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深入实施,迎来新一轮黄金机遇期,站上跨越发展的绝佳“风口”,有条件更有责任以高质量发展的过硬成果,为全省“走在前、做示范”勇挑重担。我们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做大总量、提升质量、调优结构“一个总目标”,努力构筑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通州湾石化双循环基地“两大战略支撑”,激发跨江融合、优江拓海、园区扩能“三大动力”,提升创新、产业、交通、城市“四大能级”,在发展速度上争先进位、发展质量上扛旗夺杯、贡献份额上追赶超越,在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担当作为、奋发有为,奋力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
突出创新驱动,走好制造强市之路。南通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祥地之一,靠制造业起家,也必须靠制造业走向未来。我们把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强市之要,充分发挥招商引资季度分析会、项目建设季度观摩会、科技创新双月例会、企业上市月度联席会经济工作“四项机制”作用,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项目支撑、集群发展的制造强市之路。把科技创新作为根本动力,积极策应全省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深入实施高企培育三年行动,加大科技招商力度,着力打造以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基础、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专精特新企业为标杆的创新型企业集群,力争2025年跻身国家创新型城市前20强。把招商引资作为永恒主题,坚持“项目为王”不动摇,持续开展“招商引资突破年”“营商环境提升年”“机关作风建设提升年”等活动,强化项目建设“龙虎榜”比拼机制,着力打造“万事好通”营商服务品牌,形成大项目不断突破、好项目纷至沓来的良好局面,为产业发展注入源头活水,更好服务江苏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把强链壮群作为重要目标,深化产业倍增三年行动,统筹推进传统产业焕新、新兴产业壮大和未来产业培育,确保今年六大重点产业集群总规模突破1万亿,力争到2025年,在提升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高端纺织2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基础上,再形成1—2个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
突出跨江融合,打造双向开放支点。南通滨江临海、紧邻上海,处在江苏“1+3”重点功能区扬子江城市群和沿海经济带的交汇点,是上海“1+8”大都市圈长江以北唯一城市,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具有独特作用。我们将持续放大“南通好通”优势,加快建设“新苏南”“北上海”,更好发挥沿江向西、沿海向北传导辐射带动作用。加快跨江融合步伐,共建长江口产业创新协同区,探索“基地+拓展区”“总部+协同中心”等模式,创新载体共建、资源共用、利益共享等机制,努力实现更多“上海苏南孵化、南通转移转化”,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的示范窗口;加快北沿江、张靖皋、海太等过江通道建设,推动苏通二通道、如通苏湖铁路尽早开工,实现更多“天堑变通途”,助力江苏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加快向海发展步伐,实施海洋强市建设行动方案,持续优化江海生产力布局,以新能源、石化新材料、金属新材料等为重点,推动15个50亿元以上重大产业项目加快建设、7个百亿级项目加快落地,奋力打造海洋产业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万亿级临港产业新基地。加快园区扩能步伐,以17个省级以上开发园区为重点,优化提升管理体制机制,促进园区发展扩容提质、争先进位,打造重大项目承载地、科技创新主阵地、高端人才集聚地、产城融合示范区。
突出绿色发展,擦亮美丽南通名片。南通地处万里长江入海口,有责任打造绿色生态屏障,也有条件建设美丽江苏样板。我们将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好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强化江海生态保护,纵深推进长江大保护,积极推动跨区域联防联控,共筑长江口绿色生态门户,放大五山地区生态修复示范效应,着力打造“南通之链”滨江绿道、“缤纷百里”沿海绿廊,推动生态绿与江海蓝交相辉映、产业强与环境美相得益彰。深化污染防治攻坚,坚持协同治理、精准施策,推动PM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深入推进区域治水,加大农村生活污水、黑臭水体治理力度,确保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领先,努力让蓝天常驻、碧水长流、净土永在。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以能源集约节约利用创造发展新空间,大力招引高技术低能耗、高产出低排放的优质项目,加快推动重点行业和领域绿色化改造,放大阳光岛作为全国最大能源岛的引领效应,大力发展风电、光伏、LNG等绿色清洁能源,到2025年新能源产业规模预计达1500亿元。
突出共建共享,建设幸福宜居家园。人民幸福安康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终目的。我们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为民造福作为最大政绩,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持续保障改善民生,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扎实开展新一轮富民增收行动,持续夯实共同富裕基础,围绕群众关心关注和急难愁盼问题,健全优质均衡可及的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城市更新三年行动,大力弘扬江海特色文化,提升民生幸福水平。加快建设农业强市,持续深化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国家试点,扎实开展“乡村振兴百村示范、农村人居环境千村整治”工程,加快建设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提高社会治理效能,在获批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数字赋能,放大推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一站式”平台经验,深化债务管理三年行动,全力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工作,以高水平安全护航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