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滨论坛

点击扫描二维码

查看: 23009|回复: 1

[育儿心经] 在外被欺负,却不敢告诉父母:无法求助父母的孩子,有多绝望?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4-6-7 16:31
  • 签到天数: 22 天

    [LV.4]偶尔看看III

    发表于 2022-7-14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前两天,有个妈妈找我咨询:一年级的女儿被同学欺负了,回家后却从没提起过,她还是过了好久后听孩子同学说才得知。
    “这孩子什么都好,就是有什么事都闷在心里,不告诉我和她爸,这被人欺负了怎么都不敢说?”
    其实这类情况很常见,很多孩子在外受了委屈,遇到解决不了的困难,有什么心事,都不会找父母求助或倾诉,要么选择自己默默承受,要么最多告诉朋友。
    很多让人痛心的新闻,也反映出这个问题:
    河南新乡一9岁男孩,在玩耍时不慎被小狗抓伤,因怕被责骂而不敢告诉父母,错过了接种疫苗时间,几个月后不幸患上狂犬病身亡;
    江苏南京一个九岁男孩因为打坏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奶奶惩罚他,留下写着拼音的遗书就跳楼自杀了······
    父母本是孩子最亲密、信任的人,孩子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可求助对象,毋庸置疑是父母。
    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即便受到伤害也不敢求助父母,不愿意对父母敞开心扉?
    一、亲子之间信任的缺失
    在不懂事的年龄,小孩子受到一丁点委屈都会跑到爸爸妈妈怀里撒娇求安慰,手破了一点皮也要赶紧告诉爸爸妈妈,要他们吹吹才安心。
    在那个年纪,爸爸妈妈对孩子来说是最安全、信任的避风港,可以得到无条件的接纳、理解和支持,所以他的心是完全朝父母敞开的。
    然而随着成长,每当对父母求助或倾诉时,父母的反应让他无法感受到安全、接纳、理解和支持,甚至只有伤害,孩子便不再信任父母,在心里关上了与父母交流的通道。
    小时候被欺负,告诉父母后,有多少人收到过这样的回复?
    “肯定是你先招惹人家!活该!”
    “怎么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
    “还有脸回来说,你不知道打回去啊?没用!”
    在电视剧《82年生的金智英》中,女主角被男同学尾随,父亲对她说的话却是:
    “你干嘛去那么远的补习班,穿衣服要穿得得体一些,还有不能逢人就笑,那就是问题所在,为什么记不住?”
    当孩子求助于父母,得到的不是安慰、不是父母替自己撑腰,反而是数落、质问、责怪孩子,孩子怎能不受伤,不绝望。
    心理学博士托马斯·戈登认为:不接纳的语言将孩子从我们身边推开,让孩子不再和父母交流。
    要想赢得孩子的信任,父母平时和孩子沟通上要注意方式方法,少一些评判、指责、反问,多用接纳性的语言,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待问题,去倾听和理解。
    孩子犯错、失误,也不要反应过激,轻易责怪孩子,首先考虑到孩子心理需要,是否感到恐惧、害怕,表达对他的支持:“即便犯错了,爸爸妈妈依然爱你”、“不管发生什么事,爸爸妈妈都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在这个基础上,教给孩子原则和规矩,明辨是非,才不会破坏孩子的安全感,以及对父母的信任。
    否则,孩子很容易因为害怕被父母责怪、抛弃,而不敢求助父母,选择隐瞒。
    做孩子可求助的父母,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懂自己、理解自己、在任何时候都会帮自己。
    二、孩子被教育得过于乖巧听话
    演员马伊琍在一次谈到对女儿的教育时,就曾坦言:非常后悔平时教育女儿爱马过分懂事、过分听话。
    她说,爱马出生后,自己最初的教育方式是非常严格而专制的,就连今天穿什么衣服这种小事,也是“你必须听我的。”
    这种教育方式,成功地把爱马教育成了一个听话懂事的“乖孩子”。
    直到有一天,爱马回家说起她在幼儿园和小朋友玩过家家,有个小朋友总要当妈妈,而让爱马当宝宝。这让爱马感到很委屈,因为她也想当妈妈。
    马伊琍说:“那你可以拒绝啊”,爱马却弱弱地说:“我不敢。”
    马伊琍才意识到,这个“乖孩子”已经习惯了屈服,习惯了压抑自己的感受,“懂事”到连“不”都不敢说了。
    当父母平时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厉、要求严格,喜欢孩子听话,不给自己惹麻烦,孩子就会为了保持这一份乖巧、懂事而压抑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以换取父母的爱。
    这样的孩子,也很容易失去自己的个性和主见,缺乏自信,即便被欺负了,都会觉得是自己的问题,不敢反抗。
    一旦做错了什么事,或者给父母惹了什么麻烦,很容易被内心的愧疚与恐惧压垮,不到万不得已不敢让父母知道。
    这告诫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把握好分寸感,不要过分要求孩子乖巧懂事而失去自我保护的勇气。
    注意保护孩子的自尊、自信,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需求和想法;不要控制太多,给孩子自己做选择、做决定的权利。
    三、父母自身能量低,不能给予孩子帮助和支持
    加拿大约克大学的研究人员,曾经跟踪观察了130名加拿大幼儿在5岁之前的疫苗注射情况。
    通过研究发现,儿童害怕打针的恐惧心理与其父母的行为密切相关,如果父母流露出恐惧或紧张的情绪,孩子往往也会变得更焦虑,更害怕。
    孩子对于父母的情绪和状态,其实很敏感,他能感受到父母身上的能量,并做出相应的反应。
    有些父母,自身的能量很低,一点事情可能就会引起他们情绪和状态的波动,比如总是唉声叹气、苦着脸,孩子求助的时候,表现得比孩子还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
    甚至在一些事情上,还反过来需要孩子照顾自己的情绪,给自己支持和安慰才能调整好心态。
    这种消极的情绪和状态,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心理压力,也让孩子感觉到父母的弱小和无力。
    不能给予自己能量和帮助的父母,孩子自然会觉得无法向他们求助。
    因此,我们常说“教育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成长”,一点也没错。
    从这个角度来看,有了孩子,父母希望自己能够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孩子提供支持和帮助,所以自发地就想要不断提升自己,变得更加强大,获得再一次的成长和进步。
    成为孩子可求助的父母,就需要提高自己的能量,包括情绪稳定、心理承受能力强,懂得学习和思考,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给予孩子实质性的帮助。
    平时更多地表现出乐观、轻松、积极的状态,更能带给孩子力量。

    ; `& R- ~& r* N3 ~0 A% S1 j
    8 |+ O8 n: s& L, `6 P: I0 d) o* `
      ~$ W' g" H# F1 t8 J
    论坛GIF-动图大.gif

    $ y1 @  @; n: H南通0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

    发表于 2022-7-15 09:05 | 显示全部楼层 来自:江苏省南通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无图版|站务联系 | 商务合作

    信息产业部备案:苏ICP备05014191号-1 经营性ICP许可证:苏B2-20110445 苏公网安备 32060202000307号 © 2001-2019 0513.org All Right Reserved.

    投诉争议 技术支持:第一互联 GMT+8, 2024-11-21 17:00 , Processed in 0.221247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站点统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