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您知道 •药物的“左右”之分• 有没有搞错,我是右边甲状腺做的手术,你们发给我左甲状腺素干嘛!
4 O. X+ C7 A- p) K. U/ n6 v _6 `2 [1 F
大家在买药或取药时遇到过上述情况吗? 为什么药品需要分“左右”? 我怎么知道该用“左”药还是“右”药? 药物名称中的“左”和“右” 提到药物名称中的“左”与“右”,不得不提到一个物理名词——旋光度。 分子的旋光性最早由十九世纪的L. Pasteur发现。他发现酒石酸的结晶有两种相对的结晶型,成溶液时会使光向相反的方向旋转,因而定出分子有左旋与右旋的不同结构,后来逐渐衍生出了旋光性的概念。 ' U2 F+ J! l3 \" U/ d
0 \% h- D: M+ s6 T2 n0 p g) Y
药物旋光性是药物化学的一个概念,是由于物质内存在不对称碳原子,使药物对偏振光具有不同折射率,使偏振光的平面向左或向右旋转(按顺时针方向转动称为右旋,用“+”表示;按逆时针方向转动称为左旋,用“-”表示)。不对称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像酒石酸这种具有光学活性的化合物里的两种结晶型通常被命名为“左xxx”或“右xxx”。这种“左”与“右”的关系类似于镜像关系,就如同我们左手与右手的关系。若将其等量混合就形成了消旋体,就不具有旋光性了。 药物“左”和“右”的意义 为什么要研究药物的旋光性呢?当然是尽可能地将它们区分开。因为即使化学组成相同的药物,在活性、药效、不良反应等方面存在着千差万别。 左氧氟沙星与氧氟沙星这对“兄弟”的作用机制几近相同,不过左氧氟沙星比较争气,它的抗菌活性是氧氟沙星的2倍,通常情况下可以相互替代,但氧氟沙星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呼吸系统、泌尿系统、胆道和皮肤软组织及骨关节感染等,而左氧氟沙星主要用于敏感菌所致的中重度感染,特别是社区获得性肺炎。 左西替利嗪与右西替利嗪是西替利嗪进入体内后在肝脏内的肝药酶作用下转化而成的,而发挥抗组胺作用的主要是左西替利嗪。左西替利嗪剔除了右西替利嗪,不需要经过肝脏转化,因而在治疗过敏性疾病的同时,安全性更高,镇静、嗜睡等中枢抑制作用更低。 甲状腺素片通常是动物甲状腺的粗制剂,成分较复杂且比例不恒定,剂量不容易精确掌握。左甲状腺素钠由化学合成,吸收稳定,作用时间长,其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特点使得甲状腺素片在临床上被逐步淘汰。 佐匹克隆的短效催眠作用主要由右旋体引起,因此右佐匹克隆去除了左旋体的干扰后,起效更快,疗效更强,较少有次日清晨宿醉等不良反应。 右美沙芬为中枢性镇咳药,具有镇咳作用,无镇痛作用,也不产生成瘾性。左美沙芬为中枢性镇痛药,主要起镇痛作用,但成瘾性比吗啡强3倍而无实际应用价值。 药物无“左”“右”怎么办? 还有一些药物虽然名称中没有出现“左”或“右”,但也是同样的道理。比如艾司奥美拉唑就是奥美拉唑的左旋体,作用强,不良反应少。 7 ?% H2 ?( M# M9 h. N" p( v
' ^3 z$ B- H/ k. _/ I 虽说带有“左”“右”的药物相对来说疗效、安全性会更好,但由于分离技术等的关系价格会更贵一些。而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选择也应讲究性价比。比如因疫情而被大家所熟知的布洛芬,它的右旋体虽然作用强、起效快,但价格贵、经济性不高,而且儿童退热的相关指南中也更推荐布洛芬。 因此,用药需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药学的专家们都已经按照药物的旋光性把“左”“右”分好了,我们就不要盲目地追求“左”与“右”,毕竟,只有适合自己的药,才能称之为好药。
$ f% w+ d- o7 N: d9 j0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