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东临沧海,南濒大江,实乃鱼米之乡也。其水产,极丰,有刀鱼、鲥鱼、鮰鱼、银鱼,皆鲜美肥嫩。然,最为名贵者,当属江鲜河豚也。河豚,学名河鲀,古名“鱼规”,俗名吹肚鱼,能“咕咕”作声,体呈纺锤形,紫鳍青背白肚皮,头圆尾小眼睛细,无鳞有荆刺。其味美绝伦,稀有难得,故成珍品,誉为“百鱼之王”。每逢烟花三月,水丰鱼肥,乃品尝河豚之时也。然提及河豚,人皆谈虎色变。俗云:“拼死吃河豚。”其言有二:其一,河豚有剧毒,食之或有性命之忧;其二,河豚实乃美味,拼死亦欲食之。传苏轼当年于常州为官时,尝被一善烹河豚之厨妇请食河豚。苏轼只顾埋头大啖,未发一言,令厨妇大失所望。忽见苏轼放下筷子,大呼:“也值一死!”此即民间“拼死食河豚”一语之由来。食河豚,实乃风险之事。《太平广记》云:“鲐(即河豚)鱼文斑如虎,俗云煮之不熟,食者必死。”《本草纲目》亦警告:“河豚有大毒,修治失法,食之杀人,厚生者宜远之。”现代科学亦证实,河豚毒素乃自然界最毒之非蛋白毒之一,其毒性较氰化钠强千倍,仅需半毫克,即可致人中毒死亡。相传河豚之剧毒,有三处:食其眼,全身发麻而死;食其籽,肚腹胀裂而死;食其脊骨旁之二块瘀血,酸冷寒战而终。故食用河豚,必经行家里手剥洗烧煮,方可食用。剥洗干净后,经手人需将河豚之眼、瘀血、鱼籽排列于地,反复清点无误后,深挖三尺,埋于土中,以防野狗误食。南通文史专家管劲丞先生尝作一文《拼死吃河豚》,言:“其实食河豚者,与中毒者相比,后者甚少,而死者更少。中毒或死者,不过一年一见,或数年一见耳。为此,有人欲满足口腹之欲,又信毒可多洗涤以除之,遂照常食之,尤以沿江一带为甚。其买来容易,烹调有法,且有食河豚之传统,根本不将食后之事放在心上。”从前,南通沿江如任港、姚港一带,家家户户皆会烧河豚鱼。城中人家,多请渔民或鱼贩至家洗涤煮食。旧时,食河豚鱼,规矩甚多,如主家不请客,欲食者自来,自带筷子,自搬凳子。唯河豚上桌,主家不请客人品尝,要不要食,悉听尊便;所有食物,惟食河豚须 AA 制,以示食出问题,皆为个人之事。河豚上桌后,厨子先食,十分钟后厨子无事,众人方可下筷。河豚又有一忌:忌黑色物质。旧时,人们食河豚前,须将毛笔墨砚收好,以防有人食河豚后用毛笔写字,误舔笔尖而毒性发作。煮河豚时,灶上须张伞,以防热气上冲,煤灰落入锅中。从前,能请人食河豚鱼者,牛也;敢来食者,亦有豪气。故每逢食河豚,所煮之鱼既多,所来之客亦众。否则,不必为食一顿河豚鱼而有诸多准备,或特地请来专家作上锅。其深知河豚应如何处理,且谨记一些禁忌。其方法,经多人多年经验所得,固有道理,亦有些说不出之理由。无非是为让食者安心而设之花样耳。管劲丞先生于《拼死吃河豚》中言:“南通食河豚之事故,历史上不知已发生多少起。其中,常为人所忆者,乃 1916 年张詧、刘桂馨等食河豚中毒之事。结果,张詧等多人皆无恙,惟刘桂馨未能得救。其当时为商会副会长,乃张氏兄弟以下之头等绅士,又与张詧同席而食,中毒而死。此事影响甚广,故被当作历史事件,留存于一些人记忆中。传张詧等人中毒后,因饮人粪而解毒得免,主要是人粪引起其呕吐所致。那年,余在如皋,如皋周南孩因事住南门当铺,其言乃闻黄攀桂所说。” 由于长江保护禁捕,人们多年未食野生河豚,今餐桌上之河豚,皆为人工养殖。 来源:南通书画网 微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