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在长高院三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决定留下来工作。”昨天,江西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郑少秋告诉记者,他已经与益诺思生物技术海门有限公司签订了就业合同。上月初,长三角药物高等研究院规模化培养的第一届、85名硕士研究生毕业了,令人欣喜的是,像郑少秋一样、决定留下来的毕业生有20位。 “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单位招不到满意的人才,其实说明在求职市场也存在供需的不对称。”临江新区工会副主席、长高院副院长袁卫卫说。在长高院,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现代医药产业学院的专科生,毕业后基本不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这得益于“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也就是政府、企业、学校、基金、研究机构等通过联动合作、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完成半年基础课程后即可进入企业开展科研实践。这种“人才定制”的模式,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入职即可“上手”的人才,也为学生提供了一流的科研平台,实现产业和人才的互相成就。 十年前,海门区重点谋划,推动临江由化工园向科技园转型,在长江边打造重点科创载体平台。如今,临江新区已逐渐形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文化创意三大产业格局。这三大产业格局,专业的人才团队是其能扎根、发展的强大后盾,其中生物医药产业对人才需求尤其旺盛。随着来落户的生物医药企业越来越多,专业人才无疑成为小镇最渴求的资源。 2019年,上海药物所与南通市海门区政府联手在海门临江新区合作共建具有独立法人资质的生物医药创新基地、药学和中药学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产业实践基地,长高院就此成立。近三年来,长高院已与园区内36家企业成立企业合作联盟、聘请了79名企业导师。分别与安徽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上海药物研究所、南通大学、安徽科技学院、苏州大学等7家单位开展联动合作,共同培养专业硕士研究生;与江西中医药大学、沈阳药科大学、澳门科技大学等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 三年前,浙江小伙儿郑少秋在考取长三角药学高等工程学院与江西中医药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的药学专业硕士。“当时在学校网站上看到了长高院的介绍,觉得虽然不在本部上课,但却能到行业里比较知名的企业去进行科研实践,这点很吸引我。”与传统的在校授课模式不同,每位研究生配备了“双导师”,除高校导师外,学院从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创业团队及园区企业中遴选优秀科研人员作为学生的第二导师。郑少秋从研究生一年级下学期便进入益诺思实践,毕业后经过双选决定留下来工作。而对中药学硕士朱文华而言,更吸引他的是作为安徽中医药大学的学生,却能听到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的业内大咖的课,可以学到业内最前沿的技术,这种学习资源是“在本部学习没有的”。 “去年我们接收了18名现代医药产业学院的学生来实习,今年有12个,计划明年招10个。预计有三成人愿意留下来。”沈化测评是国内唯一一家同时获得理化测试、毒性试验、遗传试验等六大领域OECDGLP认证的试验单位。市场总监汤保华告诉记者,2020年正式落户临江新区后,最让他们头疼的就是“人”的问题,有的新员工入职后连简单的设备都不会使用。“对一线研发人员而言,我们希望他具备相应的技术能力,比如使用设备和软件进行实际操作的能力。”他表示,人才定制的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企业的揽才难题。 “企业招人难,并不是毕业生太少了,而是找到合适的人比较难。”位于临江新区的百极弘烨(南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血液肿瘤领域创新药物研发的企业,运营负责人周丹告诉记者,这种“人才定制”培养模式的优点在于,通过产业化的学习和实习,学生会更适合企业需要,企业也能减少相应的人员成本,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目前,百极弘烨已完成了天使轮和pre-A轮融资,融资金额达数千万元,两个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两个新药推进至IND阶段。 人才因产而聚,产业因才而兴。十多年来,临江新区闯出了“产业+资本+平台”的发展模式,成功引进200余家生物医药相关企业。通过“政产学研资”五位一体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临江新区为人才与产业建立了良性互动机制。如今,在这里长期生活、工作的科学家有近50人、博士200多人、各类创新人才5000多人,产教结合共同培养了硕士200余名、大专生50人。长高院被先后评为省重大创新载体研发平台、省级专业型众创空间等。 “本部的同学问我,在长高院的学习怎么样,我特别喜欢这里的科研平台和环境。”望着波光粼粼的玲珑湖,湖上吹来的阵阵凉风驱散了夏日的暑热,满目苍翠更让人心旷神怡。安徽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研二学生赵祥宇说,这两年,新区的配套设施越来越齐全,健身房、酒吧、餐厅、小剧场等年轻人喜欢的休闲场所一个不少。“明年,我希望可以像师哥师姐们一样留下来工作。”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