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起灶烧盐,由官府控制,贩卖私盐者将会受到刑罚。官府在一些地方设置关口,打击贩卖私盐,通州的袁灶就是重要的关口之一。
袁灶现已并入通州区二甲镇。据说是宋朝以后慢慢形成了陆地,当时曾有人来此从事制盐业,耕种土地。由于这里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除了正常的制盐业,还有一项特殊的任务。 在光绪二十一年的江苏全省舆图中,袁灶这个地方既在通州、海门两大行政区交界处,又在金沙、余西两大盐场交界处。光绪年间《重修两淮盐法志》中记载,“金沙盐场有缉私隘口七处,最重要者袁灶港”等等,“余西盐场缉私隘口六处,以袁家灶等等”为最重要。 袁灶地区的日渐繁荣和长江江岸坍塌,与南通历史上一个小镇的消失有关。明朝万历年间的《通州志》上有配图,在金沙、余西盐场南边,曾经有过一个镇,叫利和镇。利和镇为清代康熙以前通州的大镇之一。《两淮通州金沙场志》“考古金沙场”载:“左之南,则利和雄镇,土山祠宇,烟火郁葱,对峙若辅。”《嘉靖通州志》、《万历通州志》都有这样的记载:利和镇,在州东五十里。又称利和镇市,与通州端平桥市、平(政)桥市同享盛名。历史上利和镇没入长江里,很多乡民因此移居到袁灶,慢慢建设成了一个新的小镇。 袁灶从此不断发展,渐渐有了人文气息,这里有一座道光二十五年建造的牌坊,据说是为了表彰当年一位姓张的女子,尽心侍奉父母而建立。牌坊用花岗岩制作,经历百年风雨,还能依稀看到上面的“节孝”,“旌表监生熊致夫之继室张氏”等等字样,这也是通州区境内仅存的几座节孝牌坊之一。 袁灶小学里的一棵具有120多年历史的银杏树,据说是古时候袁灶唯一的地标,人们在远处看到它,便知前方就是袁灶了。当年这里名为三圣殿,除了这棵银杏树,还有一棵少见的罗汉松远近闻名。这棵罗汉松高约25.8米,周长3.5米,在没有高楼林立的时代,它也是袁灶的地标之一。 建于清朝的熊家大院,是袁灶首富熊兆元的宅第。熊兆元,人称“熊半街”,为清同治年间举人,与常熟清末重臣、一品大员翁同龢为姻亲。熊公馆位于袁灶西街,建于清同治年间,四关厢七进五堂大院,宅基地面积2000多平方米,有房屋50多间,均按翁府式样建筑,历时两年之久方才落成。据说由翁同龢家装修的原班人马建成,典型的江南建筑风格。屋内有京剧《三国演义》折子戏的砖雕、木雕。熊公馆现为通州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熊兆元为张謇恩师翁同龢之姻亲,又为举人、富商,故与张謇甚好。张謇去袁灶,必住熊家,这在《张謇日记》里均有记载。翁同龢每去袁灶熊家,张謇定在百忙中抽身去熊公馆恭迎,以尽弟子和地主之谊。熊公馆内过去存有的翁相和张謇墨宝如今已不知下落,令人遗憾。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