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是中华文明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文脉绵延、底蕴深厚。自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以来,探源课题研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近日,江苏又有两个项目同时入选“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成果发布,充分展现了地域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重要成果。
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发布来自全国的四项“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江苏的盐城盐业考古、淮安城市考古两项重要成果入选。(此前报道:“考古中国”重大发现!江苏两项在列→)
“十四五”以来,围绕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江苏盐业考古”课题,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盐城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在基本建设考古相关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盐业考古新发现和研究成果。
沙井头遗址
沙井头遗址位于江苏盐城市亭湖区,地处江淮沿海东部的古沙冈之上,考古发现规整的汉代道路,较为密集分布的水井,成规模、多类型的排水设施,以及房址等重要遗迹,出土大量瓦当、瓦片等建筑构件和日用陶器等。同时,在遗址周围发现10余处汉代建筑遗址和墓地。结合《汉书·地理志》等文献记载,初步推测沙井头遗址所在区域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沙井头遗址各类建筑遗迹可能为盐渎县官署性质建筑。
缪杭遗址
缪杭遗址位于盐城市东台市,考古发现唐代盐业生产中的引蓄水、摊场、淋卤等工艺流程相关遗迹,实证该遗址为一处唐代制盐聚落。
后北团遗址
后北团遗址位于盐城市大丰区,考古发现南宋至明清时期盐灶、淋卤坑等制盐遗迹,表明该遗址是一处自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
后北团遗址制盐相关遗迹
此外,考古调查已发现盐城境内百余处反映盐业生产、运输管理等不同类型的遗址,初步构建了历代盐业生产体系。
遗址位置分布图
盐城市一系列盐业考古发现,不断明晰我国江淮东部盐业生产历史发展脉络。其中,沙井头遗址推测为西汉盐渎县城所在地,缪杭、后北团遗址分别被实证为唐代和南宋延续至明清时期的制盐聚落,对研究西汉以来中央政府对沿海地区盐业的管理,以及不同时期制盐工艺的技术传承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2021年以来,为配合当地城市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淮安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对庆成门、新路、板闸镇三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庆成门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发现明清时期的城门门道2处、城台1处、瓮城1座,完整揭示出了庆成门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主城门以东还发现有六朝至明清的连续地层堆积和建筑遗存,完整反映了淮安城演变发展史。
庆成门遗址
明清时期,河下、板闸和清江浦镇为淮安城外三大集镇。新路属河下镇的一部分,因洪灾废弃于明末天启年间。考古发掘揭示出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街巷类遗址。其中最为重要的发现是长75米、宽4米的道路,内部为沙土堆筑,外部用砖包砌,截面略呈拱形,与两侧分布的排水沟和辅路共同组成了遗址区的主干道系统,根据文献记载推测为明万历淮关榷使所筑“陈公新路”。
新路遗址
板闸镇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因黄河泛滥毁于清代乾隆年间,考古发现院落基址、道路、水沟、古河道和墓葬等遗迹,出土各类器物3000余件,大多为完整器。遗址布局规整、结构分明,以两条十字相交的主干道路及两条平行分布的主干沟渠为轴,整体呈西北—东南向分布。出土器物以餐饮厨具为大宗,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与市井风尚。
板闸镇遗址
淮安市三处考古新发现反映了明清时期大运河沿线市镇发展、人地关系演变、河道治理与变迁的历史。其中,庆城门遗址是淮安旧城的西门,完整揭示出主城门、瓮城及排水系统的整体格局,新路遗址是一处保存完整、格局清晰的明代街巷类遗址,板闸镇遗址是一处明清时期市镇遗址,为研究大运河漕运、盐运和关榷税收等问题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新路遗址内发现的“陈公新路”
中国考古学会大运河考古与保护专委会主任林留根: 江苏的这两项考古成果有一个共性,它们都是跟江苏大运河相关的重要文化遗产。其中,盐城的盐业考古遗址发现了上百处的遗址,包括汉代的木俑墓葬、明清年代的瓷器等;淮安的新路遗址、板闸遗址、庆成门遗址发现的文物主要是明清时期的瓷器、铁器以及石质文物建筑构件。这些考古发现说明了江苏运河文化的繁盛。
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自2022年7月正式启动以来,以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为龙头,组织开展了40多个专项调查和考古发掘项目,一批重要项目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兴化草堰港遗址、溧阳鲍家遗址确认是江淮东部地区和环太湖地区已知时代最早的遗址。常州寺墩、张家港东山村、无锡天墩等遗址发掘,发现一批崧泽和良渚时期重要遗迹,揭示出从崧泽文化到良渚文化聚落布局的变迁,反映了太湖地区史前社会复杂化进程,为讨论长江下游区域文明发展模式提供了新视角。在连云港尤庄等遗址发现一批商周时期盐业遗迹,填补了黄海沿岸早期制盐遗存的空白。溧阳古县遗址确认是六朝时期
“永平”“永世”县城遗址,为深入解读六朝时期社会生产生活面貌、探讨以建康城为中心的城市发展变迁提供了难得的样本。
兴化草堰港遗址
常州寺墩遗址
地域文明探源工程的阶段性成果延伸了区域历史轴线,丰富了地域文化内涵,为构建江苏地域文化谱系,展现江苏地域文明发展脉络提供了重要支撑。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考古管理处处长李虎仁: 下一步,我们将聚焦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进一步强化多学科联合攻关,持续深化江苏地域文明探源研究,推动形成一批体现江苏特色的探源成果,努力揭示江苏地域文明在多元一体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地位和独特贡献;进一步加强对出土文物和考古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讲述好江苏大地上的中华文明故事。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