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7315|回复: 0

[随便港港] 南通的8座老桥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4-3-12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来源:南通史志网

跃龙桥

    原南通西濠河与运盐河交汇处有一桥,远视桥身如长龙卧波,又与西侧的起凤古桥相对,取名为“跃龙”,张謇书桥名于桥上。此桥长约87米,宽14米,共有十三环洞,为简易木梁结构,桥面设有车行道、人行道,横跨于运盐河之上。
    据地方史料《二十年来之南通》一书记载:民国初年,南通城区交通经各方努力,惨淡经营,略有改观。但是“城之西偏,旧有起凤桥,虽衔接城南而取道窎远,至城南者往往绕城而行,举足趑趄。”城里民众一片怨言,无不希冀建桥,以鲜绕行之苦。为了沟通新开发的桃坞路商业文化区与城内的交通联系,张謇以庆祝其兄张詧70岁生日的名义,集祝寿款18000元,由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了这座桥。桥身的铁栏杆上铸有篆书“寿”字。
    竣工典礼之日,人流如潮,观者甚众。此桥“灿若罗星,蔚若翠云,光冩弈以外照,水景清而内分”,一派龙瑞之象。1987年填河拆桥,跃龙桥被废,成为马路之一部分,“跃龙”之名惟存于路名之中了。
    (文/何晓宁)

西被闸桥

    南通经任港河引长江水入濠河,是濠河水的主要来源。原在通扬运河与任港河相汇处附近设有盐仓坝闸,调节进出濠河的水量。盐仓坝闸有正闸一,耳闸一,正闸年久失修,常年封闭,惟耳闸尚能开启,但闸口甚狭,闸底偏高,流水不畅,几失功效。民国15年(1926)4月在任港河入濠处建成西被闸,当时通扬运河与任港河直接相通,两河之水经西被闸与濠河畅流。受益不仅限于南通城区,而且西寺、刘桥、唐闸等处田亩亦得其引潮迅速之利。
    西被闸位于大有坝原址,开坝建闸,其设计出于年轻的荷兰水利工程师特来克(1890—1919)之手,当时张謇改变南通水利落后的现状,规划建内河水闸,请特来克设计了西被一闸、西被二闸(位平潮)、西被三闸(位李港)、西被四闸(云台山)。西被一闸后习惯称今名,至今还在发挥作用。
    西被闸始建时,净宽6.73米,闸底高底-0.48米,闸顶高4.30米。闸上为桥,称西被闸桥。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三孔T梁桥,长17米,宽7.6米。1988年又紧贴老桥西新建长17米宽19米钢筋混凝土T形梁桥。此时闸体也进行了更新,成为内河的节制闸。
    (文/姬 树)

长 桥

    长桥原是通州南城外的南吊桥,又名通济桥。据明《嘉靖志》记载:“桥系元至正二年(1342),郡人周茂等构木为之,成化年间,知州傅锦易石而建。”《万历志》记载更为详尽:“成化二十二年(1486),知州傅锦易石。嘉靖二十七年(1548),知州曹金重建。三十三年,副使李天宠因倭寇去其穹石,仍驾以木。”《康熙志》:“天启元年(1621),陈实功易石。”记述了这座桥由木易石又由石易木,再由木易石的过程,变易的原因木桥变石桥是为了加固,便利交通。石桥改为木桥是因为那之前,倭寇大举入侵,来不及拆去石桥,倭寇便冲过桥,直达南城门外。到了崇祯末陈实功所处的时候,倭患已平,加之陈实功既是名医,又是慈善大家,修桥补路作为己任,于是他筹资建造了石质的通济桥。此桥之外,他在通州城南还建造了段家桥、涧桥、永丰桥和白塘桥。因为通济桥加上引桥当时在诸石桥中最长,故名长桥,现在看来也不能算“长”,“长桥不长”已经成为推介南通濠河特色的一张名片了。
    为了纪念陈实功,现于长桥西雕塑了陈实功石像,并镌刻他的五言诗:“游山不问径,历险自攀跻。憩足生危石,探奇走曲溪;鸟声村落外,树影夕阳西,席地其长啸,烟霞满袖携。”供游人景仰。
    1995年,南通旧城改造,南大街拓宽,市政府重新修建长桥,因中远公司资助部分资金,市领导题名为“中远桥”。长桥的名字已深深扎根在南通人民心中,人们口头上还是习惯以长桥称呼。
    (文/缪友俊)

起凤桥

    在人民路南有起凤园小区,有起凤街,这条街原是经端平桥通濠河的运盐河填塞而成,下面有人防工事。起凤园、起凤街之得名都来自于这儿跨运盐河的有一座起凤桥。
    起凤桥是南通市区为数不多的石拱桥之一,明代建的石拱桥有龙王桥(在今工农路上),三元桥(东南濠河上)、端平桥(在今人民路西)。它是一座单拱桥,石拱高高地托起桥身,平时可以通船身较高的小江船,两只小些的船常在拱下迎面错身而行。
    起凤桥的桥身有些特别,它的北引桥和主桥成“T”形,从东西两端上桥。起凤桥附近风光之美决不亚于现在大出风头的江南小镇:起凤桥南尾有古色古香的明尚书马坤墓的石牌坊,南尾向南当桥有玉皇殿的山门(或言为古里坊的坊门),周边有酒楼、茶肆、书场、豆腐坊……桥的东北侧有一片空场,大家习惯称为“灰场”,平常常为皮革坊暴晒牛皮的地方,其腥臭叫人受不了,但是这里也是“打把戏”的好场所,南通杂技名家孙月魁的班子常在此献艺,高高的大柱支起了硕大的帐篷,里面传出激动人心的锣鼓声,引得周围的百姓前来凑热闹,缺钱的孩子常常趁人不妨,从帐篷接口处钻进去,免费享受童年的快乐……
    桥下的流水是主妇们洗涤、“散”衣服的好地方,里下河的船户谋生,在起凤桥落下了脚,为家的小船渐渐腐朽了,干脆连人带船靠上岸,在桥边淤滩上落户,敲斫糖换破布,小船里的炊火也烧得亮堂堂。
    1979年大兴人防工事,利用河身,省得挖土的费用,拆掉了起凤桥。起凤桥,明天顺年间(1457~1464)建造,成化中改为石桥.造桥为传统的善德,故桥曾名积善桥,还名丰乐桥。这座500多年的石桥被拆,多少乡人乡情难泯。
    (文/姬 树)

黄泥口子桥

    南通的黄泥口在城濠东北角,过去是长江注入濠河后流向东北田畴的—处水口。这是个值得人们注意的地方,因为传说初唐诗人骆宾王的墓,就是在那儿被发现的。只是前人缺乏“炒作”意识,致使那儿很长一段时间都保持着荒僻冷落。
    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知州福文明发起在那儿建造了一座石桥,改变了以往只有一道土坝和小闸,交通不便的状况。后来更有人根据风水之说,认为此桥处城北玄武之方,地脉贯串,从而导致了通州的“人文蔚起,鼎甲连绵”。
    这座石桥曾有个颇有祝颂意义的名字:“永济”,可常在桥上往来的百姓却给了它一个实在的名字:“黄泥口子”,或许大家都知道,永济只能是个祝愿,让它永不圮坏地济渡行人本是不现实的。果然,未过二百年,桥终于近于倾圮了。
    道光十九年(1839),知州景寿春倡议修建此桥。此时正是鸦片战争的前夜,孱弱的政府拿不出修桥资金,只得号召社会赞助。于是,一对张姓兄弟解了私囊。
    建桥工程于次年夏开始,此时景寿春已升迁,由王绍复继任,因遇雨涝,年底才竣工。据说此桥用料讲究,制作精巧,美仑美奂,与前者不可同日而语。由于费用来自张氏兄弟,故桥名又循其意改为“福萱”,因为张氏愿以此桥来为母庆寿,而萱花常被用来指代母亲。遗憾的是老百姓不了解这层寓意,仍依习惯称它为“黄泥口子”,甚至音偏成为“黄泥狗子”。看来熟习于民众口中的名词,花些钱也未必能让它替换。
    就在新桥落成不久,一桩奇怪的事,让桥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那是一个风雨之夜,桥栏上精雕的小石人之首,竟全部不翼而飞!尽管有知内情的,说这是桥工的泄愤行为,因为负责此工程的某公为了谋取私利,曾克扣他们的薪金。但大多不明真相者却乐意渲染这份神秘,以致清王朝灭亡后仍是传说不减,并且更有所发展。如说每逢月明之夜,能听到桥头飘来的阵阵管乐之声。那时城北一带还少有人迹,故有此神话的市场,等到解放后建成北稼桥,行人增多,传说才消逝。只是那名为“福萱”的石桥也早毁坏,替代它的是座建于文革期间的名为“新乐”的水泥桥。
    (文/琅 村)

新城桥

    新城桥,旧名众安桥,位于今蒲子巷东口,跨南濠河,始建年代应是明正德十二年至十五年间(1517年—1520年),知州夏邦谟建南望江楼时在楼前造浮桥,遇警可拆除,这浮桥便是众安桥的前身。明万历四年(1576)知州林云程重建。万历三年(1575)为防倭寇与盗贼侵扰,通州筑新城,南望江楼成为新城南城门,浮桥改建为它的吊桥,易名为众安桥。新城在清康熙后荒废了,至民国时期已无桥,仅埋设涵洞过水,濠河东西常常断流只是原桥堍东南墙上留有“众安桥”三字剑石一方,而人们传称此桥为新城桥。
    现在这座桥是1974年为了发展濠河养殖事业,又拆除涵洞,修建了一座净跨3.5米,宽度7米的钢筋混凝土筒支梁桥,一直使用至20世纪90年代中叶。1994年,对新城桥两侧的濠河进行了初步整治,南濠河整洁多了。其后重建新城桥,打通水陆交通卡口,这既是南大街拓宽工程的需要,也为开辟南濠河游览创造了条件。新建的新桥桥位大致以老桥东栏杆向西24米,桥路同宽。桥面分车行道、人行道,桥下净跨10米左右。荷载等级为汽车—20吨,上部仍为简支梁结构。为通行濠河游船,桥面比老桥面要高些,所以新桥南北各有一段引道,东西小路设踏步上桥。规划、设计部门在新桥的造型方面作了一定的艺术加工和技术处理,力争使其既有交通功能,又成为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南濠景观带上一风景。
    (文/夏庆根)
 

望仙桥

    南大街中段(中远桥至段家坝)道路拓宽成24米宽的商业大街。在这段一公里长的老街上有两座历史悠久的古桥,已废的望仙桥是其中之一。
    望仙桥位于今望仙桥东巷西端,桥下原有河,北接南濠河(约长桥西20米处),向南(为今健康路)转向东,在东寺西入濠河。明代建新城曾在河口设水关。这条河上,于望仙桥西曾有江家桥、马家桥、避风港桥,望仙桥东有锁澜桥。河早已填塞,望仙桥始建年代已不可考,桥名最早见于南宋洪迈的笔记小说集《夷坚志》(外卷十三):“燕真人者,静海县人,幼入州城,被酒宿望仙桥下,恍若有遇。”(自后周至明初静海县为通州属县,通州州治设于静海县)这说明南宋之前便有望仙桥了,算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地方志载,望仙桥,元至正六年赵公明造,应为重建。望仙桥在南通较为有名,除其历史古老外,更重要的是与桥有关的神话、传说较多,除了燕真人在望仙桥成仙升天的传说外,还有明代著名的外科名医陈实功在望仙桥上遇到了吕洞宾,欲拜吕为师,吕携其登军山,要陈跳岩,以求仙蜕,陈不能应,吕摸其面,说陈有仙缘,无仙骨。从此陈实功脸上被摸处发黑,据传通州药王庙陈的塑像脸上半黑半白。这座古桥在50年代初修建城南下水道时拆除了,但以桥名命名的街道名称却保存下来了。清末,有望仙桥街,今有望仙桥东巷。
    (文/夏庆根)

涧  桥

    原南大街最南端已改造成居民新村,所幸南街头的涧桥被保留下来。历经了500余年风雨沧桑的涧桥如今静卧在段家坝小园19幢与20幢之间的城南涧河上。最近,南通市建设局对涧桥进行了整修,采取了保护措施,并在桥旁立“涧桥记”石碑。涧桥成为新村中一处新的历史文化景观。
    涧桥是一座长4.6米、宽3.3米人行石板小桥。明洪武年间(1368年一1398年)郡人沈万三建。初为木桥,通州名医陈实功于天启四年(1624年),捐资改建为石桥,石料取自废弃的墓网、牌坊。桥经数度维修,但仍基本保持原貌,如今在石梁上仍可看到原来的浮雕。对这座已无交通价值的古桥进行整修保护,其意义是多方面的。
    南通自古便是多桥之乡。现存的古桥大多是明代所建,且面目已非,个别的还被“改名换姓”,能基本保持原貌的惟有涧桥了,故保护涧桥也是保留了一份可贵的历史遗产。
    涧桥虽小,因系陈实功改建,故丰富了涧桥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桥是明代城区通往狼山的必经之道。现今通往狼山有工农路、城山路、姚港公路这些宽阔大道,相形之下,让我们感受到飞速前进的时代步伐和家乡的巨变,涧桥让我们既了解过去,更热爱今天。从这一意义上说,润桥是连接历史和现实之间的一座桥梁。
    (文/夏庆根)

南通0

评分

参与人数 1经验 +1 收起 理由
HE-ZI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5 01:41 , Processed in 0.210960 second(s), 12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