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海安市公安局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江苏省公安厅和南通市公安局相关工作要求,持续开展防范非法集资“扫雷”行动,严厉打击、严密防范各类假借投资农产品、日用产品、养老保险、高额理财产品、生态旅游景点等名义实施的非法集资犯罪,全力维护经济金融安全稳定,全力保护人民群众财产安全。
案例一:王某在我市成立“某日用品公司”后,通过讲课宣传、投资人口口相传等方式,承诺加入会员后可获得人民币奖励及免费旅游等,吸收40余人投资300余万元,后无法兑付。目前,王某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案例二:张某借助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名义,以“网上养鸡生蛋、养鸡换钱”等为噱头,通过口口相传、线上直播推荐有奖的方式,推广“某生态农场”APP和小程序发展200余名会员投资150余万元,后无法兑付。目前,张某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案例三:李某以其实际经营的公司需要流动资金为名,未经金融管理部门许可,采取口口相传的宣传方式,以年息10%-12%的高额利率相诱,以公司或个人名义向社会不特定群众30余人非法吸收存款共计600余万元。目前,李某已被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警方在工作中发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法分子非法集资的犯罪方式也在不断翻新,由此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主要体现以下四个特征:
一是针对中老年群体的犯罪有所增加。一些不法分子打着“预订养老机构床位” “销售养老基金”“办理养老服务会员卡”“免费旅游”等各类养老服务的“旗号”,吸引中老年群体投资,实施非法集资犯罪。
二是以新元素为幌子不断变换噱头。犯罪分子常常利用当下“流行”的元素,如投资影视作品、票据业务、购买虚拟货币等,通过夸大行业愿景、宣讲行业政策,将自身所谓的“项目”与一些新兴产业进行“嫁接”,不断翻新噱头花样,增强迷惑性。
三是不断利用新手段来隐蔽公开性。警方发现,一些不法分子会通过点对点发送内部邀请码或将群众拉至多数人为“托”的特定聊天群中,通过发送链接或二维码,要求投资人下载APP、小程序等进行登陆投资,而这些貌似“正规”“有来路”的APP、小程序非公开且未进行正规备案,一般在互联网无法直接搜索,甚至有些只能在填写内部邀请码后才能登陆,隐蔽性更强。
四是利诱方式变为非现金回报。由于承诺固定高额收益的非法特征较为明显,当下一些不法分子改用非现金收益回报取代传统的“承诺固定高息”回报模式,花样噱头“琳琅满目”,隐蔽性、迷惑性更强。但不论噱头如何翻新、手法如何变化,万变不离其宗的是高息利诱。
警方提醒,参与非法集资可能会给您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会倾家荡产、家破人亡。请广大市民群众切实增强防范意识,不盲目跟风不了解的新概念,不轻信没有亲闻亲见的新项目,不贪图所谓的免费服务,警惕非法集资犯罪,守护好自己的钱袋子。
海安警方将继续主动出击、重拳出击,严打非法集资犯罪,保护好人民财产安全。广大市民一旦发现相关违法犯罪线索,请及时向行政监管部门或公安机关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