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今年67岁的曹力军是无锡人,出身于军人家庭,从小在南京军区大院长大,也是在那里开始接触摄影。曹力军自15岁开始就学习摄影,1980年从南京调到南通紫琅照相馆工作,至此与南通结缘。43年来,曹力军一直奋战在拍摄一线,用相机记录下这座城市发展的无数瞬间,直观地见证了南通改革开放取得的成就。从黑白到彩色,从胶卷到数码,从照相到视频,这一张张照片和录像资料,记录了南通城市变迁和人文风俗变化的点点滴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凸显出别样的珍贵。
“从1972年拥有第一台照相机至今,我从事摄影已经有52年了。”那一年曹力军15岁,他父亲的一位老战友从国外购回了一台基辅135照相机,看到曹力军开始迷上了摄影,就送给他使用。这台相机伴随着曹力军从南京来到南通,直到1985年改用海鸥DF。
1980年10月,曹力军的父亲调到南通军分区任职。23岁的曹力军也随之迁居通城,由于之前他已经学习了8年的拍摄技术,调至紫琅照相馆后直接担任专职摄影师。
曹力军印象至深的一张照片,是1981年2月拍摄的《曲桥雪景》。那天早晨6时多,曹力军发现雪后的人民公园九曲桥银装素裹,分外多姿,就拍下了这一场景。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向南通市报投稿,没想到照片很快见报。
作品登上市报,让年轻的曹力军深受鼓舞,从此更专注于摄影创作。他还向记者透露,就是这张照片,给他带来了人生路上的重大收获。当时,他到女友家作客,特地带上了一份刊载自己摄影作品的南通市报。对方家长看了报纸,一下子对小曹满是好感,一桩好姻缘就此定下。
2018年11月,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日子里,曹力军与他照片里的人物故事登上了南通日报和江海晚报的专栏。那是1981年在濠南路上抓拍的一张父子二人协力推板车的照片,37年后,曹力军在整理老照片时,看到这张旧作,将其转发朋友圈。没想到竟然找到了当年照片中的男孩,重逢时,曹力军面对的是一位从海军服役退伍的企业中层干部。改革开放改变了无数人的命运,曹力军镜头下的凡人小事折射出时代的巨变,为新闻媒体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不知道别的摄影师是否用这种方式保存胶卷”,曹力军告诉记者,他正是通过冰箱的冷藏功能,让这些底片完好如新地“保鲜”至今。
曹力军清晰地记得,他正式开始搜集自己的作品进行保护式的扫描,是从2017年2月14日开始的。那是一个黄昏,曹力军经过姚港路时,发现有个小伙子在打公用电话。当时,手机已普及,原以为已经看不到这样的情景了,而这些年街头消失的东西太多了,抓拍下来,之后也许就成了“消失的风景”。这件小事给曹力军很大的触动,当时,他觉得自己搞摄影这么多年,已经不知道朝哪个方向走。这个晚上,他豁然开朗。身边故事,市井生活,不起眼的点点滴滴,就是摄影人最应该去坚守的本真。
于是,曹力军从这一天开始做两件事。一是在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开设“一天一景,微游南通”,走到哪里,拍到哪里,每天推出1至3张当下的新生活场景;另一件事,就是开始整理扫描自己的摄影旧作,以电子化的形式记录历史。
“现在这些照片终于回家了,我觉得自己了却了一桩心愿!”在市档案馆举办的捐赠仪式上,曹力军显得格外动情。
南通市档案馆馆长陈海兵指出,此次捐赠体现了曹力军四十多年来的一种情怀,他用自己的镜头为南通留下来很好的城市记忆,也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市档案馆馆藏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