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强对流天气的多发季节,伴随强对流天气的通常是电闪雷鸣。“暴脾气”的雷电是如何形成的?哪些地方、什么情况下容易遭雷击?如何避免雷击带来的伤害?南通报业记者就此采访了我市气象部门。
前一刻还阳光明媚,后一刻就狂风大作、电闪雷鸣……8月10日至12日午后,南通大部分地区遭遇强对流,出现了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小冰雹等天气。“夏季持续高温,空气中不稳定能量堆积,一旦有触发条件,就容易出现雷暴大风、短时强降水等局地强对流天气。”市气象专家介绍,南通地区一般每年4月至10月有雷电发生,其中夏季6月至8月是雷电的高发期。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云中水滴、冰晶和霰粒在重力和强烈上升气流共同作用下不断发生碰撞摩擦而产生电荷。云的上部一般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会产生电位差,云底部与地面之间也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放电,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闪电。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发出我们所听到的雷鸣。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来源《气象知识》 雷电的类型有很多,按照是否击中地面来区分,雷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仅发生在云间或云内的闪电统称为云闪;积雨云与地面之间的放电则称为地闪,标志是击中地面或地上物体。相对来说地闪的危害更强,如果遭受雷击会造成财产损失和人身伤亡。
作为灾害性天气之一,雷电是自然界中有名的“暴脾气”,放电时威力巨大。一般来说,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储罐等,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木等,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容易遭遇雷击。 在雷电现象发生时,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都可能成为雷电伤人的方式。近年来,时常能在新闻中看到雷击致人伤亡事件的报道。遇到雷电天气,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呢?气象专家科普,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公里,而声音的传播速度每秒钟约340米。当雷电发生时,由于光速比声速快,在户外如果要想判断雷电到底离我们有多远,可以依据声速和光速之间的差异,大概推算出雷区离我们有多远。比如,看到闪电后可以在心中默数:1、2、3、4……直到听到雷声响起。这个时候如果数了5秒钟,再乘以声音的速度340米/秒,可粗略推算出雷区距离我们有1700米左右。雷电发生时,尽量不要外出,在室内应关闭门窗,不宜使用太阳能淋浴设备及电器,减少使用电话和手机,避免触摸金属管道,远离建筑物外墙,不要站在阳台上观看雷电。在室外,切勿游泳或从事其他水上活动,应尽快进入到有防雷装置的建筑物中。不宜靠近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大树、路灯、广告牌等,不宜在旷野打雨伞、扛钓鱼竿和球拍等金属物体。如果是驾车出行,尽量关闭车窗躲在车内,关掉引擎、音响系统、收音机等。“预计今天午后到上半夜我市各县(市、区)的部分乡镇(街道)、沿江江面和沿岸海区,尤其是崇川区、通州、如皋、海安等地,将出现雷电活动,并可能伴有7~9级雷暴大风、2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今天中午12时25分,南通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今年入夏以来,市气象台已发布强对流预警信号8次。
为发挥气象“吹哨人”作用,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市气象部门不断完善雷电监测系统建设。近年先后在海安、如东和启东国家气象观测站内各增设一部闪电定位仪,并纳入全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全方位监测南通地区雷电活动情况。今年4月,如皋X波段天气雷达项目通过试运行验收,有效弥补了南通西部地区雷达观测盲区,进一步提升南通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
精准监测的同时,在气象灾害到来前,市气象部门紧盯天气动态,及时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醒社会公众做好防范措施。同时,充分利用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等宣传契机广泛开展强对流、暴雨、台风等气象灾害防御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安全防范意识。遭遇雷电天气 牢记“八不要”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