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制造业规模约占全国1/8强、全球4%,“江苏制造”不仅是“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工业版图中也占有重要一席。但总体上看,江苏的新型工业化之路仍处在爬坡阶段,“大而不全”“全而不优”是亟需破解的难题。
日前,由省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省制造强省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遴选的22个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出炉,近1/4属全国首创,近半数属省内首创。
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用事实和效果说话,这些“优等生”的探索案例起到什么示范借鉴作用,为全国新型工业化又积累了哪些经验? 产业升级是“头等大事”
此次制造强省建设改革创新案例遴选涵盖工信、科技、组织、自然资源、税务等众多领域,共同“破难题”“探新路”。
产业升级是制造强省建设面临的“头等大事”。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认为,改革在产业升级中发挥着先导和突破作用,重在完善工业治理体系,推动要素市场化,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从而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目标既定,省工信厅厅长朱爱勋表示,省工信厅创新工作机制,探索推出“1561”工作法,即构建一套“1650”产业体系;提出“点链面协同”抓创新,“淘汰落后+更新改造”促升级,建立从免费诊断、车间工厂智能化改造到企业整体数字化转型的支持机制,实施“筑峰强链”企业培育支持计划,建立健全“一网四库三级机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等五大推进举措;逐群逐链建立一个责任处室、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批促进机构、一个品牌活动、一批骨干企业的“六个一”工作推进机制,全力构建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发展的生态体系。
推进马力全开、成效显而易见——我省16个产业集群全部制定强链补链延链行动方案,成立167位专家组成的49个专家委员会,确定71个协会、学会等促进机构,打造了物联网博览会、软件博览会、工程机械创新发展大会等74个品牌活动,建立了包括5327家企业的重点企业库、3.9万多家企业的“1650”产业体系企业库。
各地聚焦“1650”产业体系,在优化产业定位、加快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推动产业和企业技术创新、构建具有本地区特色的产业体系等方面,一批好做法好经验涌现出来——
聚焦传统产业升级,徐州提出“333”创新生态做大做强工程机械“1号产业”;聚焦智改数转网联,苏州市工信局提出打造“全流程服务赋能智造之城”;聚焦产业集群化发展,无锡市工信局提出“纵向联动+专业支撑”探索集群发展“无锡模式”……
“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是最难掌控但又必须面对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抓住了就是机遇。”参与案例遴选咨询的专家认为,今年是全面深化改革又一个重要年份,要更加突出使命导向、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不仅要“应时而变、因事制宜”,还要注意凝练贯通改革实践中的规律线索,更好把握改革全局,总结创新案例的原则与经验,以改革案例的有效示范反哺改革创新的有益实践,不断创造新型工业化发展、制造强省建设的新业绩。 以首创性啃下“硬骨头”
首创性,成为此次推介案例的最大亮点。首创针对的领域,一般也都是改革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产品研发进入到临床试验阶段,关键时刻需要更多资金。”勤浩医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奎锋去年曾为研发资金急得团团转。
生物医药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研发周期长、轻资产,普遍存在融资难的“成长烦恼”。勤浩医药主营小分子创新化学药品研发和销售,研发的多款抑制剂产品有望解决肿瘤患者部分耐药性问题,累计申请发明专利33件,其中包括PCT国际申请8件,并进入美国、欧洲、日本、新加坡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深入走访调研后,省知识产权局在全国率先探索“免评估”模式,引导银行与知识产权数据供应商合作,从企业核心资产——知识产权切入,以专利质押方式给予企业为期两年3000万元的授信额度,有效化解了企业融资难、期限短的困境。据悉,2023年,全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854.4亿元,惠及企业5029家。
低价值环节如何“强链”、提升创新驱动力怎样“补链”……在强链补链延链上展现新作为,清晰的链上企业定位是出发点。然而,企业样本不清、产品边界不清、评价标准不清等是目前产业链研究面临的困境。
“增值税发票系统记录了全部纳税人开具和接受的发票信息,为掌握产业链上企业及关联情况提供了条件。”省税务局税收经济分析处副处长李军说,依托增值税发票数据,以核心产品为切入口,根据购销关系定位链上企业和产品,省税务局在全国首次探索建立以产业链企业锚定方法、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矩阵和产业链评价指标体系为核心的产业链分析范式,为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开展招商引资、推进项目建设等提供决策参考。
船舶海工是江苏传统优势产业,通泰扬三地造船规模约占全国40%,海工装备约占全国的25%。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形成合力?
南通在国内首创跨市域协同推进机制,由通泰扬三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共建创新协同区,加快构建海洋产业新质生产力集群。协同创新联合体、稳定配套联合体两类联合体亮点频出:省市总投资超6亿元,共建船舶与海洋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累计9个“揭榜挂帅”项目获省支持带动研发投入约9.2亿元,助力“通泰扬”船舶海工集群加速驶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要素保障护航改革全程
此次推介的多个典型案例都聚焦如何有效进行要素保障,护航改革全过程。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的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项目入选,在院长刘庆看来,科技体制改革的第一要素,就是更高素质的人才。据介绍,省产研院实施“项目经理制”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通过产教融合联合培养产业技术创新人才。产研院与国内外知名高校开展“集萃研究生联合培养计划”,以江苏产业相关需求为课题,以专业研究所和核心企业合作伙伴为平台,以研究所研究员和企业高级工程师为合作导师,设立奖学金,与国内外大学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2019年至今累计培养近6000人。
南通是全省首批产改试点市,南通市总工会成为此次唯一入选的工会系统单位。该市建立产改联席会议制度,市、县、乡镇三级同步落实把产改工作纳入市委年度重点督查检查事项、把推荐优秀产业工人入党纳入全市党员发展总体计划、把职工“五小”发明创造纳入创新体系等“八个纳入”机制,全市已有988家企业推行产改试点,覆盖职工126.4万人。
土地要素,一度是阻碍地方推动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限制之一。泰州市工信局局长刘江明介绍,2021年,该市启动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广兼并重组等8种提升方式和“村改”整治等5种腾退模式,促进存量焕新。比如,梳理亩均税收低于3万元的低效闲置土地资源,由政府搭建平台,进行兼并重组、平台收储、司法拍卖,3年累计“盘活”提升低效闲置工业用地5万亩,单位GDP用地面积连续两年平均降幅保持在8%左右。
公共服务要素的保障也是重中之重,苏州工业园区以数“智”化企业服务驱动新质生产力,淮安市工信局、行政审批局联合推进惠企资金“免申直补”“直达快享”等案例都聚焦于此。
“围绕企业服务的改革创新,就是要鼓励各地各部门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在涉企行政审批中提供高效便捷服务,帮助企业享受财政税收优惠政策,全力降低企业收费和成本负担,加强政企常态化互动交流。”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持续发挥改革示范效应
新型工业化并非工业领域的单打独斗,而是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案例遴选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典型引领,持续发挥改革的示范效应,扩大改革受益面。
——企业服务要更精细。点开微信小程序,即可自动筛选出与企业匹配的政策和事项,奖补项目不仅一目了然,并能在线办理即申即办。这是借力改革推动政务服务效能提升、更有效服务企业的生动缩影。
为解决惠企政策“找不到、看不懂、申报难”,利企服务“平台多、散而乱、体验差”难题,南京市数据局(政务办)、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市财政局联合打造“宁企通”惠企综合服务平台,实现全市惠企政策精准直达,奖补事项一网通办,为企业提供全过程动态服务。同时,南京在全省率先打通“宁企通”与“一企来”系统,建立“亲清·金客服”专区,为企业提供线上咨询、建议、求助、投诉等全方位服务。
——制度创新要更灵活。“交地即开工”,成为制度创新、加强服务的典范。省自然资源厅深化工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在全省推广实施工业用地“标准地+双信地+定制地”供应服务模式,通过用地预申请、优化审批流程等方式,实现工业用地供应方式、服务模式、管理形式的标准化、双信制、定制式全链条服务,有效激发经营主体活力和创新动力。截至目前,已保障全省2925个项目落地建设。
——扶持力度更给力。智改数转网联是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为破解企业“不敢转、不会转、不愿转”难题,苏州市率先在全省出台措施,创新推出智能制造专项贷款贴息政策,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全市累计743家企业签订智能制造专项贷款,授信606亿元,实际发放189亿元,设区市、县(市、区)两级已兑现贴息1.03亿元。全市每年各级各类支持制造业企业智改数转网联资金近20亿元,大大降低了企业转型成本。
“把高效解决企业发展需求放在首要位置,向改革要动力,从提振发展信心、优化要素供给、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拿出更加精准务实有效的政策措施。”本次案例遴选咨询专家、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柳建议,通过改革创新案例推介进一步引导政府和企业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新型工业化之“新”更多体现到依靠新技术激活新动能上,体现到拓展新领域开辟新赛道上,体现到增创江苏工业发展的新优势上,更好助力江苏奔向制造强省。
【附】案例名单
省工信厅实施的创新工作机制提升“1650”产业体系建设水平;
常州市工信局实施的聚焦“发储输用网”打造新能源产业高地;
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的深耕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
省国资委实施的苏豪重组整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
徐州市工信局实施的“333”创新生态做大做强工程机械“1号产业”;
苏州市工信局实施的全流程服务赋能智造之城;
南京市数据局(政务办)、南京市工信局、南京市财政局联合实施的“宁企通”推动惠企政策精准直达;
无锡市工信局实施的“纵向联动+专业支撑”探索集群发展无锡模式;
苏州工业园区实施的以数“智”化企业服务驱动新质生产力;
南通市工信局实施的打造协同型生态体系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宿迁市委组织部、宿迁市工信局联合实施的“党建链”赋能打造产业链发展“红色”引擎;
泰州市工信局实施的以“亩均论英雄”改革助推产业焕新;
紫金山实验室、南京市科技局联合实施的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发展新质生产力;
省税务局实施的税收大数据助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
扬州市税务局、扬州市工信局、扬州市发改委联合实施的以税收大数据助推“金色”产业项目精准高效落地;
省自然资源厅实施的推进产业园用地存量“盘活焕新”促进提质增效;
江阴市实施的啃下工改“硬骨头”蹚出产业转型升级改造“新路子”;
南通市总工会实施的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助力特色产业提质升级;
镇江市委编办、镇江市发改委、镇江市商务局、镇江市工信局联合实施的聚焦县域经济打造“一区多园”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连云港市市场监管局、连云港市工信局、连云港徐圩新区联合实施的打造质量基础设施集成服务样板;
淮安市工信局、淮安市行政审批局联合实施的推进惠企资金“免申直补”“直达快享”;
盐城市工信局实施的向绿而行“碳”索工业强市新路径。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陈明慧 付奇
来源:交汇点新闻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