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方周末 ▲ 2024年3月27日,禁售令发布的第二天。中原批发市场的冥币店依然风平浪静。商家们为清明节备下的纸钱和元宝塞满了整个走道。(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 图)
行走在南通的小镇上,总能看到冥币店。
南通是全国老龄化极为严重的城市,770多万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了三成。到了下面的农村,老龄化比例更高。南通市“十三五”就业及社会保障体系规划中曾预计,南通老龄人口高峰将出现在2030年,届时全市60岁以上老人将接近总人口的一半。 2024年3月26日,南通发布冥币禁售令,不允许制造、销售冥币、纸钱、纸扎。但在南通人的生活中,冥币是必不可少的。 这里有着独特的丧葬文化,葬礼是一场漫长的告别。死后49天里,每隔7天要祭奠一次,俗称“办七”。其中,头七、五七、六七,必不可少。死后一周年、三周年、五周年、十周年都要祭奠,俗称“办周”。 “办七”和“办周”是一场定期举行的孝道考试,检验着南通人的“孝心”。烧纸扎和做法事,是“考试”的两大主要科目。 纸扎要请老师傅现场制作。靠海的地区扎船,内陆流行扎房子,俗称“扎库”。规则也很简单,比的是纸扎尺寸。扎得越豪华,诚意也更足。 做法事是整场“考试”的核心内容,请和尚、道士念经超度。相同规模的法事中,和尚的数量、唱腔,甚至颜值,都是关键的得分项。 对于这样一个拥有独特丧葬文化以及数百万老年人的城市,这则禁售令很难实现。 2024年3月27日,南通发布冥币禁售令的第二天。从南通市政府向北行7公里,就是中原批发市场。这里开了数十家冥币用品店,是南通市冥币销售的集散地。 市场一切如常、风平浪静,冥币店老板冯源也是从抖音里看到禁售冥币的信息,她还刻意问了市场负责人,对方说“还没有通知”。 禁售令冲上了热搜,有经销商打来电话问,“怎么样了?”她忙着叠元宝有些不耐烦,“没事的,没事的,禁不了,禁不了,放心吧。” 卖了二十年冥币,冯源从未有过安全感,“哪个没被罚过?这个市场里的都罚过”。 她的经验是,每年清明前后,都是稽查高峰,市场里都会闭店几天,“除非有熟客来了,给我打电话,悄悄放进来选,或者领着去仓库买”。 市场在三年前又新开了好几家店,冯源说这两年才开始“大张旗鼓地卖”。中原市场的冥币店,没有类似“寿衣”“丧葬用品”这样的招牌,挂着的都是“皮具”“燃具”“雨具”。站在巷口一眼望过去,门头上密密麻麻挂着元宝船,地上垒满了纸钱的,就是冥币店。 冥币店一般是两间相连的门面,一间陈列纸币、冥币、金元宝等纸质用品,另一间陈列着大量衣服和衣箱。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祭祀的劣质衣服,当地“办周”时,要给先人烧衣箱。 冯源仔细阅读了政府通告,发现这一次还是有些差别,之前都是为了环保、防火,“这一次直接定性为封建迷信用品了,坐牢什么的都出来了,你说这点小生意,做得多恐怖!” 早上一开门,冯源进账四五百块钱。有经销商过来囤货,也有老人给清明备货,“都害怕回头人家老祖宗有钱用,他家老祖宗没有钱用,要怪他的”。 冯源手上没有多少经销商,距离她不远的那家店,是市场里最大的一家。门前半米宽的走道里,停了两三辆电瓶车,都是来进货的经销商。 车上满满当当堆了好几个蛇皮袋,有宝钞、冥币,还有金元宝,车尾还用绳捆着两个红色的衣箱。 禁售令反而刺激了消费。一家位于南通海安市冥币店的老板告诉南方周末记者,“26号一天卖了相当于过去一个月的销量额。一天卖了一千块,之前一个人就买十几块钱,这次都是成捆拿回家。”库存已经不多了。 浒澪镇老板李芳补货时发现,“批发价涨了二三十块钱”。有村民赶来囤货,让李芳劝住了,“没必要,禁不了”。 这些产品大多是周边村镇生产的,冥币门槛高些,需要印刷机。叠元宝的机器,一万元左右一台,周边小作坊有三四个。 栟茶镇的李媛家就有两台元宝机,日夜不停吐着“元宝”。据她介绍说,这种小机器一天能生产三百多袋元宝,一袋批发价是 4 元,零售是 6 元,最近供不应求,她家机子二十四小时开着。 这些生产冥币的厂家全年不休,清明、七月半是旺季,机器夜里也在生产。平时“办周”“办七”需求量也不小,特别是周年的规模,不亚于葬礼。 当地人清明祭扫的习惯是,用红色的布袋子塞满金元宝,俗称包子。清明节上坟主要就是烧包子,一人一袋,有些还会写上先人的名字。 栟茶镇兴镇村村民林晓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边的祭扫要求管三代。她的奶奶已经 94 岁,还要扶着拐杖去给自己的奶奶扫墓。从小奶奶就教她,鱼、肉、豆腐、猪肝,四个供菜,鱼必须放在正东的位置,豆腐放在正西,这叫“鱼来腐去”。 过去,老人们手叠元宝,花上一整天,也叠不出一袋。有了元宝机,一袋元宝降到了4元钱,相当于一个烧饼的价格,祭祀成本大幅降低。(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 图) 南通殡葬业中,真正的主角是“和尚”。“和尚”其实不全是正规的僧人,更多是专门在丧礼上帮主家念经的人。 今年39岁的李世新就是如东县一个职业和尚,头剃得光光的,说话有些结巴。从17岁从业至今,他的感受是,“经还是那些经,只是阵仗不一样了”。 “你今天运气不太好,没看到上规模的法事。”他希望南方周末记者四月初四再来一次,“我昨天接了一个单子,谈好了10万块,给他父亲办十周年”。 他的主要业务是在镇里,偶尔也会跨省去接业务。有些地方流行请道士,也有地方流行和尚。可是在他看来,无论和尚还是道士,仪式流程都差不多。 为了让南方周末记者更了解道教的仪式,他点开了一个视频,里面他正穿着道袍,在一个布置豪华的道坛客串。中间有六个道士,正在匆忙走位,手中还演奏着乐器,“这都是假的,这个二胡、琵琶都是弹假的,音乐都是功放播的”。 他有个师兄前两年投资了三十万,买了一辆车和布置的设备,专门用来接这种豪华单。这些现场分为内场和外场,内场用来念经做法事,外场配了灯光,晚上会有歌舞杂技表演,“好多人都是开车十几公里过来看这个表演”。 李世新给人办了二十年葬礼,和成千上万个“孝子”打过交道,人们常说“孝子床前一碗水,胜过坟前万堆灰”,可他的真实感受是,大多数人宁要坟前万堆灰,不要床前一碗水。 找他办事的都是村里知根知底的亲戚朋友,其中有些人在老人生前未必有多孝顺,可是老人走了再穷也要办一场。 “我有个邻居,都知道他爸爸就住在他家厕所里。什么样的人会让八十多岁老父亲住厕所?可是他爸死了,还是花了一万多元办葬礼。”他们也知道自己不孝,担心老人走了以后,自己要遭报应,“花钱做法事,买个心安”。 刘利云在南通市一个村里干了三十年村支书。他就认为这种负担没必要,给儿女提前打了招呼,等自己过世不要大搞了,一次性做完,“七天就得请一次假回来,太折腾了”。 李世新所在的如东县,如今老龄化排名全国县区第一,2022年的死亡率是13.10‰。 自从2022 年底之后,李世新每天都有接不完的法事,“上午一个,中午一个,下午一个”。他预估如东辖下每个镇至少有一两百个像他这样的职业和尚或道士。 作为职业念经人,他们不吃斋,不念佛,也不修道,娶妻生子,喝酒吃肉,和普通人的生活没有任何区别。李世新爷爷是一名纸扎师傅,当初就是看到和尚做法事,有烟抽、有肉吃,有钱拿,让他也去学。初中毕业后,他认了一个师傅,“签三年合同,跟师傅学三年,不拿钱”。师傅给了他两本经书,“背会了就出师了”。 2004 年,南通搞过一次四禁运动,要抓假和尚。他逃到外地,当了油漆工,但累死累活也赚不到钱。结婚之后,他又回到村里,重拾老本行。 李世新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如何分辨真和尚,“戒牒、度牒、佛教教职人员证,三个证像身份证一样,都是联网的”。南方周末记者问道,“你有几个证?”他回答说,“我啊,一个也没有,这就是个职业”。 这是一个极度依靠人脉的生意,“都是资源互换,今天你叫我,明天我叫你”。如果一个人人脉广,更多人会愿意找他。像他这样的上门女婿,人生地不熟,生意也不好。 这门生意,夏天是淡季,七月是旺季。平时的话,一天也能有三场法事,一场收费150 元左右,一个月收入也能过万。 李世新感觉到,这几年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过去,都是本本分分念经,一板一眼唱“南无阿弥陀佛”。现在一场法事,相当于一场小型音乐会,电子琴、二胡、大鼓,都少不了。 他手机里没有佛经都是曲谱,好几次人家唱的曲,他没接上,最近正在抓紧学歌。他买了一台打印机,把《军中绿花》《梅花三弄》《小城故事》这些歌的曲谱打印出来,每天有空就自己练练。 他抱怨自己的嗓子不行,“半个五音不全”,如果有他师兄那样的嗓子,“搞不好上千万资产都有可能”。有一次做法事,师兄唱得特别好,家属都在那鼓掌,“唱得好,唱得好,再来一首”。做法事就是看形象好不好,嗓子怎么样。唱得好,主家高兴,“就觉得这个钱花得值”。 网上禁售令很火,让他也有点担心,过去也查过好几次。人到中年,如果失业了,他实在不知道还能干吗。两年前,有一段时间不让做法事,他也试过去送外卖,“有一次,外面下着瓢泼大雨,我给人打了 29 个电话都没接,这辈子都不会送外卖了”。 举办一场法事,等同于一支小型民乐队演奏会。这场法事,桌上的木鱼已经退居其次,二胡、唢呐、箫、镲、大鼓,还有电子琴才是真正的主角。配合流行音乐的曲调,和尚们演唱《心经》来超度逝者。(南方周末记者 罗欢欢 / 图) 王永赓是为数不多支持禁售令的从业者,他在海安市开了一家丧葬公司,推行的是现代殡葬业,“我们的榜样是八宝山”。 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这种现代殡葬业的理念在南通接受度并不高,“改变他们的观念,好像要挖他家祖坟”。 为了推广用菊花替代纸币,他们自掏腰包在烈士陵园设了一个赠花点,“如果拿纸币去祭奠,免费换一束鲜花给你”。可效果并不好,除了习俗惯性,鲜花成本远远高于纸币,“一袋金元宝才几块钱, 一束鲜花要二三十元”。 为了迎合当地市场,孝安堂不得不保留一些传统习惯,提供跪拜凳子,还有烧纸钱的盆子,也保留了和尚念经。 干了三十年村支书的刘利云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类似这样的移风易俗,之前出过很多政策。村里联防队沿村巡查,强制不让做。村民们悄悄关门做,还安排人站岗放哨。 1998年的时候,南通出了个政策,采取经济手段来打压,“做法事之前,必须要报备,报备要交钱”。当时,刘利云的爸爸过世,还主动给村委交了 150 块钱做法事,“只要让他们做法事,交钱也愿意”。 此后,南通市一直在整治殡葬用品。南通政府网信息显示,2022 年,如皋市在当年整治殡葬市场的行动中,累计查处丧葬用品经营户3491家,销毁和暂扣冥币、冥衣、纸扎等封建迷信丧葬用品达40吨。 以刘利云对民意民情的了解,“这次肯定搞不下去,老百姓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过去当村干部,刘利云也去商户家收缴过冥币,最终不了了之,“现在都是光明正大地卖”。 这一次,南通发布禁售令,刘利云感觉不像是真干,“第一个没有登门通知,第二个没有粘贴宣传标语,至少从宣传力度上看,恐怕难以落到实处”。通告也有些草率,“一般都要有具体的实施细则,也要结合民意,哪些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做到什么范围”。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南通禁止销售冥币、纸扎等丧葬用品的表述,来源于《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的第15条,“禁止生产、销售土葬用棺材和冥币、纸扎等丧葬用品”。 2022年3月1日,《江苏省殡葬管理办法》被废止,颁布了《江苏省殡葬管理条例》。新规中将原来的表述改为,“禁止制造和销售封建迷信的丧葬用品。禁止销售棺材等土葬用品”,删掉了原有的“冥币、纸扎”。 南方周末记者走访了南通市如东县、海安市、通州区、崇川区等多个地区的批发市场,当地的店主向南方周末记者确认,没有主管部门来通知不允许销售。 禁售令通告中明确,“本通知从公布之日起实施”。南方周末记者以商户的名义致电南通市经济开发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和民政部门,对方表示不清楚是否要查处,“还没有接到通知”。 一位南通当地官员向南方周末记者分析认为,“这份文件成了南通一个烫手山芋,已经引发了舆情,如果继续执行这个文件,舆情会升级,随意撤销文件更不合适。” 他分析,这个通告中,引用了大气污染防治法。按照高质量发展考核要求,空气质量排名是一个积分项,南通过去一直是全省第一。从保住自己空气质量优势的角度,南通有动力来禁止冥币销售。 另外,南通已经连续5次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还是江北唯一一个所辖县区全部入选的地级市。当下,冥币显然是一个风险点。 (应受访者要求,冯源、李芳、李媛、林晓、李世新、刘利云为化名)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