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4527|回复: 0

[新闻快讯] 老金沙当年的“救命墩”、“讨饭村”、“黑心坝”分别在如今的哪里?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11-13 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救命墩”
    “救命墩”在今金沙东头总港北段的东岸,“范公堤”南约1华里处。原属金中乡九大队,上世纪80年代更名为墩塘村,现属金北村。取此名称的依据是,这个村早就有一个高墩和一个大水塘。“范公堤”又称“皇岸”。当地群众中,曾流传“先有墩后有岸”的说法。
    据说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知州狄遵礼筑西起石港,经西亭、金沙至余西的捍海堰之前,金沙以北的大部分地区还是海滩,当地人经常下海捕捞鱼虾、贝类,到附近集市出售,挣得些许银钱维持生计。但一旦涨潮,有时避让不及,就被潮水卷走,有去无回。于是人们便在就近挖土筑墩,上面长满了青松翠柏。只要发现涨潮,下海的人远远就可以看到岸边的青墩,赶紧奔向岸边的青墩避难,天长日久,人称这里为救命墩。挖土的地方也形成了一个大塘。
    当时的“救命墩”多高、多大,旁边挖成的塘多大、多深,不得而知。据当地的老人回忆:新中国成立后,这个“救命墩”还在,高约2丈左右,顶部面积3亩左右。可容纳三四百人。此时的“救命墩”上长了一些杂树,四周长满了芦苇。在“救命墩”南边朝阳处,还有一个大洞。里面蜗居着痴桂候夫妻。他们都是乞丐,却互敬互爱,与邻里处得也很好。
    “救命墩”于1958年“大跃进”时被拉平。当年的一个大塘,至今还保留着,只是随着四周水土的流失,变成面积仅1亩多的养鱼池了。
    “讨饭村”
    金沙镇东市稍往东约半华里,在十三总和十四总之间,有座“七步两扇桥”。桥北有个村落,新中国成立前,三四十户人家,就有72根讨饭棒,人们习惯称这里为“讨饭村”,远近闻名。解放初,这个村为双桥村。多数人家虽分得了土地,但耕作粗放,产量低下,仍不能解决温饱问题,只好务农兼讨饭。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发放农贷,县、区农技站加强技术指导,再经过互助合作化,这个村的农业生产有了发展,群众生活有所改善。但单一发展农业,难以脱贫致富。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们走上了综合发展的道路。除了务农,不少人还外出打工、经商。村里办起了铝合金、钢窗和缝纫服装等工厂。村民生活逐渐富裕,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双桥村后来和临近的几个村合并成一个大村,称城东村,曾被原通州市委、市政府确定为小康先行村。
    “黑心坝”
    在金沙镇老城区东市十六总河与北市河交汇处。原是一条把总河隔为南北两截的小土坝。日寇侵占金沙期间,在街头路口设有“挡子”,一到晚上全部关闭,禁止通行。此坝地处东北郊,比较偏僻,商贾小贩常于夜间来此摸黑交易。一些人乘机哄抬物价、扣斤压两,以次充好,以假乱真,坑害他人,偷鸡摸狗的事也时有发生。受骗上当的人胸有怨气却无处发泄,于是就称这条坝为“黑心坝”。以后约定俗成,正式成为这里的地名。

    (资料来源《通州历史文化概览》)

来源:夜航船上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6 01:54 , Processed in 0.18060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