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30个小时的连续奋战,今天,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缓缓注入模具中,由中铁大桥局承建的通苏嘉通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首个主墩塔座顺利浇筑完成,标志着大桥建设正式进入主塔施工阶段。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是通苏嘉甬高铁控制性工程,全长29.2公里,全程跨海,布置双线铁路,设计时速350公里,北起嘉兴海盐,跨越杭州湾海域,南接宁波慈溪市,设北、中、南三座航道桥和跨大堤、海中、浅滩区引桥,是一座复杂海洋环境下,集大跨长联高墩、超低阻水率、全埋床式承台基础等为一体的超长跨海高速铁路客运专用桥梁,也是世界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跨海铁路桥梁。
据了解,此次浇筑的北航道桥8号主塔塔座,也是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首个开始施工的主塔。因其施工位置处于钱塘江入海口,其上小下大的塔座结构在保证桥梁承载力的同时,也能减少塔座接水面积,从而最大程度减少桥梁对钱塘江潮这一世界奇观的影响。
“塔座浇筑过程中,除本身大体积混凝土施工难点以外,白天40度高温以上的连续作业,也给施工人员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为此,我们根据现场实际制定了专项施工方案。”中铁大桥局杭州湾跨海铁路项目部二工区总工刘财介绍,“为控制塔座混凝土内部温差,我们还联合大桥科学院研发使用了智能化温度监控系统,实现对混凝土水化热的远程监控和实时数据传输,大大提高了现场施工效率和精度。”
针对夏季高温下大体积混凝土浇筑作业,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部提前采用预冷的方式将保温水箱水温降到设定温度,使用喷淋系统对砂石料进行降温,并将浇筑开始时间调整至凌晨等,有效地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及前期升温速率,避免混凝土产生温度裂纹。
战高温、抢进度。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项目部安排两班作业人员进行轮换,不间断使用冷风机、雾炮机进行物理降温,并在现场设置清凉驿站,送防暑降温药品、雪糕、饮料、西瓜等清凉解暑物品,切实保障施工人员安全和身体健康。
杭州湾跨海铁路大桥是我国沿海客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将与多条铁路相连,路网地位十分重要,对推动沿海通道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服务长三角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大局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上午,通苏嘉甬高铁汾湖隧道“红船号”盾构机在嘉兴市嘉善县陶庄镇汾湖村汾湖隧道始发。随着“红船号”盾构机刀盘缓缓转动,这一集科技、环保与高效于一体的大国重器,开启穿越汾湖之旅,标志着通苏嘉甬高铁建设进入新阶段。
汾湖隧道是通苏嘉甬高铁的一个控制性工程,由沪杭铁路客运专线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施工,位于嘉兴市嘉善县和苏州市吴江区,跨越浙江和江苏两省省界,隧道全长3732米,其中浙江境内2228.59米,隧道设计为单洞双线隧道,设计速度350千米每小时,下穿汾湖段最大水深约4米,下穿汾湖段1180米。
“红船号”盾构机的始发,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生动实践,更是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标志性成果。在苏州市交通运输局铁路办征地拆迁处处长史芳看来,从嘉善县启航,穿越美丽的汾湖,在苏州吴江会师,不仅打通了地理的界限,更为区域协同发展铺设了坚实的快车道。
嘉善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发挥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努力打造成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的高质量发展标杆。
地下穿越,盾构开路。“‘红船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刀盘直径达14.82米,相当于五层楼的高度,总长115米,整机重量约3986.6吨。”中铁隧道局通苏嘉甬Ⅱ标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指挥长李义华表示。
“开始推进”“启动刀盘”……一声令下,盾构机转动刀盘开始掘进。
始发后,这一“庞然大物”将由南向北下穿国家水上运动中心、防洪堤(景观道)、汾湖、村民自建房、G318国道,侧穿厂房等浅基础且对沉降反应敏感建筑和多处水域,沿线经过多个生态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并涉及河道改移工程,施工风险高、难度大,环保要求高。
针对汾湖特有的地质条件,“红船号”超大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进行了深度定制与优化,让盾构机在拥有大力气的同时,也开始有了“大智慧”。
“盾构机内部集成了盾构智能互联项目协同管控应用系统、隧道洞内无轨水平运输安全调度系统、绿色环保泥水分离工艺等一系列智能化系统。”中铁隧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控制掘进沉降,进行绿色施工,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实现高安全、高质量、智能化、绿色化的隧道建设。
“绿色”理念贯穿始终。“红船号”盾构机通过配备高效的环保泥水处理系统,运用离心机、压滤机等先进设备以及智能化管理系统,实现了泥水的有效分离和循环利用,确保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对环境影响的最小化,做到隧道施工零污染、零排放。
通苏嘉甬高铁作为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沿海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项目建成后,嘉善至宁波、苏州实现“半小时高铁圈”,极大促进区域经济的融合发展,提升嘉兴的城市竞争力,为沿线居民带来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