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兴则百业兴、万事兴。
9月23日,周六,南通市全市河长制工作会议召开。市委书记、市总河长吴新明,市委副书记、市长、市总河长张彤,和全市、县、镇、村四级7000余名河长一起,坚定扛起治水护水责任、打造美丽幸福河湖,不断开创江海大地治水护水新局面。
“河长制”,是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实践,即由各级党政负责人担任河长,承担守水、管水、护水,统筹推进河流治理和保护的职责。
就在2017年年底,南通在全省率先建立并推进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责任体系。数年来,南通水环境治理能力持续提升,水环境质量显著改善,河长制工作四次获省政府督查激励。
新起点、新征程,市委市政府强调,随着时代的发展,“河”的功能作用发生了变化,治水护水的内涵也相应转变。要以更高站位审视河长制工作,进一步强化治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和行动自觉,坚决扛起河湖保护治理的重要责任,以自身努力守护南通河湖安澜。
滨江临海、河网密布,南通是一座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的城市。
“茫茫潮汐中,矹矹沙堤起。”纵观南通经济社会发展史,也是一部治水兴水史。
北宋范仲淹带领百姓筑堤捍海,“束内水不致伤盐,隔外潮不致伤稼”。
百年前,中国近代水利奠基人张謇在南通实施一系列水利工程,为保坍、治水作出重大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南通人民兴水利、保灌溉、促生产,惠及当代,泽被后世。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南通谱写了水随人意、人水和谐的治水兴水新篇章,在实践中铸就了“争先豪情、克难勇气、科学态度、创新思维、实干作风”的新时代南通治水精神。
今年9月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新华社长篇报道,称赞生态环境发生了“沧桑巨变”,这是对南通治水护水工作的高度肯定和巨大鼓舞。
守护河湖安澜,南通交出了一份厚重的成绩单——
在全省率先建立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制组织责任体系,市级层面相继发布碧水保卫战、实施区域治水、建设幸福河湖、地表水环境质量提升的总河长令,各级河长办统筹协调,四级河长履职尽责,“巡、盯、管、督”闭环管理全面推行,协调解决河湖问题7万余个;
坚持“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区域治水覆盖面积超3000平方公里,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至73.2%,累计完成农村生活污水治理60万户,基本建成“纲网清晰、高低分开、引排有序”的现代水网框架;
主要入江入海河流水质全面消除劣Ⅴ类,农村较大面积黑臭水体基本消除,中心城区100平方公里水域水质稳定在Ⅲ类,累计建成幸福河1050条、农村生态河道3668公里,2022年全市国、省、市考断面优Ⅲ比例均达100%。
成绩的取得,是全面落实新时代治水思路的结果,也是7252名河长认真履职,扎实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水灾害防治的结果。
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党的二十大强调,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统筹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治理。
省委一直高度重视河长制工作,强调要在发挥水利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增强河湖保护治理的系统性、提高重点河湖治理的针对性上聚焦发力,持续构建强有力的河湖长工作格局。
南通是万里长江奔流入海的最后一道生态屏障,治水护水任务艰巨、责任重大。近年来,我市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治理,打好碧水保卫战、打造生态美丽幸福河湖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但与此同时,部分河道长效管护不及时、不到位,河道淤积阻塞、垦坡种植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水环境改善仍未到拐点,公共生态产品供给仍有欠缺,与人民群众对高质量的水环境需求还不相适应。
面向未来,市委市政府强调,河长作为一河之长,必须切实履行好总牵头、总协调的岗位职责。全市各级河长要进一步强化履职意识,推动河长责任从“有名有责”向“善为有为”转变、河湖治理从“单打独斗”向“齐抓共管”转变,着力提高水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9月23日的会议,给全市各级河长下阶段的工作划了重点——
持之以恒抓基础,认真做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城乡污水治理等工作,全方位提升治水、护水、用水能力,筑牢水环境持续向好的基本面;
聚焦重点抓突破,强化底层思维,高水平打造美丽沿江、高效率推进问题整改、高标准开展控源截污、高起点实施“一河一策”,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辨证施治抓统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统筹发展与生态、保护与修复、水域与岸线、上游与下游,推动实现水环境整体治理。
这样一组目标催人奋进:确保年内区域治水覆盖4000平方公里以上,争创国家级现代水网建设先导区;力争到2025年,城市建成区河湖基本建成幸福河湖,农村河道1/3以上建成生态美丽河道……
“河长制”作为一种治理方式变革和体系改革,归根结底在于整合体制的力量,发挥制度的作用。市委市政府要求,树牢“一盘棋”思想,持续构建协同共治的河长制工作格局。
河长不是“冠名制”,而是“责任制”。各级党政一把手作为总河长,要切实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做到既挂帅也出征。各级河长要发挥前哨作用,做到责任清单化、任务项目化、管护常态化,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
如东县打好“制度牌”,编制“一河一整治”任务清单,826名河长上岗履职,所有问题落实督办、整改、销号、“回头看”闭环管理,形成“巡河、治河、护河”的河长履职标准流程。
落实河长制不是搞短期突击性治水,而是要通过制度性治水实现“河长治”。各级河长办要加强检查、监督和考核,持续健全河长履职督查机制、交办机制、考评机制和激励机制,确保每条河流都巡好、管好、治好。
海门区常乐镇是张謇的家乡,100年前,张謇在这里开沙河、疏沟渠、修堤岸、筑河闸,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治水经验。如今,这里的人们大力弘扬张謇治水精神,发挥河长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大力实施青龙河生态水环境工程,先后清拆沿河众多砂石码头、“三场一站”、散乱污企业,建成滨河公园、休闲广场,并在全域实施“净美河岸”专项行动,让秀水长清成为张謇故里的靓丽底色。
河湖保护是一项全社会的系统工程,要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充分发挥“巾帼河长”“银发河长”“河小青”等民间河长的作用,真正做到“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深入宣传积极健康的绿色工作方式和绿色生活方式,让广大群众自觉治水护水,营造全社会共护一方碧水的良好风尚。
如皋市利用政协“有事好商量”平台,开展“有事好商量·自己的河道自己管护”专题协商议事活动,形成一大批建设性意见建议,充分激发群众在基层管护中的主体作用。各地开展现场观摩会、村民议事会等活动,将河道管护纳入村规民约,不断强化群众自觉参与、自主管理、自我约束的主人翁意识。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河湖保护治理的责任再次明确,路径更加清晰,各级河长要勇挑重担、敢为善为,努力让水韵南通的底色更加鲜明。
来源:南通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