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2日,南通城解放,南通军管会派军代表王明吉来接管“中央电影院”。这座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 年)的中央电影院,是南通第一座专业电影院。 王明吉到影院后,召集全体人员传达了军管会的指示精神,宣布该院改名为“南通电影院”,直属南通市人民政府文教科领导,南通市第一家公办的电影院就这样诞生了。
由于当时的南通电影院条件较差,1956年初,市政府决定拨款将新建南通电影院列入市基建工程项目,原址拆除,在百货商场东侧与东大街部分房屋建新院。新院建后,座位增加到850 席。
1958年8月,电影院决定凭票入场不予检票,违者罚款的办法。时过20年后,南通市各影剧院,均已敞门入场。直至今日,这在全省全国亦为罕见。南通电影院确为建设文明影院开先河者。
当年南通电影院经常举办幼儿专场、青少年专场、居民专场、解放军专场。根据不同的观众对象,每年南通电影院还举办电影专题放映,如“国产新片展览”、“苏联电影周”、“国庆献礼影片展览”等。
新中国成立前,南通的电影院还有南通民众教育馆影院等。南通民众教育馆于民国23 年改为省立,在东公园原址建了一座当时流行的大屋顶、宫殿式的两层楼,影院在二楼。据2000年版的《南通市志》载,民众教育馆影院能容400 人。
1951 年,南通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建成。文化宫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平面呈“工”字形的四层建筑,附设电影院,能容观众1200 余人,1952 年元旦开业,首次放映的是大型纪录片《抗美援朝》。
其实南通当时还有一家新新大戏院。新新立体电影院地址环城南路,座位800 席,演戏剧,兼放映电影,开业初期,以放映无声电影为主。
新新大戏院是民国17 年(1928 年)由著名表演艺术家赵丹之父赵子超等人合股建成,是著名建筑师孙支厦设计。赵子超将给孙支夏的设计费折以股份偿付,可见建筑费用之不丰裕,剧院的规模和设备不如9 年前南通建的更俗剧场。
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前,南通各电影院放映的电影主要是关于抗战及反映新中国生活的题材,如《永不消逝的电波》《英雄虎胆》《青春之歌》《早春二月》《女篮五号》等,“文革”中则以样板戏为主,如《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还有就是“老三战”,即《地雷战》《地道战》以及《南征北战》等。
由于拷贝少,观众多,跑片员也应运而生。跑片员甚至开着摩托车赶到盐城、宿迁等地守候,一等片子放完,立即拿着拷贝赶回南通当天放映,缩短了周转期。
当时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单一,就是看电影,每部电影都很红火,为了买一张电影票排上一两个小时的队是常事。电影票价格从最早的5分钱、8分钱到1毛5、1毛8,但对于当时的人来说,绝对是奢侈享受。 据南通市影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梁天明回忆:“当时电影院可以说是那个年代每个城镇的标志性建筑,广场、门厅、穹顶、老式的吊扇,满足了少年时代所有的幻想。每到看电影,大家像过节一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广场成了摩登人物的秀场。再加上小商贩叫卖炒葵花子的声音,真是热闹极了。”而那坐在小小拱形窗口里傲慢的售票员,则成了大家巴结讨好的对象,以期能买到一张座位靠前、靠中的好票。 当年南通的电影院,如人民剧场(今更俗剧院)、文化宫电影院、新新电影院(“文革”中改名东风剧场)、南通电影院等,它们的存在,曾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弹指一挥间,数几十载过去了。南通电影院的过去,已成为历史的片段。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