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署披露了一组数据。 70个地区通过“自卖自买”国有资产、虚构土地交易等方式虚增财政收入861.3亿元,其中67.5%发生在县级, 这就说明有一些地方财政压力太大,又没有其他的财政收入来源。 怎么办呢? 就虚构了一些土地交易,来增加财政收入,比如5000的地,卖给你1万。通过这种形式来增加财政收入,这才是正儿八经的左手倒右手。城投公司托底土拍市场和这个相比那就是小儿科,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面。 城投公司托底土拍市场,最起码人家买地了,报名参加土拍了。也产生了债务。咱们也不用管这个债务,最终谁来还,谁来承担,但确实是产生了正经的交易,不是虚构虚增的交易。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两年的土拍市场是非常差的,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土拍财政的依赖程度又比较高。所以在2022年10月份,财政部就印发了一份文件,明确提出"严禁通过举债储备土地,不得通过国企购地等方式虚增土地收入,不得巧立名目虚增财政收入,弥补财政收入缺口"。换句话说就是,城投公司以后不能盲目为土拍兜底。 已经明文禁止了,还有这么多地方利用城投公司兜底,甚至是弄虚作假,就是因为财政压力比较大。收入在大幅度减少,2022年很多城市的土拍收入相比于2021年已经处于腰斩状态。 武汉2022年土拍收入是871.33亿元,而2021年武汉的土拍收入高达1905亿元。2022年武汉卖地收入直接减少了54.26%。 郑州2022年土拍收入是327亿,而2021年郑州的土拍收入高达857亿。2022年郑州卖地收入直接减少了62%。
土拍收入在2022年减半,腰斩的案例太多了,这么快速大规模的收入减少,地方怎么可能承受得了?并且现在房价还没有回暖的趋势,2023年恐怕还要延续土拍减少的恶性循环。 所以地方肯定会想出一些幺蛾子来增加税收,什么摊位费呀,停车费呀,停运公交,城投债展期,这两年我们见太多了。背后的一切都是为了财政。 还记得去年,湖南石门县喊出买完一套买两套,买完三套,买四套的口号吗?一个书记亲自下场喊话买房。背后真实的原因就是财政压力大。2019年石门县的土拍收入是24.6亿,然后2020年因为疫情缩水到19亿,结果到了2022年上半年,这个数字仅剩下6.7亿, 而县城又没有很好的税收来源。所以这才有了审计署公布的70个区域自卖自买土地的占比,县城达到60%以上。大家都在虚增财政。一是为了托底楼市,二是为了缓解财政。 然而房地产发展到今天这个地步,流动性开始慢慢锁死。还想像以前那样上瘾的吃土地财政。肯定是不行了。房地产的红利已经没有这么大了。没有任何支撑性产业的县城仅靠房地产,在现在的情形下,已经很难继续按照老一套方法维持了。小县城的财政恐怕也快绷不住啦。 来源:大飞楼市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