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社会发展太快了,现在的人们,对古镇老街感兴趣,也许是水泥钢筋玻璃墙见多了,对青砖小瓦、木质门窗有好感,喜欢那些曾经充满烟火气、人情味的地方。
姜灶老街应该就是这样的一个好地方,一走进姜灶老街,便觉得是走进另一方天地。老街由碎石子和青砖铺成,踩着那精心铺成花纹的砖街漫步,人仿佛是从遥远的中世纪走来,好象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光。岁月的雨水将青砖冲出了一条条细密的沟纹;浅浅的洼痕留着上世纪人群踩下的脚印,雨点有节奏的溅落声,仿佛是老街上诗人画家们吟诗作赋户外踏青归来的“得得”马蹄声或学子们孜孜不倦的吟诵声。好多年不知疲倦的阳光,把老街的门窗晒得斑驳陆离,有人将它重新油漆,成了老街的亮点。
现在的老街太安静了,偌大的街面,行人稀少,两边的房屋,基本上都关着门,即使居住,也以老人和外来打工者居多,老街有时静得可以清晰地感知风从树梢上来到身边、又往街巷里去的路径,也可以听到我们彼此的喘息声。但我知道,就我走的这条姜灶老街,过去有公社革委会、有信用社、有饭馆和面店、有大会堂、有照相馆、有商店,不远处还有一所千人左右的老牌完中,里边有不少名牌大学毕业的大学生。因为公社革委会需要停吉普军用汽车,所以老街略宽些,整条街道都飘着两边住户的饭菜香味。街上是人声鼎沸、摩肩接踵,姜灶有名望的人,会时常出现在这条街上,姜灶最靓的衣服、最帅的发型肯定在这条街上产生。许多人跑了好几里路,到这条街上购物,不少的俊男倩女,在这条街上说说笑笑地走过,有时微笑的面容、爽朗的笑声会感染好多人。姜灶老街范围较广,不仅有一横二纵的三条主街,还有主街延伸出去的许多弄堂,好几条弄堂看起来颇为相似,商贩们常常转不出去,人称“磨盘街”。我向一条弄堂瞧去,弄堂也是静悄悄的,几间半旧不新的房屋大都是院门紧闭,只能听见院子里猫或狗的叫声,或是看见墙角里几株菊花在风里摇荡,阳光透着树影斑斑点点地照在弄堂里。但是不经意间,或许就有一幢名建筑或几棵笔直高大的水衫树闪现在眼前,如杨家弄的陆家老宅,又名陆裕泰布庄,坐北朝南,清代中后期建成,正屋7开间抬梁式砖木结构,屋顶为硬山式,结构严谨,用料考究,柱体粗大,而且装饰精美,庄重雅致,体现了徽派建筑的风格。《南通县志》上说,是通州少见的现存古建筑,现为通州区文保单位。上世纪七十年代,政府提倡种水杉树,而民间因水杉树木质较软,种的不多,所以有水杉树的地方,往往让人想到这里曾经是公家单位,残墙碎瓦处,也热闹红火过。▲姜灶陆家老宅
虽然老街冷清,但我内心却充满了敬意,因为姜灶人杰地灵,有许多名人富商就住在姜灶老街上,如沈敬夫。沈敬夫富甲一方,曾任通(州)崇(明)海(门)花布总商会长,宅院位于姜灶老街的中心位置。百度上介绍沈敬夫少年时考取秀才,是中国近代布商、实业家,状元张謇的朋友和得力助手,也为民族工业作出了大的贡献,张謇曾说,“通纺业之兴,归功于燮均(敬夫)之助”,两家还有姻亲,沈敬夫的女儿沈葳筠嫁给了张謇哥哥的儿子张敬威。沈敬夫病逝,张謇“伤痛不已”,称敬夫是“沥胆相助之老友”,亲往姜灶老街吊唁并撰写挽联,。沈敬夫在姜灶老街上的房子,人们称之为“沈家厅”。厅指大房间,也指古代官府办公的地方,称为“沈家厅”,肯定是房子高大宽阔,而且因为房子多,特辟几间专门用来招待客人或商量事务,同时沈敬夫又兼任多种职务,称呼里透着一种尊敬和威严,也带着几分对家乡的自豪。可以想象,“沈家厅”门庭若市,老街上轿子来轿子去忙忙碌碌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