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两不登,饥馑忧父老。”“青青蒿丛根,潮汐记昏晓。从览海东云,万里冥白鸟。”这是张謇著名五言诗《蒿枝港》的诗句。1901年十月初,张謇为筹办通海垦牧公司寝食不安。十月九日,他动身前往吕四,准备祭海开工事宜,察看基址工程。张状元一路风尘,百感交集,途中吟成此诗。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以蒿枝港附近滩涂为起点,而蒿枝港的历史,要从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说起。 清朝咸丰至同治年间,吕四、秦潭以南一带渐次涨出新复沙、灶界沙。朝廷鼓励垦荒,加上税赋优惠,垦民纷至沓来,沙洲顿添生机。依沙洲之间的海泓(天然港梢),北侧吕四盐场向东,取卤煎盐,灶台横亘,青烟缭绕,故称灶地。南侧海门厅小安沙地界,棉豆粟麦,春种秋收,则称民地。两侧民俗、方言差别甚大,故有“南沙”、“北沙”之分。一湾之水,成了天然界河——民灶河。 好景不长。光绪元年(1875)特大风潮来袭,新辟家园顿成泽国,庐舍漂没人畜淹毙。吕四著名诗人李芸晖先生带头赈灾,救济难民。他呈报通州府建议开辟蒿枝港。准报后,亲自乘船测量,头戴草帽与民工一同挖河,风雨不避。依民灶河之尾,经大仙桥、宋家店、龚家镇,趋水势向东北,次年疏浚而成。取当地民谣“九尺皇岸三尺蒿,蒿枝头上浪滔滔”之意,定河名为“蒿枝港”。此后,上游水畅通入海,风潮不再肆虐,民众安宁,岁月静好。
通海垦牧公司川流港与淮委河交汇处 潮来汐往,沙洲涨坍。蒿枝港口外,悄无声息涨出一大块滩涂,“西狭东宽长,如斜幅二十余里至海滨”。光绪二十七(1901)农历十月二十二日凌晨,寒风凛冽,细雨飘飞,张謇等一众垦牧先行者,聚集在蒿枝港北侧秦潭海神庙东边岸滩,举行神圣的祭海开工仪式。公司总理张謇虔诚地朗读完亲拟的祭海祝文,茫茫荒滩插下了通海垦牧大业第一锹。张謇秉持“八堤连贯,六河相通,舟车往来,工商日集”的垦区建设理念,以蒿枝港为起点,规划和完善了纵横互通的垦区农田水利格局。 围海造田,堤渠先行。规划河网化水道时,张謇坚持界内界外兼顾:“自第一堤北河以达于第七堤之南河,是为界内河工,公司自任之。自第一堤北河以达于吕四之大刀坝,自第二堤南河以达于中央镇后河,自第六堤南河以达于潮阳、聚阳、东兴等镇者,是为界外之河工。凡此界外河工,均于垦牧通运上有重大关系,虽在界外,仍局中事也,须助地方成之。”紧锣密鼓,雷厉风行。光绪三十年(1904),工程最大的壅涂北河自吕四大刀坝起,经十七总达第一堤之北河,合流于蒿枝港外口以入于海,计长约30余里。自沿海最北端(第一堤北河),直达于沿海最南端(第七堤南河),“系南北交通之要道,以里计则40余里。”公司第三堤小沙洪河(南北向三级河),北起蒿枝港,经崇海界河、蜿蜒进入吴仓港。第四堤塘蒿河(又名桃花洪河,南北向二级河),北起蒿枝港,纵贯东元镇,经聚阳、永和至丁仓港。配上东西向新港河(淮委河)、川流港河、半滩滧河,通海垦区终于织成了河道纵横、河海相通的水利网络。据公司第二届《账略》显示:当年“支堤渠工程,规元六万二千零二十八两七钱”,这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开销啊。通海垦区农田水利建设,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比较先进的“荷兰式”结构。农田基本单元是窕(20亩左右),每窕田内有数条纵横小淋沟和一条竖向明沟相通,雨停田干。若干窕自然组合成一排,排之间开一条横河。大小沟河之间均建有涵闸,互连互通。这样,明沟通横河,方河入大河,大河达大海。水利网格化,确保涝能排,旱能灌。按规划,通海垦区还在入海口建造了三座通海大闸:淮委河闸,半滩滧闸以及蒿枝港闸,有效调控水位。至此,按科学方案设计施工的通海垦区水利枢纽基本告成。流传至今的《江苏垦牧乡土志》,以精彩的口语予以概述:“公司立,新港开,吕四以东少水灾。蒿枝港,出天然,初名民灶河,开阔在从前。西起石陀港,东到东海边。中贯公司地,通海利均沾。二堤前,中心河。三堤西,竖头河。四堤西,塘蒿河(桃花洪)。海境诸水并水多,东北仍归蒿枝港,三四堤北水晃荡……”值得补充一句:通海垦牧公司农田水利格局丰富、完善了“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成了今天南通唯一上榜的国家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蒿枝港口外的滩涂是大自然的造化,本是赐与庶民的馈赠,却在垦牧公司收买时引发纷争。以前是荒滩,无收益,无人过问,现在垦牧公司出钱买地,矛盾激化。因通州海门两县税赋不同,涉及到两县各自收益。张状元不胜唏嘘:“则此一片荒滩,似多无主,可以任我开垦。然按地求之……几无一寸无主,亦无一丝不纷。” 在两江总督刘坤一大力支持下,张謇上下周旋费时八年多,1909年二月终得勘定通海分界:蒿枝港南沿垦牧公司第二、三、四堤,由海门划归通州。张謇迫于无奈,舍近就远,按照一百多年前的嘉庆十年图卷,折南、折东、折而南、折而东,折了几折再直东卯酉定向为通海分疆。 蒿枝港,见证了这出地权纠纷始末,见证了中国第一家股份制农业公司脱胎的艰难曲折。不管如何分界,都属通海垦牧乡。蒿枝港不动声色,兀自流淌。 垦区运河帆影如织蒿枝港是维持通海垦牧公司生存发展的主动脉。大量的生产资料,特别是上海、南通的石材木料钢筋水泥等堤闸工程材料,以及东台、海安的大米和扬州、泰州的酱菜点心布匹绸缎等日用品,都是通过蒿枝港源源不断进入垦区百姓家。新棉收摘季节,公司轧花厂的皮棉打成棱角饱满的格子包,小山般堆满船仓。船队从蒿枝港出发,浩浩荡荡直奔唐闸大生纱厂。远远望去,白帆如云,在地平线悠悠流淌。各地驶来的商船货船川流不息,停泊在垦区交易中心海复镇。蒿枝港丰富了两岸百姓菜篮子。黄蚬、河鳗,河蟹,鳗鱼,尖梭鱼,乌鲻,青虾,老鳖……各式各样鱼虾蟹贝,将蒿枝港装点得无比欢腾,无比丰盈,无比鲜活。腌螃蜞,是当年沙地农家餐桌上的一道美味。蒿枝遍地,螃蜞横行。人们用蚂蚱钓,用网兜捞,或提盏油灯捕捉,总会满载而归。由此,形成了不少买卖螃蜞的集市。日兴河南二里小镇“螃蜞行”,由此得名,沿用至今。蒿枝港合中闸现存残碑
治水,是我国农耕文化的亘古话题之一。蒿枝港造福一方百姓,当地民众精心维护蒿枝港。通海垦牧公司成立后,多次征集民工进行疏浚清淤,一声号召,群起响应。1920年公司在蒿枝港入海口建造了一座由荷兰水利专家特来克设计的七门大闸——合中闸,这是启东历史上最早建成的一座大型排涝、挡潮、通航大闸。完善的水利设施,确保了同样年景,垦区获得好收成。如1922年大水成灾,海门全县仅收二成,垦牧公司独收八成!寒暑更迭,泥沙淤积。解放后人民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多次疏浚蒿枝港,接通志良石陀港向西至新三和港段,形成启东北部连接大海与江海平原的纽带。1976年蒿枝港全段统一疏浚,挖土91.1万立方米。总长13.9公里,排涝面积214平方公里。至此,蒿枝港深度融入了通吕运河、通启运河水系大循环。蒿枝港通海垦区段现貌 难忘南通2017。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国家水资源战略规划,南通市委、市政府创新构建以河长制为统领的治水体系新格局。是年4月26日,市委、市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市全面推行河长制的实施意见》。6月1日召开市、县、镇、村四级河长千人动员大会,全面开启水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新征程。四级河长全面履行“认河、巡河、管河、治河、护河”责任,不断完善“一河一档”,组织编制“一河一策”。9月1日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正式制定《南通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此条例在全省率先将“河长制”写入水利工程综合管理地方法规,很快得到省人大常委会批准。水利部第二次督导检查组一行在南通督查工作时,盛赞南通“河长制”有成效,有创新,有突破,有亮点,走在江苏前列。蒿枝港是繁忙的天然良港 蓝底白字、鲜亮醒目的“河长公示牌”,稳稳矗立在蒿枝港岸坡上。既受国家水法保护,又有四级监护人守卫,与江海平原所有河湖一样,南通“系统化思维、片区化治理、精准化调度、长效化管护”治水新理念,为蒿枝港增添了巨大的永续利用潜力和崭新的时代风采!沈惠忠: 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96届文学创作班学员。曾应聘担任《中国乡镇企业》月刊首席记者,《中华实业家》杂志社总编辑。原创文学作品有:小说集《村趣》,诗集《南风告诉我》等7部。与人合著纪实散文集《春满东疆》等2部。现已退休。
来源:记忆南通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