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43309|回复: 0

创新课程涵育素养 特色发展提升品质 ——南通大学附属中学课程建设十年回眸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3-4-18 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也是一所学校的立校之本。

建校十年来,南通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促进科技、人文与艺术三位一体”的博雅教育理念,通过探索课改与课程的结合点,学生知识与素养的增长点,学校内涵与特色的创生点,逐渐创响了课程涵育的特色品牌,极大地提升了辐射影响力。


始于理念,育人为本
本世纪初,新课程改革浪潮袭来,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从学生发展出发,回归“生活世界”,构建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动态交互的课程系统成了新课改的当务之急。

建校伊始,学校领导班子基于对新课改的深刻理解,充分意识到课程载道、课程育人的重要意义,且必须摒弃“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活动”的拼盘式课程。
为实现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育人目标,学校充分利用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与高校、教科研部门深度合作,借鉴大学“学院制”的学术治学理念,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和“专家”建构知识的思维方式的形成。
学校结合培养“科学、人文、艺术全面发展人才”的前瞻定位,依托理科实验楼、技术实验楼、图书馆、体育馆、艺术楼创设了五大学院,即人文与社会学院(涵盖语文、外语、政治、历史学科)、数学与科学学院(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学科)、工程与技术学院(涵盖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艺术与传媒学院(涵盖美术、音乐学科)、体育与健康学院(涵盖体育、心理健康学科)。各学院独立设置学院中心,既成为了学科课程教学中心、选修课程研发中心和实验装备管理中心,更成为了学生创新实践中心。

学院式管理机制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学科教学资源,融合五育目标,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引领学生探究世界、认识自我,实现学术素养和生命素养同步提升,为学生未来发展赋能。


基于学院,融合为要
早在2011年,江苏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并重点明确了课程基地的建设内容。课程基地作为以提高核心素养为目标的综合性教学平台和实践场所,强调以增强实践认知和学习能力为主线创设新型学习环境改进课程内容实施方式。

学校抓住江苏省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建设的契机以课程基地推进特色高中建设,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2014年以数学与科学学院为突破口,申报第一个省级课程基地——数学与科学课程基地。201512月该基地接受省教育厅课程基地评估组专家现场视导调研,得到专家们的高度肯定。
同年,学校依托工程与技术学院新建星火创客空间课程基地,系统整合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和工程技术的各种资源,配备了创客专用实践室、金工木工电子技术实践室、物联网实践室、机器人实践室等专用教室共14间。星火创客空间课程基地成为学校第二个省课程基地、江苏省内第一所高中创新工场。

20163月,成功举办南通市初、高中信息技术创客与教学专题研讨培训活动暨星火创客空间成果展示活动5月,承办江苏省高中课程基地项目培训班学校基地建设经验在会上交流,得到高度评价。
随后,于2017依托艺术与传媒学院建成了江海文化美育课程基地,开发实施富有江海地方文化艺术特色的课程群,包含沈绣馆、梅庵古琴社、蓝印花布实践基地在内的12个多功能馆室。
2022年,依托体育与健康学院成功申报了“涵育‘智仁勇精神的篮球文化课程基地”,规划新篮球精神陈列馆”,增设篮球精神讲堂”,编订《仁者仁心》《勇者不惧》等校本课程。目前,学校为南通市唯一一所拥有四个省级课程基地的高中。

课程基地作为呈现学科文化、学科内容的专业化学习场域,为培育核心素养提供了物化载体,在学院的统摄下更是较好地解决了原有课程对学生问题意识、研究能力、自身思维品质培养不足,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优质课程资源稀缺,学生生涯规划缺乏引领等问题,以综合性内容和方式促进学生跨科学习,深度学习,真正实现了在学院协同创新中五育并举。


成于课程,涵育为径

在教育学领域中,教育须经过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把所学的知识体系纳入意识之中,形成自己的观念,成为内在素养内涵。学校以课程为载体,以涵育为途径,融合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以显性和隐性两种形态,将知识与技能呈现于学生“生活世界”中,藉此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因此,学校在课程设计时更多关注四个方面:一是“智慧和生命”,即提升人的智慧价值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点;二是“学科与课程”,即挖掘学科课程中最有价值的资源与学校课程相融合;三是“知识和能力”,即课程需关注知识中的能力与能力中的知识;四是“学习与发展”,即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和个性化发展是学校课程建设的基本落脚点。


为保证学院课程持续有效推进,学校制定了《校本课程实施方案》《校本课程开发和更新方案》。依据方案规定的程序进行学院课程开设,所开设的校本课程主要有价值类课程、学术类课程、技能类课程、拓展类课程、双高课程等。目前4个省级课程基地有115门校本选修课程。
——价值类课程。人文与社会学院的《大国崛起大路》《国际关系与中国外交》;体育与健康学院的《青春期生命健康教育》《幸福的七种颜色》等课程将课程目标指向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雅正为目标,引导树立学生行雅品正的人生志趣。
——学术类课程。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看电影,学地理》《中国茶道与茶艺》《英美文学欣赏》《合唱艺术的鉴赏》;数学与科学学院的《纳米物理》《生物与生活》等课程与国家课程接轨,是对国家课程的有力补充,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得审美情趣。

——技能类课程。工程与技术学院的《Arduino创意机器人》《创客三模制作》《创客木艺师》《创客飞行师》《RoboRave实训挑战》与数学与科学学院的《生活中的趣味物理》《指尖上的NAS》《数字化物理实验》《生活中的纳米材料》等多门课程,将知识与能力融为一体,实现二者同步生成。
——拓展类课程。充分利用附中劳动种植园,通过向日葵种植,枇杷、石榴、柿子采摘,河道捕鱼,蓼蓝收割等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情怀;以中华慈善博物馆、南通环保教育馆、啬园等校外基地为阵地,通过劳动实践、社会考察、志愿服务等活动,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
——双高课程。学校加与南京大学、南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博雅论坛,针对高中学生成长需求,邀请华裔神探李昌钰、全国道德模范曲建武、人类学家周国兴等专家到校举办学生博雅讲坛75期,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不同兴趣特长,引领学生理性选择课程。

基于大数据蓬勃发展的背景,学校着力探索采用大数据跟踪评价,解决课程育人效果无法以传统评价体系量化呈现的问题,用多元的评价体系描写鲜活、生动的学生个体,让课程育人的效用得以直观地反映。


归于素养,创生为核
近年来,通大附中深耕“立学课堂”教改理念,探索以“智慧·高效·学本”为内核的“慧学”课堂。知识与素养相融相生的慧学思想,课程与育人相辅相成的慧学理念,数据与交互相映相辉的慧学生态成为通大附中课堂的灼灼亮色。学校正努力探索课程基地与慧学课堂融合应用的范式。

课程基地的持续推进,多元课程的整体实施,慧学课堂的深入融入,极大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和学生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十年来,16人被新评为市直“教坛新秀”以上学术称号,10多名年轻教师在省市级比赛中斩获一二等奖,共有近200篇论文公开发表,计有37项省市级课题结题。
在全国五大奥赛中,每年有20多人获省级奖;在2021世界机器人锦标赛中,陈海宁同学勇夺亚军;江苏省首届中小学生“国学达人”挑战赛,张元元同学获高中组一等奖;首届CM3国际青少年创客挑战赛上,学校代表队斩获团队一等奖及工业设计奖。
学校被确定为“中国STEM教育2029行动计划”首批领航学校,被评为“江苏省智慧校园示范校”“江苏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中华文化传承学校”,《江苏教育》专栏推介了学校推进课程建设、培养特色人才的实践探索经验,《中国教育报》《新华日报》等媒体作专题推介。

十载涵育,始成新景。通大附中在办学治校中不忘育人初心,在探索前行中守正创新,将聚焦“强质量、创特色、塑品牌、争一流”的目标,奋力开启高品质特色高中建设新征程。


来源:南通日报


南通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2-27 02:24 , Processed in 0.213887 second(s), 11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