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报复性开店”的恶果已经显现出来了,短短一条街竟有14家店同时在转让。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广州海珠区艺苑南路上的事。 同样的情形在广州天河区上社也在上演,近10家店铺无一例外地大门紧闭,门上或墙上贴着“招租”“招租”“招租”……
餐饮店关门其实是再寻常不过的事,尤其是考虑到艺苑南路和上社都是相对繁华的地段,餐饮店开开关关、前赴后继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像最近这样关店转让如此集中的情况,却并不多见。 餐饮业俨然又一次出现了倒闭潮。企查查的数据也显示,截至8月30日,今年注销吊销餐饮企业达到77.9万家。作为对比,在格外艰难的2022年,全年注销吊销的餐饮企业数量是51.9万家。换句话说,今年前8个月,比去年一年倒闭的餐饮企业还要多26万家。 △图自餐宝典 闭店数据如此疯狂,根源在于开店数据更加疯狂。仍然是企查查的数据,今年前8个月新注册的餐饮企业为276.8万家,去年同期这一数据则是227万家。 僧多粥少,于是有人吃不饱了,撑不住了,挂了。 赚钱的门店都是相似的,倒闭的门店各有各的不幸。根据餐宝典的了解和观察,这些餐饮店之所以会关张,主要离不开以下几种原因: (1)选址有问题。对于线下开店来说,“选址定生死”这句话是百分百的真理。选址不对,任凭你本领再高、再怎么折腾,都是事倍功半甚至根本于事无补。比如选址在写字楼,就一定会面临下午、晚上和节假日的客流断崖式下跌的“常态”。 (2)选品有问题。下图中的这家卤肉卷,从开业那天起我们就觉得前景堪忧,果不其然,刚开了三个月就关了。因为那一带的消费者还没有吃卤肉卷的习惯,很多人甚至压根就不知道卤肉卷是什么。有人会说,不知道没关系,我来培育这个市场。——勇气可嘉,但这么做有个前提,那就是有足够多的钱;如果你只是做个几十万的小本生意,那就趁早丢掉这种妄想。 △图自餐宝典 (3)大牌在身边。下图左边这家咖啡店,原本生意还可以,评分也不错,但谁能想到隔壁空了很久的铺,居然开了家瑞幸!更加雪上加霜的是,瑞幸还主动把咖啡卖到了9块9,这就把隔壁的同行逼上了绝路。同样地,在艺苑南路,这里原本就是众多大牌茶饮争抢的高地,却偏偏有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品牌也开了一家奶茶店,最终当然也只能是转让了事,尽管合同还剩28个月。 △图自餐宝典 (4)死于价格战。上面那家咖啡店的倒闭,也有一部分是价格战的原因。还有几家快餐店,则是更明显地成了价格战的炮灰。像下图这家猪脚饭,出品、服务、环境都还在线,看上去像个品牌的样子了。但是今年眼看着生意就变淡了,并且终于在最近关门了。原因其实不复杂,就在于它的人均去到了28元,对于一个快餐来说,这显然是偏高了,何况它所在的位置已经要算城中村了。 △图自餐宝典 除了以上几种,其他的关店原因还有:日本排核入海,连累日料店关门;原本就是快招项目,遇上大环境不好,终于熬不住了;房租到期,房东要涨租;等等。 纵观这些倒闭的门店,发现它们有两个共同点:一、基本都是不知名的小品牌;二、开店投资的门槛都比较低,基本都是饮品、快餐、小吃这几类。而从这两点可以很容易地推导出第三点:倒闭的门店中,很多都是小白开的。 与之相对的是,我们鲜少见到有大品牌关店。更确切地说,今年大牌们不是很少关店,而是几乎都在大力开店,其中的典型有:瑞幸,今年6月门店破万,成为首个万店咖啡品牌;喜茶,自去年11月开放加盟后,到今年7月加盟店已经突破了1000家,门店总数则超过了2000家;塔斯汀,现有门店已超过5100家,意即过去一年半开店近4000家;等等。 △图自餐宝典 与此同时,上市的头部餐饮企业也纷纷交出了亮眼的财报,如海底捞,上半年净利超22亿,而去年同期仅约0.7亿;奈雪的茶,上半年经调整净利润约7020万元,同比扭亏为盈;周黑鸭,上半年营收14.1亿元,同比增长19.8%,净利润约1亿元,同比增长454%;等等。 不难看出,大品牌们在今年都活得很滋润。 到这里情形就很明了了:一边是大品牌们的昂扬奋发,一边是小品牌们的黯然离场,今年的餐饮业呈现出了格外明显的“冰火两重天”状态。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态,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显而易见的一点是:品牌力已经成了更好的生存保障。有品牌,就有流量,就有生意;品牌越大,生意往往也会越好。 此外还有一点便是:今天餐饮创业的门槛在变高,小白成功的几率在大幅降低。特别是在一个消费乏力的时代,小白几乎没有招架之力。 那么,接下来一个现实的问题是:现在还在勉力撑持的那些小白们,下一步该怎么办呢? 餐宝典分析师给出了两点建议: 一、赶紧调整价格,如果因此而需要调整产品(或产品组合),那就调。但这不是说要打价格战,一味靠低价取胜(事实上这种方法也并无前途)。调价的目的,是降低人们进店消费的门槛。同时,重新审视整个运营流程,狠抠每一个环节,坚决把成本降下来,保持住甚至提升性价比; 二、及时止损。
来源:餐宝典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