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 捷
12月7日,业界期待已久的南通服装创新发展大会隆重开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服装协会会长陈大鹏等服装界重量级嘉宾专程赴通参会。大会以“衣品天下,质造南通”为主题,聚焦南通服装品质制造区域品牌,促进南通服装产业高质量融入国际国内双循环。作为中国服装界的一支劲旅,南通服装业已从过去的简单模仿、贴牌加工阶段,逐步过渡到主张原创设计、凸显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阶段,品质化、年轻化、个性化、小众化、本土化的创新倾向愈加显著,为中国服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作出“南通贡献”。重点把脉和面向国内消费市场,南通服装业在风格设计、文化叙事、商业表现等方面“渐入佳境”。这里的一针一线、一技一艺、一衣一事,构成一个服装大市的全部世界。从5000年前青墩时代走来,经过百年来近现代工业文明的洗礼,特别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服装工业的强筋壮骨和蓬勃发展,南通服装业无论是整体规模还是海内外影响力,在国内、省内都有一定的位次。2023年7月31日,在中国服装协会公布的2022年度 “中国服装业百强”榜单上,江苏泰慕士针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三润服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世纪燎原针织有限公司、南通富士美帽业有限公司、南通东润实业有限公司、鑫缘茧丝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通冠洲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江苏业勤服饰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榜上有名,跻身中国服装业“营业收入利润率”百强企业。在2022年度江苏省服装企业五十强中,南通也有10家服装企业入围。
从远古走来,南通的纺织服装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青墩时代。现在还无法考证在远古混沌时代,这个地处欧亚大陆东缘地域的崛起和沉沦。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北京猿人于周口店一带茂密的丛林和黄土洞穴里劳动生息、繁衍子孙的时候,现在的长江三角洲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其时,群山的末梢宁镇丘陵处于大海的前哨,清澈的长江一泻千里,在这里奔腾入海。南通的原始纺织和服装,是与南通最早的人类活动相伴而生的。距今五六千年,大致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青墩文化,是江海文明史上最早的一缕曙光,灿烂的江海文明正是在这里发轫。这里出土的陶纺轮,既表明青墩人已经开始了原始的纺织活动,也与其他出土文物和考古成果一起,见证了南通远古的文明。
陶纺轮,南通“纺织服装之乡”的源头。
作为中国的四大“土布之乡”之一,南通手工棉纺织历史绵延了数百年。宋末元初,江南松江一带逐渐成为长江流域手工棉纺织业的中心,“布业史祖”黄道婆摸索出的一套棉纺织加工技术,传到一江之隔的南通。彼时,海岸的东移虽然渐渐带走了海盐业,却留下了大片宜于种植棉花的疏松盐碱土。数百年来,江海儿女男耕女织、种棉采棉,“家家习为恒业”,史有“木棉花布之乡甲诸郡”之称。通州棉花“力韧丝长,冠绝五州”,不仅畅销徐淮和山东一带,粤商和闵商在秋收季节也雇海船到南通购买棉花,形成“巨艘千百,皆装布囊”的蔚为大观。植棉业的发展和家庭手工土布业的兴盛,给通州城带来了繁荣和生机。在那个悠悠岁月,家家纺纱,户户织布,机抒之声不绝于耳。在土布的经纬交织中,织进了时光,也织进了那个时代女性绵柔的大爱。她们不仅自纺、自织、自染、自穿,还尝试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于是,土布纺织逐渐成为南通农村的一种主要副业。由于水运交通便捷,通州城成了大宗棉花、土布的集散中心。鸦片战争以后,上海、营口等地相继开埠,南通土布生产经营开始走向商品化,形成了近代闻名的“关庄布”业及“县庄”“京庄”“杭庄”等各路布业。精湛的手工织造、独特的工艺印染以及粗厚坚牢、精洗耐劳的特性,使通海地区成为近代中国首屈一指的土布产销区,为南通工业化纺织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末,中国的近代纺织工业在南通起航。而服装和纺织是密不可分的上下游工业。如果从那时算起,南通的现代服装工业也走过波澜壮阔的100年。 1899年5月23日,经历重重挫折的大生纱厂机响纱出。张謇恩师翁同龢特意送来的一幅对联,用16个字精准概括了大生帝国的美好愿景:枢机之发动乎天地,衣被所及遍我东南。大生纱厂没有让父老乡亲们失望:16支机纱甫一问世,就深受织户喜爱。从出纱那天起,以大尺布为主的关庄布生产产量与日俱增,经营土布的布庄大量涌现,土布业与机器纺纱业间产生强大的联进效应,一批批的棉纱和南通大布从偏居一隅的唐闸,源源不断地发往全国各地。大尺布一匹恰好可做两套短衫裤,或做一件长袍,既耐穿又保温,尤其适合北方劳动人民的需要,逐渐打开了在东北的销路。据统计,从1889年~1925年这26年间,南通每年仅向东北地区的销布就在10万件以上,有些年份多达20万件。布业的繁荣,让南通服装业近水楼台先得月。彼时,南通的裁缝纷纷用本地布匹缝制衣服。2023年清明节,张謇嫡孙张绪武在《写在清明》一文中记述,1926年8月,祖父张謇去世,殓服里衣是用大生纱厂所织的南通大布做的。衣被天下,曾是百年前张謇那一代民营企业家孜孜以求的梦想。他醉心实业30年,穷尽毕生心血创办的中国第一家民营企业大生纱厂,曾是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企业。其辉煌之时,一度产量占全国纱锭总数的11.9%。在他去世3年后,比他小38岁的胡适先生在《南通张季直先生传记》一书序中写道,“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终于因为开辟的路子太多,负担的事业过于伟大,他不能不抱着许多未完的志愿而死。”终于,大生帝国在日本、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商品倾销中功亏一篑,陷于困境。
大生纱厂是南通动力机器纺织工业的发端。纱厂建立后,实施土产土销的经营方针,当地棉业、土布业相辅相成,因而连年获利。至1924年,大生系统4个纱厂共有纱锭16万枚、布机1342台,分别占全国华商纱厂总数的7.4%和9.8%,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纺织帝国。 纺织业的勃兴催化了南通早期服装业的发展。1914年,张謇资助的二吾照相馆开馆,张謇亲自取名的“二吾”,为那个时代留下一系列珍贵影像。从这些老照片上看,无论是张謇还是他的家人、朋友,穿着都比较讲究,其中有部分可能是在上海等地定制,大部分服饰应该是在南通本土裁缝铺里制作的。上世纪20年代张謇和他的子孙们穿的华服。 据文史学者程太和研究,清末民初,南通城内三门大街、寺街都曾有多处销售服装、布匹、丝绸的店铺,各种成衣铺少说也有几十户,多为上门揽活或来料加工制作,服务对象一般为官商富户,为他们精制长袍、马褂、旗袍、大氅等中式服装。为了区别专制西式服装的红帮裁缝,缝制中式服装的通称本帮裁缝。彼时,以“红帮裁缝”为代表的裁缝师傅,是服装行业顶流的生产模式。随着时代的变迁,西式服装以其制作与穿着简便,开始走进富商巨子们的生活,而且服务范围不断扩大。于是,零零星星的西服店在城内相继出现。民国初年,南通西大街上突然开了一家华胜服装公司,一位昔日专做西式军服的红帮裁缝从东南亚返通,开始承制西服和男式女式呢大衣等。在制衣过程中,其呢料时装里衬以手针缝合,衣面是长梭脚踏缝纫机缝制,这应该是南通首家初具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服装工厂。这家企业接到的第一笔大单,是北洋政府时期为军阀孙传芳部批量生产军服。军服生产量大,交货时间急促,一时间,华胜公司招聘了大量临聘人员,流水作业,蔚为壮观。上世纪20年代,华胜公司还曾有部分职工在长桥北开设益生操衣店,除批量制作学生校服外,还为张謇、张詧兄弟在附近创办不久的南通医院成批生产手术衣及医用被服。此后,学成满师的徒弟陆续开办服装店,在10多年内,十字街至长桥周围新增益康、永胜、长胜、万胜等店。1935年,长胜军装店专做军用服装产品,如军用被服、军帽、子弹袋、绑腿、旗帜和童子军学生装。1937年,无锡商人袁端良和宁波红帮嫡系传人林宗谦结盟,在南通市区南大街长桥附近开了一家规模较大的服装店铺,主要制作呢绒服装。开业之初,他们就将目标人群锁定为南通城里的达官贵人、文化名流、医生教师等。这家15名店员的新潮店铺引进海内外各式服装设计和制作理念,改善和丰富了中装款式,成为南通最大的时装专业店。由于款式新颖、做工精良、用料考究,服务理念超前,很快就在南通城站稳了脚跟。悬挂在店铺门口的一副对联更是不胫而走:剪绮裁红妙春色,大来洋服帅临风。大来,成为南通服装界数十年长盛不衰的老字号,用一针一剪、一丝一线的精湛技艺,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据了解,到1938年3月17日南通城沦陷,南通城内初具工业化雏形的服装公司有永胜、大来、大明、亚丽、廉美等6家,同时有大生祥、广盛等中装店铺46家。抗战爆发后,百业凋零,服装业惨淡经营,难以为继。但零星的裁缝铺还是有的。南通市老领导、当年化名为“陈克然”的地下党党员王 敏之在一篇回忆张孝若夫人陈石云的文章中写道:进城时,城工委为我特制了服装。可是住进张家,就显得很不相称。陈石云意识到了,当着家里人的面,以责怪的口吻说:“克然实在太俭朴了,从来不讲究穿着。”然后对书童说:“阿福,你陪陈家少爷去买衣料,要好一点的。”阿福陪我到南城门外大亚绸布店买了衣料,她又叫阿宝陪我到环西路一家成衣铺去裁剪。那个裁缝认识阿宝,知道是张家的,格外殷勤,第二天下午就缝制好了。南通服装业苦苦支撑到1949年解放前夕,给新中国建立后的南通城留下一笔衰微的手工业遗产。
1949年2月2日,伴随着南通城的解放,南通的服装业也迎来新生。 新中国建立不久,南通市服装生产合作社应运而生。这是一个由许多分散的个体户合并起来的组织。过去在服装行业里,技术互相保守。成立合作社后,他们成立了一个技术研究组,有技术经验的老师傅公开向年轻人传授技术,使大家的技术水平普遍得到提高,仅在一个月中,就研制出120种新式样的服装。大来服装是这段时期南通服装业的一个代表。1953年,大来服装与天星服装等合并,实施公私合营。当时,大来服装厂共成立了11个服装加工制作门市部,分别位于南通城的东西南北中,服装制作从业人员近150人,在基本满足南通人民穿衣的同时,一支优秀的缝纫、裁剪、设计队伍逐渐形成并完善,为后期南通服装业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56年,一个后来在南通服装业长袖善舞了半个多世纪的业界巨子揭开腾飞序幕。南通市第一、三缝纫社职工31人每人投资20元,在南通市友谊桥附近租了7间民房,成立了合作社,为南通市百货公司加工服装。两年后,这个注定要载入南通服装史册的合作社改成工厂。或许是因为地处友谊桥畔,或许为了纪念那个年代的中苏友谊,所以这个新办的工厂取名为友谊服装厂。31名缝纫社社员中,年龄最小的一位叫杨忠山。他从一线工人做起,后来成为友谊服装厂的掌门人。友谊服装厂主要生产男士衬衫,出口苏联、东欧等国。1962年,友谊服装厂与红旗服装厂合并,更新了设备,扩大了生产规模,年产值达71万元,产量22万件,利润4万元。“文 革”期间,友谊和大来两个服装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尤其是大来,由于脱胎于旧社会,差点被“砸烂”。好在友谊厂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创办的,受到的冲击相对要小一点,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一度还成为出口创汇大户。南通服装界的“双子星座”顶住压力,坚持生产,艰难爬坡,经受住了考验。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像一缕春风,吹拂了神州大地,也催醒了沉寂已久的服装行业。厚积薄发的中国服装界用了5年的时间,解决了服装的供给问题,百姓穿衣消费告别布票,不再受到数量限制。 1984年,长春电影制品厂推出的一部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风靡大江南北。出道不久的青年演员赵静扮演的棉纺厂青年女工陶星儿冲破旧习俗,大胆追求生活之美,激发了许多青年男女的爱美之心。令南通人自豪的是,这个故事的原型就取材于南通。红裙子的设计和制作者来自南通的大来服装厂。一款让全国许多青年观众着迷的红裙子,向人们展示通派服装的迷人魅力。就在那一年,服装设计这个词开始走进人们的视线。华夏纺织界第一名校——中国纺织大学在1984年秋天开设了服装专业,并在中国高校中首开先河,面向全国招了一个本科模特班。1984年秋天,就在32位考取中国纺织大学模特班的新生到上海西郊报到之际,在一江之隔的服装重镇南通,也有一个轰动全城之举:江东第一支时装表演队首次在濠滨之畔向市民亮相。这支时装表演队由南通工艺美术服装鞋帽公司牵头组织。当时,市属服装厂还归属与轻工业局管理,30多名队员都是从轻工系统内的友谊服装厂、大来服装厂、东风绣衣厂、扎染厂等企业精心挑选的,在T型舞台展示的300余套服装,有东风绣衣厂的丝绸绣花衣、绣品厂的绣花时装、工艺品印染厂的蓝印花布服装、扎染厂的扎染时装、制帽厂的出口帽子,还有海安棒针衣厂、如皋钩针衣厂的一批精品。这场时尚风潮到今天还为人们津津乐道。一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走上舞台,在他们精选的经典背景音乐下,迈着猫步,在南通市工人文化宫3楼,自信地展示自己曼妙身材和新款服饰,更集中展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南通服装与世界接轨后的新成果新气象。就在此后不久,一场以南通扎染、蓝印花布、勾棒针衣为特色的时装秀,还从南通的T型舞台一直走到北京,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博览会的最大看点,吸引了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许多海内外嘉宾的关注。
1987年,本文作者陪同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右2)在京参观南通工艺服装展。
上世纪90年代末,南通时装再次亮相首都。
令南通人一直自豪的是,江苏的“三资”企业,是从南通的服装鞋帽业开始起步的。1981年10月,南通市第二轻工局局长陆永安,和中信公司、日本力王株式会社的代表签下《合营基本合同书》,开启了中外合资企业在江苏的破冰之旅。随后,在陆永安等运作下,南通聚酯布厂、南通第二绣品厂等企业,又相继和日商合资成立了南通海盟、本洲等中外合资企业。
上世纪80年代,从中央到地方,服装牵动了上上下下无数国人的视线。然而,彼时还是短缺经济,布匹要凭票供应,服装厂时常处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局面。半寸长短的布票,难倒了原来归属于轻工系统的一众服装厂厂长们。 1987年,国务院决定:全国各地服装行业整建制地从轻工业部划归纺织工业部行业管理。这个决定,在全国轻工和纺工两大系统引起强烈反响。为了回忆这段历史,2023年4月,南通市服装协会会长蔡建华把当年指挥这场变革的老领导和当事人邀约到一起,复盘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虽然已经过去36年,但时任南通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后任分管工业副市长的陈华汝对当时的情景还是记忆犹新。陈老深耕纺工系统多年,虽然已届耄耋之年,说起话来还是那么抑扬顿挫,声如洪钟。他回忆说,当时的南通市常务副市长龚虎城接到国务院传真电报后,立马找到他,让他拿着国务院的尚方宝剑,去到轻工和纺工两大系统贯彻落实国务院精神。 很快,南通市轻工系统的“三厂一所”——友谊服装厂、大来服装厂、唐闸服装厂、服装研究所整建制划归纺工系统。1988年,28岁的蔡建华从友谊服装厂空降到唐闸服装厂,两年后易名为美尔丽制衣厂。 年过八旬的刘永安就是在那个时间段,从南通印染厂副厂长任上被调入服装工业公司担任总经理的。他清楚地记得1990年春天的连云港会议上,时任江苏省纺织工业厅厅长林庆生提出,全省纺织界要行动起来,努力让服装业成为龙头,来带动整个纺织业的发展,掀起服装发展的新高潮。“上世纪90年代初,在纺工系统的一次大会上,时任局长张克诚提出,在全国服装业的大发展中,南通服装业要从主城区一所三厂迈向一所二十厂时代。”时隔多年,刘永安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克成局长在会上和友谊服装厂厂长杨忠山说,友谊如今合资变成三友了,你要还我一个友谊厂。他又和大来服装厂厂长贾叙炳说,大来也合资变成三贵了,你也要还我一个大来。友谊厂血统的三和与大来厂血统的摩登就是这么来的……”笔者问时任南通市纺工局局长、后任南通市政协副主席的张克诚求证此事,一脸憨厚的张老说,那段时间不仅是友谊和大来两家企业,刘永安担责的服装工业公司本来是以行业管理为主,也在我们的“高压”下创办了长江、华佑、华特友诚3家合资公司,他们还组建了华盛、华丽蒙、华光3家内联厂和电脑绣花中心;蔡建华的美尔丽也相继创办了合资企业东丽时装和华都服装……就这样,南通历史上最为繁荣的服装大发展序幕悄然拉开了。1986年,南通工艺美术研究所和服科工作人员参加上海和服展销会、
1987年3月,国务院发出“促进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开放地区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号令,在全国各地掀起一轮外向型经济发展浪潮。 作为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首批14个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乘势而上,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迅速成为外向型战略的主力军。1987年7月,中日合资南通时装有限公司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揭开腾飞序幕。先进的管理理念、先进的制造设备、新型的贸易模式,激活了南通服装的一池春水。时装公司是南通历史第一家中外合资服装企业。1988年,26岁的同济大学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金建明被任命为南通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时,面临一场思想观念的深刻革命。公司首批100多名员工中,有12位来自日本。在最初的磨合中,双方职工在观念上时常会有碰撞。比如,日本的缝纫机都是立式的,工人必须站着操作。这一点,中方的干部职工都不适应。双方僵持了半年多才逐渐适应。好在大方向是一致的,合资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双向奔赴,渐入佳境。我和时任《新华日报》记者,后任淮安市委书记、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等职的姚晓东先生在当年的《新华日报》头版头条,发表一篇题为《合资与合智》的长篇通讯,讲述了时装公司合资双方良性互动的生动故事。时任南通时装有限公司总经理金建明(右一)接待到访的塔吉克斯坦总统。 时装公司日方老板长川公男先生成功的南通之旅,产生良性的“蝴蝶效应”,带动多家日商来通投资。3年以后,南通时装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开业的时候,南通服装业的“三资”企业像雨后春笋在江海大地次地绽放:三友、三和、摩登、三贵、长江、华都、天一、光明、大敬、翔天、汤峰、阿尔本、新和、隆都、创作、喜尔奇、新西尔克……据了解,南通的中日合资服装公司中,多家与时装公司有关。闻名遐迩的三友,便是时装公司这根线上结出的果实。爱知县岐阜市是日本知名的服装业制造基地,不少后来在南通投资兴业的日方老板来自那里。三友的日方老板三轮英雄正是来参加时装公司盛大的开业典礼后,和南通结缘的。1990年,南通市友谊服装厂拿出一个车间,和三轮英雄的日本三轮缝制株式会社合资,成立南通三友时装有限公司。半年以后,三友公司便以人均创利逾万元的业绩,雄踞江苏服装行业榜首。南通时装有限公司的破冰之旅,可谓“一花引来百花开”。在随后的几年时间里,“三资”企业在江海大地遍地开花,主城区“一所二十厂”很快从梦想变成现实。加上时任南通市委书记陈根兴大力推进乡镇企业创办服装企业,许多乡镇也纷纷招商引资,通过内联外引创办了“三资”企业,南通服装业迎来万紫千红的春天。
从上世纪90年代起,南通服装业驶入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通过引进外资,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提高了服装业的整体素质和生产水平。 曾经担任过南通服装研究所所长的八旬老人杨忠泉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人。据他介绍,正是从那时起,南通服装业“鸟枪换大炮”,引进了立式电脑缝纫机、服装整烫设备等先进“武器”,开发了高难度的细支高密特阔织物、产业用布、中高档时装、特种后整理织物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产品。在南通现代服装史上,上世纪90年代无疑是一个高光时刻。无论是服装制造业还是贸易业,南通服装界演绎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神话。苏通纺,江苏南通纺织品进出口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之简称也。在1990年代,它曾是南通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明星企业,许多人削尖脑袋,想成为“苏通纺”团队的一员。据苏通纺首任服装部经理凌富盐介绍,江苏的纺织品出口是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的。江苏省纺织品进出口有限公司从1974年正式对外自营出口,至今已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当时南通每个县都有一家货源公司。1987年,省公司在南通设立分公司,当时还叫南通纺织品联合进出口公司的“苏通纺联”由此开始一段神奇的旅程。第一笔订单成交30多万美元,是凌富炎的破冰之旅。上世纪80年代末,年富力强的凌富盐(中)在广交会上。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苏通纺”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优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建立了稳定的销售市场和供货渠道,让南通联通四海,让四海通往南通。在那几年里,“苏通纺”一直在全省市级外贸同行中处于领先地位。1990~1993年连续4年进入全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行列。如果说“苏通纺”是当年纺织服装贸易领域的一个杰出代表,“综艺股份”则创下南通服装制造业的又一个神话。“综艺股份”的创业故事要从上世纪70年代末说起。彼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的广袤田野。当时还叫南通县兴东乡的黄金村第六任党支部书记昝圣明,创办了全县第一家服装厂——黄金村绣衣加工厂,后来改名为南通县绣衣厂。1982年,经过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中国江苏农民设计和刺绣的“海棠花”真丝绣衣盛开在巴黎世界时装博览会,从此阔步走向国际市场。1991年,从哥哥手上接棒、后来成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的当代著名企业家昝圣达大胆决策,在深圳创办了莎伦服饰绣品有限公司,以深圳为桥头堡,直接面对国际市场,成为南通最早去深圳办服装厂的企业之一。昝圣明的两个儿子昝瑞国、昝瑞林,在叔叔昝圣达的带领下,和一群天南海北的时尚追梦人来到深圳,以梦为马,痴心不改,奏响一曲曲昂扬激越的时代华章。世纪之交,深圳莎伦服饰绣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右3)在接待客户。如果说,40年的深圳服装史,是中国时尚的觉醒史,是中国时尚从来料加工到文化自信的生动浓缩,那么,昝圣达便是这个鲜活表达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杰出贡献者。中央电视台曾经多次在节目中播放这样一个镜头:春节前夕,一架波音737飞机满载180多位乘客,从深圳宝安国际机场起飞,飞往南通兴东机场。几乎点对点可以抵达家园的乘客,清一色都是莎伦公司的南通员工,他们大多数都是地地道道的兴东人,他们的家园就在现在的兴东国际机场附近。直到现在,尽管在昝圣达实业帝国庞大的体系中,服装只占很小的份额,但“莎伦”2023年出口额依然可以突破4个亿。1990年代,世界服装界的“南通故事”精彩纷呈。就在昝圣达播种深圳的那个季节,隶属南通市外事办公室的海外交流中心主任马荣生放弃公务员的身份,下海创业。他只身闯荡东瀛,瞄准日本厨房服市场。经过多年鏖战,他一手创办的“飞马帝国”在日本攻城掠池,拿下一个个市场。当年,飞马国际的厨房服,在日本曾创下“五分市场有其一”的辉煌业绩。马荣生旗下的“马家军”旗下有10多家服装企业,在日本也有飞马株式会社、凡天丸株式会社、伯恩创造株式会社3家企业。马荣生这位3家株式会社的中国老板,高票当选首届南通服装商会会长。如今,南通市服装商会已改名为南通市服装协会。与马会长创办“马家军”相似,南通市服装协会会长蔡建华在上世纪90年代也一手打造了“天字号服装兵团”,先后创办和孵化了天一、天瑞、天友、天峰、天松、天俊等21家服装企业。“天字号”团队浩浩荡荡,成为南通服装界的一支劲旅,出口创汇多年跻身“南通企业十五强”,并驰骋在日本等海外市场。1990年代中期,中国成为世界纺织服装第一大出口国,占据全球纺织品服装比重的13.2%。而百鸟朝凤的南通成为世界服装工厂,跻身全国十大服装出口基地。彼时,“出口创汇”成为当时规模服装企业的主攻方向。当下,活跃在南通服装界的大佬们,许多是从那个年代起步的。除了“苏通纺”外,另一家培养南通服装外贸俊杰的“黄埔军校”是南通开发区炜赋对外贸易有限公司。刘建、王建华、景爱梅、许毅等一大批服装界精英,在他们风华正茂时,都和炜赋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刘建的江淮衬布、王建华的南通三荣、景爱梅的南通三润,如今皆可称得上是南通服装和辅料界的头部企业。只有许毅从炜赋外贸从起步一直坚守到现在,经历炜赋外贸发展的全过程。这位当年通棉二厂最年轻的值班长从事服装外贸后,以吃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精神引誉同行,曾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创下单笔200万美元服装订单的记录。成为炜赋外贸的掌门人后,许毅和她的团队屡创佳绩,驰名业界。
从1899年大生纱厂的机器轰鸣,到1999年南通服装业的百花吐艳,其间走过整整100年历程。这一路走来,艰辛曲折。从一根纱、一匹布到一件成衣的出品,凝聚几代服装人的心血。经过不懈努力,南通服装出口数量在上世纪末已突破1亿件,出口额约占全国服装出口总额的二十分之一。一个地区服装产业的崛起和勃兴,关乎到许多行业。上游的化纤原料、棉花、蚕丝,足以体现出一个化纤工业与农业的强盛与否。中游的纺纱、织布,则是轻工业实力的具体表现。而到了最下游的服装审美,也不仅仅局限于商业范畴。深层次看,是一个区域的文化底蕴和综合素质的体现。新中国建立以来,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南通的传统产业、支柱产业,曾经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三分之一。与此同时,纺织服装业又是民生产业,在南通吸纳就业人数最多,号称百万产业大军。改革开放以后,纺织服装业还是南通外贸的主力军,在南通出口总量中三分天下有其一。据统计,一直到今天,在主城区崇川的产业板块中,服装业还占到11%的份额。据江苏省服装协会副会长、南通市服装协会会长蔡建华介绍,世界上几乎所有的服装大牌都曾在南通下过单,“南通制造”在全球服装界声名赫赫。南通由此成为国家认定的全国12个纺织品出口和10大服装出口基地之一,以及全球有影响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在为“南通制造”阔步走向国际市场而欢呼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从来料加工起家的南通服装业,尽管在世纪之交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集聚效应,不少服装企业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但南通服装业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自主品牌,“贴牌”成为服装企业的主旋律,业界甚至有人戏谑地称南通为“贴牌大市”。令人欣慰地是,跨入新世纪,南通服装业也有部分新锐企业在外贸市场做得风生水起的同时,开始从贴牌加工洋品牌向自创品牌转型,在技术、设计、渠道、营销等多个领域迭代创新,完成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品牌的转身,受到海内外消费者的青睐。南通三润便是一家孜孜矻矻的实践者。这家而立之年的服装企业,当初依靠贴牌起步发展,后来外贸内销双轮驱动,2003年自创品牌“SUNVIEW·尚约”,先后在上海、香港、东京开设设计公司、品牌运营公司。品牌灵感源自欧洲,寓意为“以太阳的视野”,传达都市女性自信阳光、豁达优雅的生活态度,塑造她们“宛若蕙兰、瑰姿静逸”的美丽形象。三润创建的高尔夫运动品牌SVG服装在注重运动功能性设计的同时,融入流行时尚元素,引领时尚运动品牌的新浪潮,为高尔夫爱好者塑造出“时尚、自信、活力、友谊”的全新形象。20年来,三润团队在国内近百座城市刮起“尚约”“SVG”旋风,形成一道又一道流动的风景。“尚约”女装跻身中国女装百强,南通三润外贸出口量连续多年位居南通服装行业首位。三润团队在国内许多城市刮起时尚旋风。 从10年前南通服装人在北京首次登上中国服装服饰行业品牌最高领奖台,鑫缘丝绸服装、富美服饰、海林内衣、赛晖“唯•路易”童装、财通“五度空间”户外服、泰尔特“逸飞”男装、明龙女装高级定制、亚细亚职业装、东帝高档色织布服装、江苏联发高支棉衬衫等一批南通企业坚持发展自主品牌,虽然品牌影响力、市场占有率各有千秋,创牌之路崎岖曲折,但南通服装人为一圆中国人的“云裳之梦”,可谓殚精竭虑,如今渐入佳境。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制造业依靠过去以人力为主的简单管理和生产方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智改数转”是传统制造业从产业链低端向高端迈进的“必修课”。令人欣喜的是,新世纪以来,先知先觉的南通服装企业在“服装智造”上亮点纷呈,各种智能装备在行业内呈现快速上升的势头。 多年来,江苏泰慕士针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持续推进标准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坚持以“智”造微笑产品,筑就绿色梦工厂为使命,以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为关键抓手, 成立专项小组,多部门联动,科学、专业、体系地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从而促进组织再造、流程再造,引领企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可持续发展力变革,进一步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001234,最吉祥的股票代码去年年初落户泰慕士。海盟集团是南通服装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多年来,这家集团实施多元化发展战略,在大举进军汽车销售、餐饮等行业的同时,一直不忘初心,构筑大纺织全产业链。除了服装成衣以外,还致力于服装衬布和服装面料的生产,投资3亿在海安成立了南通海盟纺织科技有限公司,建有数字化、智能化的纺织印染车间,在服装智造上迈开坚实的步伐。在许多人印象里,服装行业是个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普遍存在生产设备、技术相对落后的问题,似乎与信息化、高科技相距甚远。今年夏天,当我们走进河南阿尔本服装有限公司时,智能生产车间扑面而来的现代化气息,传递着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脉动,完全颠覆了我们原先对服装行业的印象。阿尔本公司加快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制造工厂建设,自主研发了800多个生产管理小程序,从企业每天的运转中采集60万至70万条数据,实现了全生产过程的数据化及其应用。初冬时节,当我们走进南通AGSK服装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创意园区服装智造中心,仿佛踏入一个江南园林。在这里,以智能智造、在线定制、自主研发等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凸显工业4.0智能智造服装设计创意园区这个主题,这里云集了日本数码打印机、德国自动裁床、台湾自动拉布机、日本自动平缝机,以及先进的吊挂流水线、 成衣绣花机、激光切割机等设备,各种新式武器集服装智能智造之大成。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越来越多服装企业认识到服装“智造”的重要。在2023年江苏纺织服装高质量发展大会上,鑫缘丝绸、泰慕士针纺等11家南通企业入选“江苏服装企业50强”,泰慕士针纺董事长陆彪作了“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的主旨报告。
12月7日上午,2023南通服装创新发展大会开幕。会上,隆重表彰了南通服装行业终身成就奖、杰出贡献奖、特殊贡献奖和薪火传承奖。这批获奖者中,既有为服装工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年届耄耋的老领导,也有风华正茂的新锐少帅。40名获奖者和从世界各地赶回南通参加盛会的服装界人士,欢聚一堂,大家互道问候,像过节一样快乐。 回眸改革开放40多年来南通服装业走过的历程,服装界人士感慨万端。40年来,南通服装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一花独放到万紫千红,走过一段不寻常的历程。而在服装产业链快速崛起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作为中国民族服装工业高速发展的重要一环,南通服装界人士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问鼎资本市场、跨国跨区域办厂、供应链协同、产业链整合、现代营销等诸多领域各领风骚。华艺集团董事长在向惠普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孙振耀先生讲解扎染非遗。
1996年11月20日,脱胎于兴东绣品厂的南通服装界首家上市公司——综艺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登陆,比江苏服装同行中较早上市的江苏舜天、红豆股份还早了四五年。进入新世纪,金飞达、江苏三友、罗莱家纺、联发股份、泰慕士等南通服装企业也相继叩开资本市场的大门。 1996年,江苏冠达集团到孟加拉国、柬埔寨等地创办实体企业,绕开贸易壁垒,开辟新的赛道,成为南通首家跨国公司。此后,越来越多的南通企业走出国门,到境外办厂。与此同时,南通服装业突破企业发展瓶颈,实施产业梯度转移战略,跨省到河南、安徽、东北等地发展,解决当地数万劳动力就业。据初步统计,南通服装企业中,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企业布局东南亚一带,三分之一梯度转移到全国各地,还有三分之一留在本土发展。崇川区工信局提供的一份数据表明,尽管不少服装企业实施梯度转移,但目前服装行业在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权重,依然有十分之一左右。而那些奔赴异国他乡创业的南通服装企业也没有辜负家乡的重托。在豫东南3座城市布局的河南阿尔本制衣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丽霞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当选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新林集团董事长周新荣获安徽省优秀企业家称号。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2023年,南通服装业已走过45年的光荣历程。其间,南通服装从主城区的一所三厂发展到如今全市两千多家大小企业,实体工厂遍布全国10多个省市,约50家南通服装企业布局在“一带一路”战略沿线,先后在缅甸、柬埔塞、越南等国创办40多家实体工厂,吸纳近5万产业大军。据江苏省服装协会统计,南通服装行业规上企业2022年营业收入超过200亿元,居全省第3位。2021年全国服装百强企业评选,南通的鑫缘丝绸、三润服装、泰慕士针纺、富美帽业、世纪燎原针织5家企业榜上有名。南通服装行业依然保持着一定的比较优势和良好的国际竞争力,展示了南通服装产业的深厚底蕴和应变能力。江苏泰慕士公司在成功上市后,2022年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单位,棉类针织面料生态加工关键技术及高品质产品开发获得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荣获2023年江苏省“五一劳动奖章”;鑫缘集团注重品牌建设,助力乡村振兴,2022年成功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批全国商标品牌建设优秀案例;江苏华艺集团2022年领衔起草完成了非遗产品《扎染服饰》国家标准;江苏新林、江苏三润2022年在越南投资兴业,不断完善产能布局;南通东润2022年总部大厦封顶装饰,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富美帽饰文创园、爱格斯凯衣尚园2022年开始对外运营,开启了南通服饰时尚文创的新纪元;南通衣依衬布获2022年度中纺联产品开发贡献奖,南通衣依、南通江淮,南通欣捷等4家企业再次荣获全国衬布十强企业;信一集团在全国重点城市开设72个直营加盟店,并开启了南通服装品牌模特秀场发布的先河;南通三荣集团总经理周克华当选江苏省和南通市党代表……鑫缘产品遍及华夏,董事长储呈平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奉献奖。在为南通服装业的不俗业绩鼓与呼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南通服装业还存在许多短板,还有诸多缺憾。改革开放初期,南通的纺织服装业不在苏州之下,但现在与苏州无锡相比,已拉开较大差距。南通服装业最大特色是工贸结合,多品种小批量快交货,促进了服装业的快速发展。而今放眼南通服装行业,总体来说头部企业还不多,缺少龙头统领,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偏弱,抗击风险能力不强,智能化制造、自创品牌也总体偏弱,在内销市场影响还不大,劳动力也缺乏稳定持续供给,南通服装业要实行全行业的高质量发展任重而道远。从1899年大生纱厂出纱走到今天,南通纺织服装业已走过两个甲子的历程。其间虽然道路曲折崎岖,但张謇恩师翁同龢当年借那副对联表达的美好愿景早已实现,枢机之发的确动乎天地,衣被所及果然遍我东南。而今,“衣被天下”已成为南通对外亮出的一张靓丽名片,南通家纺几乎占据中国家纺的半壁江山,正在推动进入数实融合、品牌升级的新赛道,源源不断向世界各地输出家纺新产品。南通市服装协会也吹响“转型升级、开创未来”的集结号,为实现先贤的梦想,正鼓起风帆,卯足干劲,在国潮兴起的新赛道上,高举科技和品牌大旗,再一次出发。在今天开幕的南通服装创新发展大会上,特别设立了一个“星火传薪”奖,表彰了10位新生代企业家。10位受表彰的年轻企业家,8位是海归。他们在世界一流名校攻读时装、国际贸易等专业,有的还在深入世界一流企业学习,都具有极强的国际视野。他们的加盟,为南通服装业的未来注入满满的活力,它预示着传统的服装行业正焕发生机,深度融入世界。“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从“衣被天下”到“衣锦天下”,这是南通服装人一个美好的愿景。而“云裳之梦”,是每一位追求美好生活人们的一个梦想。
《云裳之梦》,是每一位南通服装人的梦想。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未来的新征程上,“强毅力行、通达天下”的南通服装人,一定会集结天下通商和服装业同道澎湃的热情,为南通服装工业的全面复兴不懈努力,昂扬奋进在世界的舞台。
(作者系东华大学南通校友会会长、南通市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二级教授。)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