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而成了当地人口减少的另一个原因。
缺乏相对应就业岗位是主要困局,纺织、建筑和化工等过去是如东县的支柱产业。刘洋大学毕业的时候,“每年如东县会有几个考上清华的同学,他们大多选择土木专业,因为整个南通地区都以建筑行业闻名”,这些学生也会回到如东县。其它专业则难以找到合适岗位。
经济学者任泽平及其团队研究发现,中国人口流动已从四六分化走到二八分化,表明人口流动越来越集聚化。一二线城市常住人口持续大幅流入,三线稍有流入,四线基本平衡,五六线持续净流出。
据《国家治理》周刊,基于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初步核算,在已公布数据的县区中,2010—2020年常住人口减少的有近1500个,其中约1240个为县和县级市。也即,在上一个十年中,中国近七成的县级行政单元(县和县级市)常住人口在减少。
对县域更不利的情况是,年轻人的教育水平越来越高。据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预测,拥有高等教育文凭的大学生数量将占到8-9成。
县城,对大学生的吸引力,显然很低。
陈鹏还记得自己去年从苏州科技大学毕业的时候,如东县返乡招聘会上提供的岗位大多是技术工人。除了考县城公务员外,“想不到还有什么工作”。
陈鹏觉得,县城的基础设施也不适合年轻人。“如东县城主要的商业中心由城南的两条马路构成,围绕着三元世纪城,这样的结构近二十年没有发生改变”,四个主要的商场中有两个已经少有人问津。每次放假回家,陈鹏很少约朋友一起出去,“从小到大都是那几家商场,逛两次就腻了,不知道还能去哪里”。晚上的如东县最热闹的时候就是高中放学,“不然晚上几乎看不到路上有那么多的车和行人”。
陈鹏住在县城北边的经济开发区,每次回家,要倒三四次公交车。2010年左右,以三元世纪城为中心,公交路线慢慢向周边延伸。读大学之后,陈鹏感觉公交上的人变少了,以前能满座的公交车上现在乘客总是零零散散,而且大多是老人。发车也不像过去频繁,有些班次发车间隔在半个小时甚至一个小时以上。因此,三轮车依然在县城交通运输中占据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