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781|回复: 0

[新闻快讯] “文化中国行”,央媒省媒走进南通!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4-22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4月19日

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

“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

在苏州正式启动





此次主题宣传活动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将围绕文物古迹发现、名城名镇古村古街保护、文化旅游发展、非遗保护传承、文明交流互鉴等内容,多维度立体式报道各地各部门推动文化传承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创新经验。





连日来

多家央媒、省媒走进南通

深入调研采访

推出了全媒体报道


新华每日电讯:

百年工业遗存焕新生

走进“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4月22日

《新华每日电讯》

在头版“文化中国新”栏目推出

《百年工业遗存焕新生 

走进“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新华社南京4月21日电(记者陈刚 柯高阳)江海之畔,连接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通扬运河静静流淌,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枕河而生。建于1915年的地标建筑钟楼,每到整点准时响起浑厚的钟声,穿越百年的悠远时空。

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华灯初上。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春日午后,运河畔的广生制皂文化体验馆迎来一批批游客。“当年张謇先生创办大生纱厂,利用轧花剩下的棉籽榨油,再用油厂废料制造肥皂和蜡烛……”店员一边指导手工制皂,一边向游客讲述这座体验馆的前世今生。

这个文化体验馆由广生油脂厂原址改建而来。一百多年前,近代实业家张謇在唐闸白手起家,从以棉纺业为主的大生纱厂开始,陆续创办了油脂厂、面粉厂、铁冶厂等。南通由此成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被称作“中国近代第一城”。

航拍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南通市委宣传部供图

光阴荏苒,时间的长流冲去往日的繁华。唐闸完整保留了旧时的遗迹,成为一座可以触摸历史的“活着的”博物馆。

“以前工业类的遗址不会是我的游玩首选,这里却很有味道。”30岁的马来西亚游客李知铭在网上看到唐闸的游玩攻略,慕名而来。他说,唐闸历史文化街区保留了原貌特色,半天的游览下来学到很多知识,也留下美好记忆。

新世纪以来,南通对这里的工业遗存启动保护工作,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当地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在保留原有风貌基础上,修缮建筑群落、新增服务设施。百年前堆放油脂的老仓库,“摇身一变”化作城市记忆展馆;昔日的碾米公司厂房,改造成活字印刷体验馆;原为工人生活配套的菜市场,引入商业街区元素打造成为唐闸北市景区……

4月21日,游客在唐闸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手工制皂。新华社记者 柯高阳 摄

打卡工业遗存、感悟家国情怀、领略文化魅力……自2021年10月开街,唐闸北市景区已累计接待游客300多万人次。街区还打造了夜间景观,融入全息光影墙、3D纱幕效果等时尚元素。光影场景流光溢彩、魅力四射,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旧时南通的商贸繁盛。

中学生朱瑶琴是南通本地人,趁周末与父母到唐闸游玩。古朴的建筑风格、丰富的文化展览、好玩的手工体验,对她来说既有趣又值得回味:“历史课本上的知识点、爷爷奶奶讲过的故事,在这里都‘活’起来了。”

游客在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游玩。新华社发(许丛军 摄)

百年遗存尽沧桑,风物骈骈与岁新。如今行走在通扬运河畔,依然可以听到繁忙的机杼声。

“作为新一代的‘大生人’,我们要传承发扬张謇的企业家精神。”江苏大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漆颖斌说,集团保留了厂区的原有历史风貌和基本格局,同时顺应纺织产业发展趋势,新建成的智慧纺纱工厂生产效率大幅提升。

据了解,南通留存至今的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物遗存共有50余处,其中大生纱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等省级及以上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多处。南通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文物处处长姜振华说:“工业遗产是历史的见证,其活化利用是现代生活的延续。”

在保护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丰富的工业遗存正“蝶变”为新的文化地标,焕发出亮眼的光彩。


新华社客户端:

走进江苏南通

探访“中国近代第一城”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南通博物苑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这里记录着创办者张謇用一生践行“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伟大理想。



从“大生纱厂”开始,到后来的榨油厂、冶铁厂、印刷厂……张謇不仅将南通建成“中国近代第一城”,也推动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进程。



百余年前,张謇在唐闸兴办实业,为救国图强闯出了一条通往光明的道路。



如今的唐闸,已成为传承江海文化地、新兴旅游发展地、对外交流展示地。




人民日报:

一条老街,文脉承古今

4月22日

《人民日报》“文化中国行”

刊发《一条老街,文脉承古今》

其中“凝结精神力量”章节

聚焦唐闸古镇

↓↓↓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春日姑苏,水碧于天。


同里古镇,游人如织。踏着青石板,看河里摇橹船往来穿梭,沿岸古樟树亭亭如盖,老建筑门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摇……一条老街,一眼千年。


近日,记者走访江苏古建筑老街区,从苏州平江路到镇江西津渡,从无锡清名桥到常州焦溪古镇,一个个历史悠久的老街区、韵味悠长的古建筑,诉说着一座座城市的文脉。


滋养地域风韵


漫步扬州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古宅民居鳞次栉比,一砖一瓦浓缩了扬州的历史与风情。


700米,正常步行只需10分钟,可在仁丰里,却需要近1小时才能“走完”。仁丰里南北走向,两侧东西向整齐排列着头巷、二巷、三巷、四巷等数条小巷,是唐代扬州老城里坊制格局的遗存。


“从明代开始,仁丰里就是扬州人的重要住宅区域。”扬州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院副院长邱正锋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保留传统风貌的基础上,街区努力改善居住条件,延续古城小巷的生活氛围,留住活态历史,让繁华热闹在古城重现。”


扬州不产盐,却是一个因盐而盛的城市。“这是一座千年名城,与大运河息息相关。”文史专家顾风说,因为独特的地理优势,借助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两淮盐区的销售范围扩大,造就了明清时扬州城的富甲一方。


2014年6月,大运河在第三十八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馆长郑晶介绍:“大运河为沿岸的许多城市带来了经济的繁华,也带来了人文的繁华。”


东关历史文化街区,曾是大运河沿线最为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也是扬州新世纪以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起点,见证了扬州的城市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唐代有150多位诗人写下吟咏扬州的诗篇超过400首。东关街上的街南书屋旧称小玲珑山馆,是当时扬州诗文之会最兴盛的场所之一。


从2015年开始,扬州建设城市书房,构建15分钟阅读圈。现在的街南书屋成为24小时城市书房。温馨的书房,营造出浓浓文化氛围。


“如今,东关街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历史文化空间,显现了千年运河城市的独特风韵。”邱正锋说。


绽放非遗新彩


夜幕降临,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沿秦淮河铺开,南京夫子庙历史文化街区十里流彩,仿佛复现了《上元灯彩图》中灯市与商贸集市的盛况。


2024年春节,文化和旅游部将“点亮中国灯”——首届全国灯彩联展主场选在这里。秦淮灯彩历史可以追溯至三国时期,至清代,秦淮灯彩在制作上愈加精巧,在品种样式上也有较大发展。


秦淮灯会省级非遗传承人曹真荣已经80岁,在灯市上坚守了近60年。记者在工作室看到他时,他正在全神贯注地制作花灯。“花灯虽小,技艺却繁,要经过劈、锯、裁、剪、削、熏、烘、烤、熨、浸、染、扎、裱、绘等数十道工序才能完成。”曹真荣告诉记者,扎灯不仅讲究技艺上的功夫,还需要式样上的创新。


今年的龙灯就有不一样的创新。“脚要长、爪要有劲、眼睛要有神,体现出时代风采和龙的神韵。”曹真荣介绍,以前的龙眼是用皱纹纸贴或卷的,经典但不够立体,今年他从市场上淘到一种从白到蓝、颜色渐变的“塑料珠子”,用来制作眼睛,龙灯更显得栩栩如生。


传承与创新,在同为省级非遗传承人的女儿曹红身上有更明显的体现。“我们在延续1700多年老材料、老工具、老技艺基础上尝试创新。例如以碳素钢代替部分竹篾做骨架,更牢固;用无纺布与皱纹纸相结合塑造更多细节;用光纤作光源更显轻巧……”曹红介绍,在今年灯会上,她还展出了卡通图案、动漫人物花灯,以吸引年轻人。


“秦淮灯会对我来说,是精神支柱,也是生活奔头。秦淮灯会在南京人心中的分量也很重呢。”曹真荣说。


秦淮河流域自古以来交通便利,两岸手工业、丝织业、商贸业发达。扎根沃土,秦淮灯彩得以快速发展,并带动剪纸、空竹、绳结、雕刻、皮影、踩高跷等民间文化艺术形式发展。


2021年,位于夫子庙钞库街的南京市非遗体验中心正式开馆。游客们能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体验非遗项目。“通过举办展览、展演、体验活动为市民搭建了解非遗、爱上非遗的桥梁,增强传承千年文脉的自信与自觉。”非遗体验中心负责人尹磊说。


凝结精神力量


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静静守望。黑色蝴蝶瓦屋面、甘蔗脊,如今在唐闸还能看到保存着原风貌的老厂房。


唐闸的工业遗产是一座物质与文化富矿。“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旧址”“新民巷”“复兴巷”等让人们更好地触摸那段历史。


讲解员王振宇介绍,19世纪末,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张謇在唐闸筹建了大生纱厂,随后相继兴办了榨油、磨面、冶铁、蚕桑染织等一系列附属实业群体。


1910年前后,唐闸已经初步建立起了以棉纺织为中心、相关配套产业相互支持的工业体系。


如今仍在运河畔的大生码头与大生纱厂钟楼,见证了当年唐闸的担当。


100多年来,大生纱厂从未间断过生产,也不曾停止开拓和创新,一根根纱线,述说着“实干兴邦”的实践。


“敢担责任、敢于争先,是我们一以贯之的使命感。”大生集团党委副书记张启祥介绍,如今大生集团拥有先进的数字化纺织车间、智慧纺纱工厂,带动产业整体质态提升。


“南通从江海交汇的一方土地,成为跨江而立的近代名城,离不开以张謇为代表的实业家的奋力开拓,实干、奉献、开明、有担当的品格早已融入南通的城市气质。这些宝贵的精神绵延百年,激励着一代代南通人踔厉奋发。”南通博物苑讲解员陆苒苒说。


走在老街区,如同翻开一本本城市记忆之书,历经岁月涤荡,刻录生活痕迹,古老的文脉融入日常、传承发展,在新时代获得了更加隽永的生命力。


人民网·看江苏:

探访“中国近代第一城”南通



人民网南通4月22日电(记者王继亮)狼山古刹、千年濠河、工业遗存……4月21日,由中央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活动,走进江苏南通市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南通博物苑。



南通位于长江入海口北翼,素有“江海门户”之称。自1895年起,中国近现代化先驱张謇在家乡南通唐闸创建大生纱厂、油脂厂、大达内河轮船公司等多家企业,此后又兴办博物苑、学校、医院、养老院、公园等公共事业,并以先进理念规划建设治理城市,创下“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美誉。



据介绍,唐闸历史工业城镇,是目前为止我国近代工业历史遗存中整体规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工业门类保留最丰富、最充实,原址原状保护最真实、最完善的早期民族工业的代表。2015年以来,南通市加快了唐闸保护利用的步伐,按“一核、一带、四区”总体布局规划,先后恢复建成了汤家巷、新民巷、复兴巷、渡口巷以及大达公电碾米机公司旧址等历史文化街区,修缮总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



南通博物苑位于风光秀美的濠河之滨,系张謇于1905年创办,是中国第一座公共博物馆,总占地面积现为7万多平方米。全苑分为历史保护区与新馆区,历史保护区由濠南别业、东馆、西馆、南馆、北馆及中馆、藤东水榭、谦亭等历史建筑及国秀坛等园林景观构成。



张謇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民族企业家的楷模、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对南通而言,一个人成就了一座城,张謇当之无愧。



新华日报:

一个人一座城,展开精彩续篇


4月22日《新华日报》

头版“文化中国行”栏目刊发

《一个人一座城,展开精彩续篇》

↓↓↓



全文如下——

(上下滑动查看)


□ 本报记者 冯圆芳


南通唐闸,中国近代工业遗存第一镇。通扬运河边,大生纱厂前,“大生马头”牌坊沐浴百年风雨,张謇手书的遒劲字体熠熠生辉。落成于1915年的大生钟楼,曾是古镇制高点,至今走时精准、钟声清越。4月21日,“文化中国行”主题宣传报道调研行走进南通,探访“一个人”与“一座城”的命运与共。


图为唐闸历史文化街区。本报记者 陈越 摄


1895年,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在南通唐家闸创建中国第一座大型棉纺织企业——大生纱厂,迈出实业救国的关键一步。在朴素清幽的厂区里漫步,“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的忙碌景象依稀如在眼前。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自豪地说,129年来,大生纱厂坚持三个“没有变”:厂名没有变,纺织主业没有变,厂址也没有变。


在传承中发展,于不变中求变,大生集团在坚守传统主业、传承企业家精神的同时,与时俱进进行改革和创新。2022年大生建成投产“十四五”期间国内第一个智慧纺纱工厂,万锭用工仅需10人以下,入选工信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单位。“未来,大生集团将努力走好4条路,即智能制造之路、低碳发展之路、全产业链之路和弘扬张謇文化之路。”漆颖斌说。


如今,“张謇近代民族工业文化遗存保护与传承工程”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项目库。步入南通·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大达内河轮船公司旧址内,百年前的青砖在斑驳墙体间清晰可见,美国红松制成的木柱写满历史沧桑。这座利用张謇工业遗存转型发展起来的现代文化产业园区,拥有5座百年以上历史建筑。对这些建筑的保护修复严苛到什么程度?南通一八九五文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徐红介绍,连一块木头坏了都要找百年前的来修补,“最小干预、最大保留,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南通对工业遗存的保护在全国都是名列前茅的”。


行走在这里,7号、8号馆原为广生油厂车间和纱厂仓库,如今变身展览馆,举办过多场大型展览和发布会;广生制皂文化体验馆前身为广生油厂,今天孩子们在这里体验古法制皂工艺;时光印记活字印刷体验馆由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经保护性修缮改造而成,将活字印刷、古法造纸、丝网印刷开发成生动有趣的体验课程……按照从工业建筑再利用到文化传承与振兴的发展思路,许多工业遗存从时光茧房中蝶变新生。


“一厂”“一园”“一镇”,已成唐闸现代文明的特征和骄傲。“唐闸的功能定位为工业文化博物院,它利用从近代延续的代表性工业遗存以及配套居住、办公、文化等设施,形成体验工业文化的博物馆群。”南通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处处长奚军告诉记者,南通将重点推进大生纱厂、复兴面粉厂、唐闸红楼等保护利用工程项目,推动唐闸片区工业遗存保护和以民族工业为主题的国家级博物院群构建。


在南通博物苑,张謇故居已恢复原貌,每天迎接近万名游客。在张謇雕像前,市民游客敬献的鲜花从未间断。先生手植的两株百年紫藤成为热门取景地,其种子被制成文创产品,在市场上走俏。这座创办于1914年的中国第一座博物馆,在悠悠时光中焕发无限生机。


让历史建筑“延年益寿”,而不是“返老还童”;保留建筑的历史沧桑感,同时又呈现健康的肌体面貌,南通博物苑馆长杜嘉乐谈起他对“保护”二字的独特理解。如今南通博物苑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每年举行200多场社教活动,开发了20条以“张謇与近代第一城”为主题的研学游路线。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南通博物苑将联合31家博物馆举办“教育博览会”,将各馆的教育活动、课程包“一网打尽”。张謇“父教育而母实业”的兴国理想以另一种方式在今天赓续。


未来,南通将继续加强对张謇文化的挖掘,以“一个人”重新擦亮“一座城”。在主城集中展示张謇的城建成就,在唐闸、天生港集中展示张謇的工业实践,在狼山展现以垦牧为特色的文化景观,由此全面呈现张謇对南通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贡献。张謇与“一座城”的故事,将在新的时代风景里展开精彩的续篇。



现代快报:

百年工业遗存留住城市记忆

南通唐闸焕新文化体验



现代快报讯(记者 徐苏宁/文 徐洋/摄)百年钟楼的钟声不舍昼夜地敲响,讲述着中国近代第一城的百年变迁。4月21日,“文化中国行”江苏主题采访活动走进南通唐闸历史文化街区,一览古镇新颜。

通扬运河在唐闸穿镇而过,将唐闸分为河东与河西片区。河西片区的核心就是,1895年由清末状元、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从此,唐闸从一个普通的乡间野渡变成了全国闻名的工业重镇。

如今,大生纱厂仍在原址进行生产经营,保留着原有历史风貌和基本格局。在这里,百岁“高龄”的建筑比比皆是。“钟楼、公事厅、专家楼、清花间厂房、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这些都有100多年了。钟楼还在报时,整点和半点都会敲响。始建于1898年的清花车间现在也仍作为生产用房。”大生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漆颖斌为大家介绍,“从2020年开始,我们开始对厂区里所有的文物进行修缮,遵循的宗旨就是修旧如旧,最小干预。”留住城市记忆,传承张謇精神。在漆颖斌看来,大生纱厂文物修缮对保护南通市工业遗存有重大意义。作为大生人,这也是他们努力的方向。

“保下来”,更要“活起来”,南通持续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新路径。与大生纱厂隔河相望的,是汤家巷历史风貌区,这里也是新晋的网红打卡点。这里在唐闸汤家巷汤家大院的基础上,建设了唐闸尚书院,唐闸尚书院的南首有唐闸印象展览馆和张謇家风家教展示馆。


文艺青年到了唐闸,必定要逛1895文化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园是利用广生油厂和南通造纸厂的旧址保护修缮而成,总占地面积约6.7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4万平方米。游客在追忆中感受时光的脚步,在尘封的老宅中体会时代的变迁。随机走进一个老厂房,或许能邂逅一场世界级的艺术展,又或是来一场非遗项目体验,尽享文化盛宴。


在大达公电机碾米公司这座百年建筑里,如今开放了一个活字印刷体验馆。市民窦女士正带着6岁的儿子,从找字、排版开始,体验已经被数字印刷所取代的活字印刷。她表示:“不仅能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了解活字印刷这一传统文化,这样的体验非常有意义。”如今,像这样富有文化底蕴的场所在唐闸越来越多,每一处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南通文旅集团1895总经理徐红介绍,今年以来,她们也花大力气在园区内举办了很多文创、市集类的活动,通过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让唐闸历史文化街区已成为更多游客周末、节假日“打卡地”。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新华社客户端、人民日报、人民网江苏、新华日报、现代快报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5-7 15:34 , Processed in 0.27281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