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5708|回复: 4

[新闻快讯] 南通地名掌故——白蒲镇、石庄镇和摩诃山、林梓镇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6-14 20: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白蒲镇

白蒲镇是一个已有1600年历史的古镇,它旧名蒲涛,又名蒲塘。清代姚鹏春《白蒲镇志》说,“白蒲”是因为“古时溪泽多生白色蒲草,因此得名”。

至于“蒲涛”之名见于史料记载,则始于东晋,据《晋书》载,东晋义熙七年(411)安帝分广陵郡(扬州)的建陵(泰州)、临江(石庄)、如皋、宁海(海安)、蒲涛(白蒲)五县,置安阳郡,隶属于南兖州。

蒲涛自东晋立县后,历经宋、齐、梁、陈四朝,一直称县,到北周宣政元年(578)时,蒲涛县废。此后《隋书·地理志》中也没有蒲涛县的记载。姚鹏春认为,“其为废于此时可知。”查隋文帝杨坚开国为公元581年,姚的这一论断,与实际情况仅相差3年,应该说是比较准确的。据此,蒲涛县在历史上存在了近170年。而随后的开皇九年(589),如皋县也并入了海宁县。

蒲涛废县后,城池湮没。镇志说:“海运东荡,江齧西隅,巨浪激冲,几成泽国。” 意思说,东边有海水逼近,西边有江水侵岸,昔日的蒲涛几乎要沦为水泽之地。

在唐五代时,白蒲仍不断受到洪水和海涛的侵扰,而因为东去的长江水至此受到江中胡逗洲的阻挡,江岸线略向北弯曲,所以白蒲镇西部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史学家说,在唐宋时代白蒲所建的古庙,都是面向西方,目的就是为了镇住西边的江涛。这一做法虽是唯心之举,但也反映了人们与自然斗争,追求安定生活的理想。

明朝时,白蒲常常受到倭寇的侵袭,市井寂寥,民生凋蔽。到了清代,因为江海离镇已远,人口逐渐增多,文风鼎盛,康乾时代,百姓安居乐业,白蒲又渐渐恢复了名镇的地位。

白蒲被称为蒲塘起于何时?因为方志中未载,所以成了一个难解之谜。近年来,有人根据家谱中明成化年间有文人吴鸢,号蒲塘,断定蒲塘之名源于其人之号。但不少人认为,这一说法颠倒了因果关系,应该说是在吴鸢起号之前,白蒲就有了蒲塘之称,吴不过是借用地名为号罢了。历史上以郡望或住地为号的事屡见不鲜,如韩愈称韩昌黎、王安石称王临川都是大家熟知的事例。而以人的名号为地名,则是近现代后起的事,连司马迁、李白、杜甫、苏东坡都没有享受过如此的荣耀!

白蒲虽然是小城镇,但正如曾任都察院左都御史的沈岐所说:“吾蒲虽弹丸邑,而名流接踵,流风余韵,自宋迄今未绝。”白蒲有著作等身的文化名人姜任修(自芸)和“蒲塘十子”,有曾任直隶按察使、纂写过《大清会典》的姜颖新,有官至左都御史、曾为嘉庆之师的沈岐,有以一人之力纂成《白蒲镇志》的方志学家姚鹏春……宋代的文天祥、岳飞,清代的郑板桥、袁枚、胡长龄和此后的张謇、沙元炳等都曾来过白蒲,并与蒲塘人士结下很深的友谊。

如今,白蒲全镇总面积为85.3平方公里,镇区1.78平方公里,人口8.1619万人。白蒲镇先后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江苏省百家名镇”、“民间艺术之乡”和“群众文化先进单位”。



石庄镇和摩诃山

石庄因石氏聚居得名,原为古临江县地。据《晋书》记载,东晋义熙七年(411),晋安帝分广陵郡(扬州)的五县置安阳郡,其中就有临江县(今石庄)。

《读史方舆纪要》说,临江废县在如皋县南。关于“临江”之名的由来,民国《如皋县志》考证说,《南史·刘之亨传》中有“封临江子”的记载,而《陈书·杜僧明传》中也有“梁元帝承制授临江县子,即其地摩诃山。”的说法。查《南史》,之亨为刘虬子,刘之遴弟。武帝到荆州时,见到刘虬的这两个儿子,说:“之遴将来必以文章显,之亨将来必以功名著。”之亨后来果然为朝廷立下了战功,但因被人攻讦,没有受到封赏。武帝读史书时,读到《陈汤传》,叹惜陈汤有功而无赏。这时,太监张某乘机说:“外面也有议论,说刘之亨就像陈汤一样。”武帝感悟了,加封刘之亨为临江子。据此可知临江在南北朝时代应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县城。

临江县废除后,何时称为石庄,已无从查考了,不过,至迟在北宋时代已有了石庄之称。宋代如皋诗人王观曾作《九日石庄阻雨》诗:“佳节不易至,故园胡未归?对雨坐长叹,中心如有违。登高望川陆,重荫蔽云霏。晚禾易生耳,豆落将为萁……”

提起临江县和石庄,不可不了解摩诃山。摩诃山一名段山,俗名虾蟆山。《太平寰宇记》说它“在县南百二十里,半在江中。”而据《一统志》云:“(山)初连北岸,距石庄二十里。自明永乐以来,田没入江,民输坍租甚苦。嘉靖间,知县黎尧勋奏准均派。今江又加漱啮去岸六十里,山下沙洲为江阴、靖江二县百姓占垦,山已连苏州之常熟,反与如皋隔绝。” 

按此记载,摩诃山在如皋城南120里,在石庄镇南20里,今石庄镇距如皋60里,说明古石庄亦已坍入江中,现在的石庄是北移40里重建的。而摩诃山也已移至江南,据江南人说, 1958年大跃进期间,大规模开山取石,山早已夷为平地了。

石庄为如皋之南的滨江重镇,摩诃山曾是一道天然的军事屏障。明嘉靖《如皋县志》写道:“(如皋)以丁堰为喉舌,摩诃为屏障,黄桥其出入之冲,海安其控扼之所。”明朝时,倭寇侵扰,有位姓贲的官员上疏奏请在此山设立营寨,以备倭寇,但是由于掌权的宦官阻塞言路,索求贿赂,立寨之事遂化为泡影。贲氏后人贲琮一直收藏着当年先祖上疏的底稿,他无限感慨地写诗道“若能归奏建元戎,东南保障胜天雄。”

史载:清顺治十六年(1659)农历五月,明将郑成功率水师攻京口,于十八日由崇明入长江口,曾在如皋境内登南沙,占石庄。辛亥革命时期,孙中山曾设想在修浦启铁路时,于石庄建兵站部。

新中国成立后,新石庄被列为县属镇。1958年石庄镇与石南乡合并建立旭日人民公社。1959年分开建立石庄、石南公社(后改为张黄港人民公社)。1963年3月,石庄镇恢复县属镇建制。1995年3月,张黄港乡并入。2000年4月,石北乡并入。现石庄全镇总面积56.98平方公里,镇区面积5.5平方公里,总人口6.52万人。



林梓镇

林梓位于如城东南22公里处,通扬运河纵贯镇区,通榆公路从镇区西穿过。在秦汉时期,这里原是一个狭长的大草荡,名叫高阳荡,东南、西北走向,东边与扶海洲隔海相望。至迟在三国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村庄,史书记载,东吴大司马吕岱是如皋人,他去世后归葬故土,墓园就在高阳荡。

史载,东汉末年,曹操强令滨江郡县徙民,海陵县遂为隙地。东吴赤乌四年(241)吕岱奏请招抚乡民回归,重建海陵县。重建家园、“泽被桑梓”的英雄长眠于此,成为林梓人无上的光荣。

据传,明洪武三年(1371),江南首富沈万三捐出巨资,帮助朱元璋筑了南京城的一半城墙,为朱元璋所忌。朱元璋借口沈万三捐资筑苏州城时运用了贡石,下旨将他满门抄斩,后改为充军。沈氏弟兄避祸北渡,其兄沈万一、沈万二逃至如皋吴窑、磨头一带落户,其弟沈万四逃至如皋高阳荡,发现这里有大片草荡,不仅可以开垦养殖,还可以避开官府的搜捕,遂择居于此。后来他又招募游民数百人来此开垦,人口渐多。沈万四初来时,见高阳荡西侧有小梓树一片,虽高不盈尺,但葱绿喜人,遂取名叫“梓村”,后来梓树成林,沈氏后裔不忘其祖开辟之功,遂将该地定名为林梓。

嘉靖年间,林梓是南北交通的要道。《嘉靖如皋县志》中记为“林梓铺”,这里的“铺”是驿站的意思,说明当时这里曾设有驿站,以便往来的官员及传递公文的驿卒休息换马。

清代嘉庆年间,沈氏后人沈凤佐筑培园,“引流垒石,奇峰幽壑,宛似天成。”

昔日的林梓镇,街道沿通扬运河东岸南北走向,长约300米,与街道垂直向东有3条深巷,屋舍俨然。街巷地面铺以乱石,不畏雨雪。明末清初,林梓商业日渐繁荣。清代中叶,行业齐全,至民国初达鼎盛时期,当时经营的商户共有240余户,此时林梓已成为通扬河沿线重要的码头和商埠。

民国十八年(1929),设有林梓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分设林东乡、林西乡。1957年建立林梓乡。1958年为火箭人民公社林梓工区,1959年1月改为林梓人民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仍为林梓乡。1986年5月撤乡建镇。2000年4月,奚斜乡并入,林梓镇又有了新的发展。

来源:史志通

南通0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6-15 06:43 来自手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无锡市
好掌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9-4-15 07:45
  • 签到天数: 950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6-15 08: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多宣传宣传本地文化历史典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6-15 0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
    南通这些地方应该多宣传,许多掌故本地人都不知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11-26 13:49
  • 签到天数: 1013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发表于 2023-6-15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这类地方名人古地的介绍文章在濠滨应该会收到读友厚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7 11:53 , Processed in 0.250045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