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日上午,崇启公铁长江大桥4号主墩69号桩作为第一根试验桩,完成了48小时荷载试验。从试验结果来看,该试桩承载力满足设计、规范要求,压浆效果良好,可以像筷子一样牢牢插入豆腐般松软的江中泥沙层。荷载试验的成功,标志着桩底及桩侧智能化后压浆技术正式落地,为后续桥梁相关施工提供了经验和保障。
崇启公铁长江大桥作为世界在建最大跨度双塔双索面公铁两用无砟轨道斜拉桥,是沪渝蓉高铁的咽喉工程。大桥4号主墩采用76根直径2.5米的钻孔桩,构成群桩基础,从上往下俯视,犹如梅花阵般直插江底。最大桩长120米,钻孔深度达142米,设计单桩混凝土方量为618立方米。由于桥梁位于长江下游入海口,钻孔区域地质为粉质黏土、粉砂、淤泥质粉质黏土,其中淤泥质粉质黏土地层厚度约20米,具有成孔难度大、设备要求高、环保要求严的特点。
崇启公铁大桥效果图
“大桥修得好不好,首先要看地基打得牢不牢。”中铁大桥局沪渝蓉高铁沪宁段V标一工区总工程师张国岳说,下部结构中,最重要的就是扎根江底的钻孔桩。长江北支江底没有坚硬的岩石层,密度松软的泥沙层如同柔软的豆腐块,一个个钻孔桩就像筷子。要想让“豆腐上的筷子”牢牢扎根,在泥沙中不偏不移,还能撑起大桥上部构造传导的重量,得靠技术绝活儿增大摩擦力,把钻孔桩固定在砂土层里。
“经过反复研究,桩底桩侧后压浆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作为首次应用于铁路桥梁桩基的工艺,在全面推行之前,需要通过荷载试验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张国岳带着技术团队,自6月23日起,开始持续48小时荷载试验。能不能将“筷子”按照规定路径不偏不倚地插入“豆腐”中,这是检验的重点。张国岳说,桩底桩侧后压浆技术增加了桩头面积,在钻孔过程中有效加密泥沙层、增加摩擦力。数据显示:在同等桩长同等地质条件下,该技术可增加桩基承载力1.7倍以上,有效减少桩长,节约资源。施工中,采用5G技术实时监测,实现压浆过程网络化、数字化和可视化监控,从而达到压浆量精准控制、压浆效果精准控制的目的。
在南通打造“八龙过江”格局的进程中,集结了多支“国家队”同场竞技、一展身手,他们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原动力,不断攻克各类桥梁施工关键技术,牢牢掌握核心技术。此次,在北沿江高铁崇启公铁长江大桥工地上,中铁大桥局项目部实现的技术创新,可确保6月底前完成4号墩(北主塔)桩基施工。随后,工程将全面使用该项技术,有序展开下一阶段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