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转暖,蚊虫开始肆虐。除了在耳边上嗡嗡的蚊子,4~10月也是蜱虫叮咬的高发时段。尤其近两年流行露营,很多人会带着孩子、宠物去草木丰盛的大自然、小区的花园或户外的草地上,这些地方都可能和蜱虫“邂逅”。 蜱虫不会飞,它们行动缓慢,叮咬初期没有痛感,作案很隐蔽,不留神的话,可能不会及时发现。
% B& X, J7 N6 P3 r& _
+ S* a! Z1 c- z6 m 近日,南通六院皮肤科就收治了一例蜱虫叮咬病例。2岁的宝宝小明(化名)在家洗澡时,被发现耳垂后面有一个细小的黑点。 “我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是个虫子扎在孩子耳垂肉里面,因为在抖音上刷到过相似的视频,所以第一反应就是蜱虫。这下更加不敢自己硬拽了,就怕处理不好反而会变严重。"小明妈妈当机立断,抱起孩子来到南通六院皮肤科就诊。 皮肤科周艳主治医师接诊后进行了仔细的检查,诊断是蜱虫咬伤,立即安排治疗护士对症处理。护士葛玉婷先用火星炙烤蜱虫尾部,然后用镊子轻轻把蜱虫完整取下,蜱虫拔出后,孩子耳垂处可见牙签孔大小的咬伤口。经消毒处理后,家长带着小明安心离开了。
5 l+ |; D; X* W. v/ @ T7 k) l4 Z _6 m, s9 ~( M; ~( A' l
0 K- A1 X: j: u! P) ~% o
$ y: X; B4 V# |9 V4 R% x
期间通过询问具体情况,才了解到原来是家长带着小明去户外草地玩耍,没有意识到会有蜱虫,直到返回家中才发现被叮咬。“还好发现及时,处理也及时。以后我们外出除了防晒防蚊,还要防蜱虫。”回想发现时的情景,小明妈妈还心有余悸。 到底蜱虫的危害有多大,让人闻之色变、如临大敌? % s1 O, y) x) ~
. z7 Q' M7 J+ {( y
蜱虫,又名壁虱、扁虱、草爬子。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体形极小,不吸血时有米粒大小,吸饱血液后有指甲盖大。 蜱虫常寄生在家畜、鼠类、鸟类等动物的体表,是一些人兽共患病的传播媒介和储存宿主。蜱虫能传播多种疾病,如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莱姆病、蜱传斑疹伤寒等。数据显示,蜱虫所传播的病原体种类之多,仅次于蚊虫,远超其他吸血节肢动物,其潜在威胁不容忽视。蜱虫在全世界均有分布,喜好栖息于草丛、灌木和鸟类巢穴等处,人们在户外遛狗、露营、耕种时,都可能会接触它。 随着气温攀升,眼下已进入蜱虫叮咬的高发季,南通六院皮肤科主任秦晓庆提醒,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候,应尽量减少皮肤暴露,最好穿轻薄透气的长衫长裤,不要在草地、树林下长时间坐或者躺。游玩后回到家,要及时进行清洁并检查一下全身,蜱虫常会附在人的头皮、腰部、脚踝等部位,平时可以适当使用一些成分安全的驱蚊虫产品。如有宠物随行,应同时认真检查和清洁随行的宠物,避免将蜱虫带回家中。一旦发现被蜱虫叮咬、钻入皮肤,切勿直接用手拍打或生拉硬拽、将蜱的口器留在皮肤内,造成疾病传播风险,建议去医院由专业的医生进行处理。
/ ~% U1 v" J: C+ f5 K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