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0多年前的南通是什么样子的?一部刊刻于明万历六年(1578年)的《万历通州志》,全面系统地记录了当时南通区域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状况,堪称十六世纪的南通百科全书。《万历通州志》共8卷,完整的明刻本藏于宁波天一阁,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处藏有残本。 原版的古籍,普通读者接触不到,也难以读懂,利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启动了南通旧志点校整理工程,《万历通州志》点校本成为该工程的开篇之作。据悉,南通大学专业团队目前已完成了该书的点校注释工作,《万历通州志》点校本即将由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昔日被藏之高阁的古旧方志,将走进寻常百姓,让更多读者能够无障碍阅读。 名家编纂,文坛盟主王世贞点赞 明代的南通,官方曾七修州志,目前五佚二存。存世的两部,除了《万历通州志》外,还有一部为嘉靖九年(1530年)修纂的《嘉靖通州志》,但该志颇多漫漶,残缺不全。 南通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万历通州志》点校项目组负责人张学城告诉记者,《万历通州志》刻板清晰、内容完整,是明代南通官修志书中最为精审者,堪称清以前研究南通史最为重要的一部志书。因此,南通地方旧志的整理工作,首选便是这部内容完整且兼具学术和史料价值的《万历通州志》。 《万历通州志》的原创团队阵容强大,主修者是时任通州知州、福建泉州人林云程。林云程当时已主政南通三年,政通人和,遂有修志之举。林本人也是个诗人,这部《通州志》里留下了他的多首诗歌作品。林云程选定的主编纂,是鄞县(今浙江宁波)人沈明臣。请非南通籍的人士来领衔编纂,用意是方志所涉之人有可能是其时南通人的邦君或先故,不得不有所避讳。同时,林知州又请当时正在家乡的两位南通籍现职官员陈大科和顾养谦参与进来,担任同修。
主纂这部志书的沈明臣,字嘉则,曾与徐渭同为胡宗宪幕僚。沈明臣是万历年间三大“布衣诗人”之一,平生作诗七千余首。 参与编纂的两位南通人也是“大咖”级人物。陈大科,字思进,明代文学家、刻书家,他是名臣陈尧之子,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任右都御史、两广总督等职,卒赠兵部尚书。顾养谦,字益卿,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兵部侍郎、辽东巡抚、蓟辽总督等职,去世后也被追封兵部尚书。顾养谦戍守辽东时,是第一个发现努尔哈赤对明朝有重大威胁的官员。 《万历通州志》是1577年初开始编纂的,诸公考古图籍及嘉靖志书而修新志,“仅及岁而志成”, 并刻印成册。 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累官至刑部尚书的王世贞为这部《通州志》作序。作为文坛盟主的王世贞,对这部《通州志》评价极高,特别为全书“不虚美,不隐恶”的“史之大纲”点赞。 亮点频出,这部志书有史记风骨 对于这部《万历通州志》点校本,记者先睹为快,展卷翻看,首先看到的是卷一的地图和表格。 “在编纂方式上巧用图表,是《万历通州志》的一大创举。”张学城介绍,该志卷一收录了11幅舆地图,接下来是沿革表、秩官表、选举表等一系列图表。这样的编排节省了诸多繁文,最为有效。清代的《四库全书》馆臣也称赞这部《通州志》利用图表的特色,“其秩官、科第诸门,皆括之以表,于例颇善。” 弘扬“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精神,是这部志书所呈现出的又一个亮点。正如王世贞在序中所指出的,“古史之得在直,而今志之失在谀”,当时志书的弊病就在于一味地夸饰美赞,为家乡大唱颂歌。《万历通州志》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在正面宣传的主基调下,对本地的“官邪风慝”进行了直接的披露。在卷六的“外传”中,专门列出了一批当代的坏官、酷吏。指出“百姓苦吏急”,将这些反面人物曝光是为了“前车既覆,后车当鉴”。王世贞认为这种秉笔直书的写法,不在司马迁《酷吏列传》《佞幸列传》之下。对于当时不良的社会风气,该志在卷二的“风俗”中,收录了南通籍名臣陈尧的《八书》,指出了当时南通人在服饰、宴饮、称谓、名号、农事、兵役、诉讼各个领域存在的弊病。编纂者认为陈老先生的批评“真如药石,针砭中病”,期盼政府能以政策来“濯新移易”。 从《万历通州志》中,可以看到彼时的民生多艰和正直官员的为民请命。“从书中展现的内容看,明代的南通并不是一派祥和的‘崇川福地’,海堤溃坝、土地塌陷、风雨异常、倭寇来袭,编纂者认为南通的灾害,虽是天灾,也有人祸。”南通大学文学院院长助理、《万历通州志》点校项目组成员施贤明与记者谈到他感受至深之处。从卷四的“贡赋”中,可以看到当时百姓承受苛捐杂税之重。其中有个荒唐的个案——通州百姓所受的养马之害。永乐年间,由于同属南直隶的安徽六安受灾,当地养马850匹的任务被转移到了通州、海门。南通的自然环境根本不适合牧马,所养的马匹往往瘦死,百姓要倾家卖子到别的地方购买赔付。看到南通百姓深受养马之苦,身为浙江道监察御史的南通人钱嶫,呈上奏疏《奏免种马疏》以解民困。朝廷研究后采纳了他的意见,“通州种马遂罢”。南通的官民为了感恩钱嶫,嘉靖年间在城隍庙左建了钱公祠来纪念他。 精心点校,让读者可以悦读方志 正史、方志、家谱,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三大支柱。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万历通州志》点校本执行主编陈红介绍,南通地方志的编修始于宋代,历代修志59部,现存44部。对于这些宝贵的志书,我市地方志工作部门做到挖掘与保护、开发与利用双结合,在全市范围内按计划、成系统推进南通旧志点校整理工程。 作为这项工程首部作品的《万历通州志》,由南通大学文学院组成专门团队负责实施。张学城介绍,他和封树芬、施贤明、张佳承担点校工作,四人都是古汉语、古文献等专业的博士。前期参与工作的三名成员,也都是博士。 “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张学城用一句经典的话来形容这一过程,“历时将近一年,前后推出四稿。我们宁愿慢一些,为的是做得好一些。”有时为了推敲一个字典所未见的古字,为力求精准,团队成员要研究好几天。 《万历通州志》的整理工作,具体包括标点、校勘和注释。团队成员以南通州志、县志作为主要参校本,还包括著录艺文诸人的文集和有明确史源的典籍。在校勘中发现的讹、脱、衍、倒等错误,整理者予以订正并附于各卷的卷末供读者参考。 点校过程中,团队成员还发现了一种特殊的错误。由于古代文献中通州、静海军、海门这几个地名存在名同实异的现象,《万历通州志》常因误解而张冠李戴,将不属于南通的史料羼入州志中,点校本逐个予以说明。就“通州”来说,王世贞在序中讲到了三个“通州”,除了大家熟悉的南通州、北通州外,还有四川达州在宋代之前也名为通州。书中的误窜,比如卷八“遗事”所收之“贾少冲”,虽为通州人,在《金史》中有传,明显是北通州人士,点校本在注释中写明“此条史料不当入本志”。 经过点校整理后的《万历通州志》,可以让读者轻松读懂那个年代的南通故事。一册在手,你可以纵览狼五山等山川景色及历代诗文、探寻黄泥口发现骆宾王墓的不朽传奇、追忆曹鼎(今作曹顶)等军民抗倭的壮丽场景。展卷品读,一幅大明版的江海风情长卷仿佛出现在眼前。
南通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姜荣芳告诉记者,通过《万历通州志》点校本的探索,我们将进一步深入挖掘旧志文献的时代价值,彰显南通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构建全社会读志、用志的良好氛围添砖助力。
来源:南通发布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