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与抗倭英雄曹顶有关。在明朝嘉靖年间,曹顶于城山路旁开设个面食店,主营面条。当时,狼山香火鼎盛,四方香客去集。去狼山必经城山路过,因此,此店生意极为兴隆。曹顶起早带晚,全凭双手擀面,尽管忙得精疲力尽,仍然供不应求。曹顶边擀面,边思考,如可多出面条,而又不花多大力,以满足香客的要求。
曹顶像
有一次他回家,看到一村民在铡草喂牛。这事启发了他,终于想出一个妙法:在特制的矮桌上,系上一根牢固的麻绳扣,擀面杖在绳扣里,这样,举手轻轻揉面,随着麻绳晃动的惯力,身体随之边揉边跳,擀面速度大大加快。由于面团经压制,面筋产生,使面条极为有韧性,条条不断,吃起来别有风味。
所谓跳面,其实就是曹公面,跳是形容手工制作面条时身体边揉边跳的状态,十分形象。将木杠插在洞内,下置面案,木杠压在和得极硬的一大块面上,人坐在木杠上,反复压这一块面。因为压面时要一步一跳,所以叫作“跳面”。
一天,一位顾客吃得特别高兴,问:“此面叫什么名称?”曹顶灵机一动,含笑答道:“跳面”。
1557年,倭寇犯通州,曹顶偕守军与倭寇作战,乘胜追击,因天雨泥淖,马蹶壕堑遇难,时年44岁。后人为纪念,塑曹顶提刀跨马像于墓上,另建祠瞻仰供奉。为了纪念这位民族英雄,南通人将“跳面”称为“曹顶面”。此面随曹顶名载入史册,一直传流至今。
曹公面的特点鲜、咸、香,给人直观感受是“吓煞人的碗,淹煞人的汤,饿煞人的面”。
盛面的碗大如小脸盆;大半盆的面汤不仅量大,而且是由猪骨汤、鸡汤、虾皮、文蛤等多种上好材料文火熬制而成,既注重口感鲜美,也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面条分量一般在三两左右,相比大碗、多汤,面条看似不多,往往让食客吃完后感觉意犹未尽。因面条筋韧柔滑爽口、汤汁鲜美异常。
然而,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既不愿耗费力气手工擀面,也不想花时间熬制高汤。所以,跳面在市面上已经很少吃到了。四宜、顺华楼等餐饮店的面条,在做法上沿袭了曹公面汤多面少的特点。
明代民族英雄曹顶公创制南通最具特色的曹公面,算算要有近500年历史了,经过南通先辈的不懈努力没有失传,而今又经王树秋、张继华两位中国烹饪大师传承制作,成为南通最具地方特色的美食,1999年被评为“江苏省名菜名点名小吃”,荣获全国“民族民俗美食评比”金奖,2020年10月15日举办的第三届中国(淮安)国际食品博览会上,入选“江苏十大面条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