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3781|回复: 0

[新闻快讯] 省级名单!南通这些地名入选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9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近日

江苏省民政厅公布

2023年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南通6个地名上榜



一、路、街、巷(里、弄、坊)地名

南通市(5个)


崇川区:寺街

通州区:西大街

海门区:余东老街

如东县:良臣巷

如皋市:东大街



二、古桥梁地名

南通市(1个)


海安市:立发桥



一个地名

承载着一方的历史记忆

一个地名

照亮”着游子回家的路

今天

小编给你讲讲

南通这些地名的故事




 崇川区:寺街 

寺街是南通城最古老的街,位于南通古城的西北片区,现位于人民中路与北濠桥路交汇点西侧,环城北路南侧。顾名思义,有寺才有街。寺街得名于唐代古寺天宁寺,该寺位于寺街北段、中学堂街西首,始建于唐咸通四年(863年)。南通有“先有天宁寺后有通州城”之说,据此,寺街的存在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

寺街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她延续千年的文化根脉,因为她是人才的摇篮。宋代南通第一所书院紫薇书院、近代中国第一所本科制女子师范学校、南通第一所高等小学、唯一的省立小学、第一所平民小学、第一所中学都在这里孕育诞生。古代,从这里走出了1位状元、1位榜眼、18位进士;现代,在这里走出了24位中科院院士、25位世界顶级文学艺术家和体育世界冠军。寺街范围内从古至今有紫薇书院、紫琅书院、通州贡院·通州试院、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省南通市实验小学、南通县立女子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南通小学、养正小学、城中幼儿园等学校,南通教育从寺街起步。


寺街育婴堂巷↑




 通州区:西大街 

位于长江下游,地处千年古镇石港老街区的西半段,故而得名“西大街”,是目前南通地区保存较为完好的唐宋古板街之一,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

西大街始建于唐代,明代、清代及民国期间多次修缮,西大街铺着石板、鹅卵碎石镶嵌其间,街中有巷,巷中套街,街巷相通,随处可见“石”的韵味。近些年,通过政府引导统一规划、严格控制、合理修缮等措施,对老街区进行了保护和修缮。2011年,西大街还成为电影《大爱人间》的主要摄制地。



 海门区:余东老街 

余东老街是余东古镇中轴线上的石板街,长876米,目前仍存有2146块明清石板,是南通市保存最完好的明清石板街之一。余东老街石板底部为下水道,古时还兼藏兵洞功能。街两侧有20多条小巷向两侧延伸,前店后坊,店铺林立。

余东古街是中国古代因盐成邑的典型代表,是明清两淮盐业商贸链起始端的代表,体现了中国古代位于社会底层的盐民生活。



 如东县:良臣巷 

“良臣巷”位于栟茶镇中市街东部。相传在南宋时,当地名儒徐暄居于巷内。徐暄曾任山东曲阜宣圣府勾管,南宋绍定年间(1228年-1231年)被降蒙汉将李全所掳。元帝劝降徐暄,并许诺封他为言官,徐暄不从,被关进大牢,受尽百般折磨,不屈而死。其子扶柩回栟茶,葬于东场三隘口(原新林旗杆村),栟茶民众敬仰徐暄的民族气节,将其生前所居巷子命名为良臣巷,以示纪念。

540年后,时值清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栟茶发生徐述夔一柱楼诗案,徐家满门抄斩,开棺戮尸,财产入官。良臣巷西侧的数十间房(内有一柱楼)为徐氏房产,全部没收入官。该案为清朝最惨烈的文字狱之一,震惊朝野。地方官称徐述夔是叛逆,曾在一柱楼内写下大量反清诗篇,于是将良臣巷改名叛房巷。百姓敢怒而不敢言,心中仍记着是良臣巷。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徐述夔的文字狱得以昭雪。民国初年,南通张謇来栟茶将叛房巷改为良臣巷。


 如皋市:东大街 

“东大街”属汉语交通运输设施地名,位于古城的东北角,长420米,宽2.5米左右。东大街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历经多个朝代。在水运发达的时代尤其是清代,东大街是如皋城内主要的商业街之一。

据历史记载,东大街在“县左”,街名一直未改,由县衙前经迎春桥至城门。如今,街心铺麻面石板,留有独轮车印辙,路肩镶麻石条,显示南宋时代的街面特色。两侧多为木榻子门店面,其后为一进三堂或四堂的宅居,并多带有庭院或园圃。现存店面房及宅院分别具有明、清、民国各时期的特征,以清末民国初期为主。


 海安市:立发桥 

立发桥古称发繇口,春秋时代属吴国,被称为“陨地”——江海平原上最古老的地名。宋代名为立发桥,位于海安城东镇境内,距海安城区东4千米,跨通扬运河(古称上官运盐河)。

春秋时代,诸侯争雄,《左传》记载:“鲁哀公十二年,公会卫侯、宋皇援于郧。”这里所说的“郧”即为立发,其时“郧”为吴国属地,公元前483年,鲁哀公带大臣子贡来到吴国,吴王夫差借机想请几个邻国的国君来结盟,自当盟主。鲁哀公不同意结盟,但同意盟会。出席盟会的有卫国出公、宋国代表皇瑗,盟会地点就在立发(发繇口),并建有发亭以示纪念。可见春秋战国时海安的立发就成为南北交汇的要冲。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冬,海陵人宫殿臣携妻吴夫人出资修建,改桥名为“力乏桥”,并刻石留存。后因大水冲击,桥身几乎倒塌,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经地方绅董及百姓联名募捐,将立发桥再予修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岁次立碑以记,并恢复原立发桥名。


2022年,江苏省首批省级地名文化遗产名单发布,我市海门、如皋、狼山镇、栟茶、白蒲、掘港、青墩共7个地名入选。

至此,南通已拥有13个省级地名文化遗产,显示出我市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0-28 04:22 , Processed in 0.26617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