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南通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坚持江海联动,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统筹好近海、远海、深海远洋布局,既巩固传统优势,也把握好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
向海图强,万亿巨轮轰鸣蓝色引擎。
海洋是地球最大的资源宝库、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资源。2022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9.5万亿元,在培育新动能、拓展新空间等方面呈现出牵引作用。江苏海洋资源丰富,拥有954公里海岸线,3.5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37%。近年来,我省逐步完善海洋产业体系,海洋经济综合实力不断提升。《2022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全省海洋生产总值(GOP)首次突破9000亿元(9046.2 亿元)大关,已成为经济重要增长点。
将潜力化为实力,从圆梦海港开始。长期以来,受制于特殊的地质条件,南通沿海一直为视为“建港禁区”,有海无港,也成为南通这座沿海开放城市向海发展的“软肋”。
一个梦想从萌芽到破土有多久?如东洋口港经历了20年。
上世纪80年代,中科院院士王颖在如东沿海有关古长江入海口的科学发现,如石破天惊点燃了如东人的大港梦。面对港口“能不能建、要不要建、由谁来建、如何来建”等难题,他们突破辐射沙脊群建港禁区、创造性实施人工岛方案、以资源换资本、土地换投资,在茫茫大海上“白纸作画”,描绘出拥有2条深水航道、 两条陆岛通道串联、多座码头组成的深水大港,洋口港成为江苏规模最大的LNG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吨级LNG接收基地。
滩涂建港的禁区一旦突破,南通沿海深水海港群次第出水。2020年初,我市将沿海洋口港、吕四港、通州湾、海门港等“四港并一湾”,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新格局,并构建江海河、公铁水联运的集疏运体系。
靠海吃海,南通海洋产业资源丰富、特色鲜明。
“一条鱼”的产业链可以延多长?中洋集团的答案是:没有边界。
中洋集团最早是从海洋渔业捕捞起家,在捕捞销售过程中,发现渔业资源减少。未雨绸缪,中洋开始关注种业,收集种鱼,三十年发展积累,已保存国内外近百种珍稀物种亲本,形成完整的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技术体系,突破全人工繁殖技术,把中国渔业种鱼种苗的‘中国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图片来源:中洋集团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自然界中所发现的毒性最大的毒素之一,其毒性比人们熟知的氰化物要高出上千倍。中洋集团1996年就开始研究如何“去毒”,养殖出的无毒河豚鱼成为中洋“渔天下”的拳头产品。而近年来,企业又开始研究如何“用毒”,作为一种没有任务副作用的生物中枢神经阻断剂,高纯度河豚毒素在麻醉、戒毒、胰腺癌治疗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前景,其价格贵比黄金6800倍,而中洋也凭借多年技术积累,顺势切入生物科技这一新赛道。
焕新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我市构筑起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四梁八柱”,海洋经济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
船舶海工--历经半个多世纪发展,船舶海工集聚全国1/10的造船能力和1/4的海工装备制造能力,南通沿江成为江苏船舶海工黄金产业带的钻石段。
中远海工码头
海洋新能源--南通海上风电资源丰富,通过发展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相关产业,以风电为主的新能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之一。
统计显示,目前我市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在全市GDP占比达到1/4,海洋产业占据全省沿海三市半壁江山,成为江苏海洋经济主力军。
海洋经济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各类产业活动及其相关活动的总和。按照最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标准体系,海洋经济活动划分为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和海洋下游相关产业。其中海洋产业又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洋油气业等多个大类。按照这一标准,跳出江苏看海洋,不少人发现,江苏海洋经济各领域表现还不均衡,总量及占比并不突出,特别是与经济强省地位相比仍是“短板”。《2022年江苏省海洋经济统计公报》也显示,2022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GOP)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4%,对地区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1.4%,各项指标的提升,仍有想象空间。
“全省都是沿海,沿海更要向海”。江苏重视海洋经济发展,将海洋经济视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变量”。沿海向海,还需统筹江海。2018年,我省出台《关于加快全省化工钢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实施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调整,调绿调轻调优调高沿江地区产业结构,高起点、高标准发展沿海临港产业江苏,沿海成为经济建设新的主战场。而着眼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江苏沿海需要建设撬动长三角北翼整体发展水平提升的战略支点。作为沿海经济大市,南通有基础、有条件也有责任在发展海洋经济中挑起大梁、多作贡献,进而支撑长三角地区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省委一直关心支持南通海洋经济发展。信长星书记第一次调研南通,就要求充分发挥通江达海、紧邻上海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此后两次调研南通,他深入新出海口吕四起步港区、如东洋口港、启东圆陀角以及涉海企业,了解沿海港口、产城融合、海洋产业发展现状,指导南通发展海洋经济。
南通通海港区
通州湾区位优势突出、海运条件便利、经济腹地广阔——
要持续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港产城融合发展,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标准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在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发挥更大作用;
启东圆陀角,被誉为“大江之委海之端”,是江苏最早迎接日出的地方——
要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依托三水交汇、咸淡分潮、第一缕阳光等独特自然景观,建好生态绿廊,完善服务设施,让八方游客前来感受江风海韵;
要紧扣“能源岛、产业港”定位,加快项目建设,提高LNG接卸周转能力,保障能源安全供应和国家重大战略实施。
能源之岛 陈建明 摄
参加南通代表团审议时,省委书记信长星再次为南通向海发展明确“航向”,指出要坚持江海联动,加快通州湾新出海口建设,统筹好近海、远海、深海远洋布局,既巩固传统优势,也把握好海洋科技发展新趋势,培育特色鲜明的现代海洋产业,再次为南通向海发展“划重点”。
在省委关心支持下, 南通向海发展迈出新步伐。新获批的《南通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将“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纳入城市性质定位。去年,我市制定出台建设海洋强市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海洋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在全国海洋城市中争先进位,为全省海洋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向海发展,我市将创新体制机制。谋划组建市海洋经济专门机构,以此次机构改革为契机,增设海洋发展局,统筹推进全市海洋经济发展工作,加强对海洋开发利用的组织协调,加快推动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建设。
向海发展,我市坚持规划引领。围绕打造富有江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将编制临海地区空间和产业规划。深耕海工装备、海洋船舶、海洋新能源等优势产业,转型提升海洋渔业、海洋运输、海洋旅游等传统支撑产业,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现代海洋服务等新兴产业,形成产业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现代海洋产业集群。省人大代表、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吴建新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有管道的地方就有阀门”,发展海洋经济给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遇,他们也将瞄准中国阀门产业的“金字塔”,通过产学研用合作,攻关高压氢气阀门、半导体设备用阀门等难啃的“硬骨头”,帮助解决国家重点工程和重大项目“卡脖子”难题。
向海发展,我市坚持科创驱动。以船舶海工为例,我市船企已开始打破垄断,进入高端海工装备市场。我市与省产研院合作成立江苏省船舶与海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进一步链接产学研用资源,转化江苏科教大省优势,努力填补原始设计能力空白,提升 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能力,将更多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链环节“留”在江苏、留在南通。
向海发展,我市突出载体扩能。对照省委对通州湾港产城融合发展要求,加快打造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按照世界一流标准建设绿色化工拓展区,提升海洋产业承载能力。省人大代表、市交通局建管处副处长陈冲表示,南通是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明确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将全力构建以新出海口为核心的货运体系和以新机场为核心的客运体系,形成全球化、便利化、高效化交通运输体系,为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提供交通支撑。省人大代表,如东县委副书记、县长陈雷接受采访时表示,如东将发挥向海优势,攻坚突破重大项目,策应好大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新能源、新材料、新装备优势产业,加快布局海洋未来产业,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向海发展,还需产业提质。通过持续攻关,我市顺利化解华峰新材料、中石油新材料等百亿级重特大项目落地瓶颈,沿海前沿区域经济密度将进一步提升,临港先进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省人大代表、中天钢铁集团(南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铖介绍,中天钢铁项目一期一步已经于2023年3月全面投产。企业正规划生产高端绿色精品棒线材的零碳短流程电炉项目,计划采用新一代绿色、节能、环保型电炉,实现电炉“零碳”生产,以此来应对2026年欧盟将钢铁行业首批纳入碳关税征收,着眼未来建设一座与城市共荣共生的沿海绿色标杆示范钢城。
智慧码头助力港产城联动、海洋牧场宛若“蓝色良田”、海上风机“追风逐浪”,海洋经济欣欣向荣。深耕蓝色国土,下一个万亿看海上。根据建设海洋强市行动方案,到2025年,我市将初步培育形成九大海洋产业,不少于10家海洋产业特色园区,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1050亿元。到2030年,海洋产业增加值力争突破2040亿元,奋力打造全省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来源:江海南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