如“奥特曼”“小马宝莉”“叶罗丽”等,消费者以未成年人为主。文具店店长表示,这些卡包价格从两元到十几元不等,消费人群从小学到高中学生都有,尤其在上学期间,销量显著增加。除了文具店,不少商超、商业综合体以及地铁站点等人流较多的场所,也有不少售卖此类卡片的店铺。在暑假期间,学生们有更多时间沉浸在集卡的乐趣中。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上千张卡片,但仍在持续购买,只为抽到一些稀有卡。一些学生豪气出手,整盒购买,一盒的售价60至180元不等。
学生:我感觉好看。一包一包买,得到稀有卡的几率太小了,直接买一盒的话,几率大一点。家长:然后就一盒一盒买了。这个册子只是好卡的册子,还有很多普卡,家里可能有一整箱。
有学生在采访中透露,他花了整个暑假集卡,就为了抽到稀有卡。对于未成年人而言,集卡具有很强的社交属性,同学之间以此为话题,卡片图案可爱,稀有卡片还有一定的收藏价值,可以在圈内出售。部分高中生表示,集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线上线下的卡片都要购买,花费上千元只是为了拼运气抽到自己最喜欢的角色卡。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丁雅琴认为,青少年沉迷集卡的本质是一种游戏行为,反映了他们的探索欲、好奇心以及对成就感的渴望。但对于部分孩子来说,过度集卡可能是一种逃避现实压力的方式,甚至可能导致对虚拟世界的沉迷。02 为了满足集卡者对稀有卡的需求,部分门店内直接售卖稀有卡。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稀有卡会有专门的公司进行评级,然后进行封装,价位在每张几百元至几千元不等。其中一些特别稀有的卡,在网络二手平台,甚至卖到了一张卡数万元。卡片的稀有性和高昂价格也催生了成人市场。市区一家文创店店长指出,稀有卡的价格往往由二级市场决定,比如网络二手平台或卡牌交易市场。家长普遍不支持孩子购买这些昂贵卡片,但部分成年人则乐于参与其中。除了线下购买,集卡风潮也蔓延至线上直播平台。在短视频平台上,“拆卡直播”风靡一时,未成年人通过“买家下单,主播代拆”的形式,参与到这场“谁能抽到稀有卡”的游戏中。有专家指出,这种直播间内的拆卡行为,实际上存在涉赌风险,容易让未成年人成瘾且过度消费。令家长们普遍感到担忧的是,孩子因集卡不仅会花费大量金钱,甚至还会遭遇诈骗。今年六月份,杭州一名学生因集卡而遭遇电信诈骗,被骗14万元。这一事件再次敲响了警钟:线上线下的多方诱惑正在加剧未成年人的集卡成瘾问题。专家指出,集卡行为本身并无可厚非,它作为一种收集爱好,承载了社交、探索、成就感等多重意义。然而,当这种爱好发展为成瘾,过度追求稀有卡、花费大量金钱时,问题便不容忽视。 卡牌没有原罪,但无序销售和各种“煽风点火”令孩子们沉迷其中,便会误人子弟,不容等闲视之。根据2023年6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印发的《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的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时,应依法确认监护人的同意。然而,现实情况中,销售人员并未严格执行这一规定。对于这些乱象,相关部门理应加强管理,不能让“卡牌经济”成为监管盲区,必须依法斩断背后的灰色利益链。
与之同时,家长也要切实履行监护职责,在面对孩子的集卡行为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背后的心理需求,并给予足够的关爱和支持。 南通市第四人民医院四院儿童青少年心理科主任 丁雅琴:在平时的养育过程中,要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引导他形成一个好的消费观和价值观。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把孩子的注意力从这种比较偏激的、成瘾的行为中转移出来。 如果孩子只是适度地集卡,家长大可宽容,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不过火就行。但是也应该看到,孩子沉迷集卡不能只怪孩子,这背后孩子的心理诉求需要家长多加关注。另外,从线上线下多方的诱惑,各种套路以及炒作,市场监管部门以及平台放应该引起重视,加强监管和净化。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