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19岁的热血青年方忠投笔从戎,保卫海疆;24年后,43岁的他作为移民管理警察骨干,来到祖国最西部的帕米尔高原,守卫西陲国门。从黄海之滨到空港国门,再到皑皑白雪的帕米尔高原……一路走来,变化的是国门颜色,不变的是国门卫士的初心。
8月25日,是方忠到新疆的第30天。“我因《南通日报》与军旅结缘,参军之初南通日报记者对我的采访,让我更加坚定了参军入伍这个选择。”方忠的一席话,把我们带到了24年前的一天。
1999年初冬征兵工作火热开展。当年11月5日,《南通日报》在周末特刊上以《好男儿,当兵去》为题,聚焦了一位青年主动报名参军的故事。
这位名叫方忠的青年时年19岁,是原通州市海晏乡晋余村(今属南通市通州湾示范区)人。早在高考结束填报志愿时,这名成绩优异的农家子弟就已填报了两所军队院校,可惜未获录取,而是收到了某学院物理系的录取通知书。
是十年寒窗后进入高等学府深造,还是投笔从戎追寻军旅梦?面临人生重大抉择的方忠想到了初三时,自己的校友——“南沙守礁第一人”龚允冲做的激动人心的演讲。龚允冲讲述了自己守卫海疆的经历,正是那场演讲,方忠第一次有了“守土有责”的概念。想到这里,方忠下定决心报名参军,并最终进入公安边防部队服役。
在此后20多年的军旅和从警生涯中,他也一直受到了这位前辈校友英雄事迹的鼓舞与影响,也一直将那份珍贵的《南通日报》带在身边。
经过新兵团的历练,2000年3月,方忠来到原江苏公安边防总队连云港边检站服役,负责在出入境口岸对过境人员、交通工具实施边防检查和监护。
即使执勤训练任务繁重,方忠还是利用休息时间为军考做着准备,他始终没放弃军校梦。
2001年9月,当兵第二年的方忠如愿考取了广州边防指挥学校。在军校,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学员并获嘉奖,完成了从义务兵向武警警官的转变,并在军校毕业后来到常州边检站担任检查员,历任中队副指导员、办公室参谋、执勤科副教导员、副科长、科长。担任执勤科领导期间,方忠带领战友们破获了多起案件。
前排左一为方忠
2015年,随着常州空港口岸的开放,常州机场边检站获批成立,方忠调任常州机场边检站综合办副主任,参与新建了边检站营房。
2018年12月31日,公安边防部队集体转隶,方忠也脱下穿了20年的军装,成为了一名移民管理警察,继续戍守在国门口岸。
今年4月,一听说国家移民管理局选派干部援疆挂职,方忠与家属商量后,又立马报了名。同事问他:“老方,你家孩子正在读高中,这么关键的时期,能离得开吗?”方忠说:“孩子争气不用我操心,考上了‘强基计划’,我去援疆,也是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方忠去的伊尔克什坦口岸位于我国“西陲第一村”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吉根乡斯姆哈纳村,与吉尔吉斯斯坦毗邻,海拔2830米,是我国最西部的一个口岸。
这里是中国最后一抹夕阳落下的地方。这时节8时天亮,23时天黑。白昼的漫长也反映在作息上,便是10时上班,20时下班。
“还记得刚当兵时是在海港,每天晚上都伴随着呜呜的汽笛声入睡,起初想家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爬起来给家里写信,过了很久才能收到回信,后来习惯了汽笛声,听不见反而睡不踏实。”方忠说,现在援疆条件好多了,随时都能打视频回去问问家里情况,但是新疆与江苏相距近5000公里,作息也相差很多,下班打电话回去,家人早就睡了。
“这里地广人稀、风吹石跑、昼夜温差大、紫外线强,今年5月底民警们还顶风冒雪护航货车通关。”面对口岸的艰苦条件,方忠没有打退堂鼓,反而开始对今后工作做起了初步规划:“我的家乡南通因交通要道得名,也因江海汇通而发展。伊尔克什坦口岸是我国与中亚连接的一个重要桥梁,来到这里,我既要筑牢口岸安全稳定,也想将家乡经济社会建设的经验带过来,保障通关顺畅,助力‘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