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两年里,发生了太多奇怪的事情。
例如,中央国家机关的人员编制减少了5%;比如哈尔滨、山西、湖北等省大规模清理编外用人,清理了一大批拿钱最少工作最多的人;比如全国虽然没有城市投资标准债违约,但技术违约7次;河南商丘、河北保定、黑龙江鹤岗等地也发生了停车供暖等事件;很多地方曝光老人卖菜被罚10万元,大车司机两年收58张罚款,累计罚款27.5万元。
还有很多类似的事件,我要一直列举下去,恐怕三天都说不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荒谬事件的背后都隐藏着隐藏的秘密。这一切的根源只有两个词:没有钱。各种奇怪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所有这些都验证了当地财政的紧张局势——当地城市现在正在合法筹集资金,这与几年前“担心钱不能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真的没钱了吗?地方财政的压力越来越大。地方财政紧张的程度很多,远远超出想象。
为什么地方财政没钱?我们先通过一个小案例帮你打开思路。
众所周知,四川乐山大佛景区观光巴士和摊位30年经营权转让17亿元,引起了舆论的广泛热议,如“大佛卖了”、“穷疯了”。
后来,管理委员会负责人和主流媒体也站出来澄清,这意味着互联网上的新闻被误解、误导和曲解,经营权被转让,过程符合规定。
今天,我不是来谈谈四川乐山大佛经营权转让的合规性。我只是想深入谈谈四川乐山是否真的缺钱?这个结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据公开数据,2022年乐山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48亿元,但支出高达315.12亿元,是典型的入不敷出,2022年乐山的地方债务余额为643亿元。换句话说,在债务不增加的前提下,乐山需要4.3年才能还清债务。
而且这只是显性债务,隐性债务规模未知。
乐山的问题,不是今天才出现的,以前之所以秘密不发,是因为有房地产在支撑,靠卖地维持。
但是在2021年之后,这个游戏就不能再玩了。看两组数据:
1、乐山2021年交易206块土地,土地总出让收入95.34亿元。2022年很惨,只交易了10块土地,年收入15.86亿,年收入79.48亿,降幅高达83.3%。
土地卖不出去,相当于乐山失去了最大的财神。
2、2021年乐山商品房销售额301亿,2022年数据未找到。但根据克而瑞发布的数据,2022年乐山商品房销售面积较2021年下降36%,成交量下降41%。
通过以上两组数据不难看出,房地产对乐山GDP的贡献超过20%,地方财政对土地销售收入的依赖超过100%。
一个如此依赖房地产的城市,房地产真的倒下了,自然想找到其他方法来弥补财政,不要责怪每个人都会把佛陀的经营权转让和财富收集联系起来。
通过乐山案例,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地方财政的压力极大,说坏话已经到了不开锅的地步。
放大到全国,情况也不容乐观。
国有收入构成有四个部分: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占比较小) 社会保障基金预算收入(专项专用) 政府基金预算收入 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因此,当我们讨论收入时,我们通常指的是后两部分。
首先,2022年政府基金预算收入7.78万亿元,仅完成79%,其中土地销售收入占多数。2022年,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66854亿元,较去年下降23.3%。
2023年,这种蛋糕的情况进一步恶化,财政部数据显示,今年前五个月,全国土地销售收入仅为14893亿元,根据这一趋势,今年的土地财政收入可能低至4万亿元,2021年高光时,全年土地销售收入高达8.7万亿元。
一级市场不是很乐观,二级市场更是惨不忍睹。2022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额降至13.33万亿元,前值18.19万亿元,一年暴跌4.86万亿元。
此外,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20.37亿元,其中各类税收总额为16.7万亿元,另外3.7万亿元基本为收费或罚款,去年增长仅为0.6%,创新低。更重要的是,去年的税收实际上下降了3.2%,各种费用增加了24%以上。
可以理解,去年很多地方都在用罚没收入填补财政缺口,这不是什么秘密。网上有公开数据可查。去年很多地方的罚没收入增长吓人。
当然,我们不能天真地认为地方通过收费混乱收取的钱会真正偿还地方债务。
普通人对花钱的态度其实很简单:有钱就多花,没钱就少花,负债和赚钱正相关。
在过去的两年里,人们的收入波动很大。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消费和贷款的热情一次又一次地下降,银行的优惠政策也满了。为了迫使人们消费,大型国有银行集体降低了存款利率。结果并没有刺激消费。相反,居民存钱的热情更高。今年上半年,居民存款达到11.9万亿元,仅6月份就存款2.67万亿元。
然而,当地城市不能如此自由和轻松,财政收入急剧下降,支出仍然相同。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花钱的情况。
2022年,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万亿元,比去年增长6.1%。2022年,全国政府预算支出11万亿元,下降2.5%。
这样的对比,我们应该发现,全国实际上有近10万亿的亏空。
说实话,由于疫情反复发生,去年除了少数“家里有矿”的省市外,其他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都有所下降。
收的少,花的多。2023年,预算支出不降反增,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5.6%,全国政府基金预算支出增长6.7%。
支出在扩大,收入没有保障,“收支不平衡”只会愈演愈烈。
当房地产支棱两可,卖地,税收不可持续时,只有疯狂借钱的方式。
全国有多少债?截至2022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35.1万亿,其中一般债务为14.4万亿,专项债务为20.7万亿。比2021年底多4.57万亿。
加上中央政府国债25.6万亿元,中国政府债务余额超过60万亿元。
根据2022年底的数据,广东省31个省市债务余额最高,为2.5万亿,山东、江苏、浙江均在2万亿以上。
好消息是,全国政府负债率总额只有50.1%,低于国际通行警戒值,总体风险可控。
坏消息是,除了显性债务外,各地还有未知的隐性债务。在一行两会的监督下,其规模甚至不低于显性债务。50万亿?60万亿?未知。这才是真正引起市场关注的灰犀牛,更被视为中国经济。
而且这个长期隐藏的地雷随时都可能引爆。事实上,今年贵州、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已经出现了雷声的迹象。
为何欠了那么多债,为何又不还?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回答,就像只需要买房贷款一样,有住房需求,但钱不够,只能借钱。城市的发展和建设也是如此。
债务本身没有问题。适当的借款有利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和经济发展。但一切都应该有一定的程度,就像贷款买房一样,超出偿付能力,只能切断供应,最后钱和房子是空的。
第二个问题是形而上学的。可以合理地说,借款的主体是拥有最好的资源,拥有最好的资产,偿付能力应该非常强。现实是,许多地方城市投资的资产回报非常差。或者正如网民所说,有一个我们看不见的黑洞,一直在悄悄地吞噬财富。当然,长期以来,地方债券的刚性支付属性也鼓励了许多地方疯狂借款的威望。
另外,为什么要还能借的钱?想还就可以了,除非你借我更大的债。这不是笑话。现实中一直都是这样。地方债“借新还旧”很常见。
到底该如何化债?
这里我只提到了三个已经发生的处置方案:
一是延长债务期限,用水稀释,用通货膨胀化解无形。
2018年底至2022年底,现有地方债券剩余平均期限从4.4年持续上升至8.5年。其中,2020年以来,专项债券剩余期限大幅延长,2022年底专项债券期限首次突破10年。
遵义道桥此前的“网络名人样本”,156亿银行贷款直接延期20年,前10年只付利息,后10年分期还本。
不得不说,经过这波操作,债主直接哭死了:他们明明不还钱,却选择拖20年再还。这真是业界的良心。
众所周知,债务不会凭空消失,只会转移。你猜这些债务最终会转移到哪里?
第二,过紧日子,过苦日子。
没有钱,开源节流是第一要务。现在开源无法实现,所以节流已经成为最后的选择。最好的例子就是过去两年我们看到的机构改革、清理编外、取消教师编制、实施市场化考核等行动。只是改革精简了,最后受伤的永远是没有实力没有背景的人。
第三,谁的孩子被带走,打破了刚性支付的预期。
当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真正发生,我相信如果真的发生了,中央政府就不能坐视不管了。我不会详细说明这一点。以前的文章已经分析过了。
在过去的三年里,房地产低迷、地方财政缺乏资金、员工无法支付工资、企业效益差和居民消费低迷都可以将锅扔给疫情。现在它已经完全自由化了。没有疫情的盾牌。这些罐子将来应该扔给谁? 来源: 张九译说房产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