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代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或者说是天花板。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中学语文课本,将《红楼梦》纳入“整本书阅读”,也就是说,《红楼梦》被正式纳入到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 此举,实际上意味着是对《红楼梦》的一次普及。 我们注意到,在讲授《红楼梦》的辅导教材中,对《红楼梦》的一些基本知识与要点的介绍,甚至超过了我们通常情况下,正常阅读《红楼梦》的读者所能掌握的基本知识的极限。 我想,这种对《红楼梦》的普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到: 一是对《红楼梦》的基本知识的普及。一般读者,在阅读《红楼梦》的过程中,很少会留意小说里提到的一些人物关系的网状图谱,对小说里涉及到的一些故事发生地点如大观园的具体形貌,也无从知悉其详。 因为小说毕竟是刻画人物的,小说里涉及到的一些人物关系,有的人物只是网状图谱中的一个尾部成员,知不知道他是谁都没有关系。 但是作为研究或者说是作为课本的时候,这些每一个出现在小说里的人物,都具有了考究与讨论的意义。 在众多的《红楼梦》辅导教科书中,对这些《红楼梦》的基本知识要点,都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可以说给小说阅读提供了一个指南针。 我们在《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指导的书籍中,可以了解小说里的主要人物及人物关系。 下面摘录一段,可以看到这样的面向中学生的人物介绍,言简意赅,点到为止,一目了然,非常容易接受。 贾宝玉——荣国府衔玉而诞的公子,贾政与王夫人之次子,阖府捧其为掌上明珠,对他寄予厚望。他却走上了叛逆之路,痛恨八股文,批判程朱理学,给那些读书做官的人起名“国贼禄蠹”。他不喜欢“正经书”,却偏爱《牡丹亭》《西厢记》之类的“杂书”。他终日与家里的女孩们厮混,爱她们的美丽纯洁,伤悼她们的红颜薄命。 林黛玉——金陵十二钗之冠(与宝钗并列),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寄居荣国府。她生性孤傲,多愁善感,才思敏捷。她与宝玉真心相爱,是宝玉反抗封建礼教的同盟,是自由恋爱的坚定追求者。 薛宝钗——金陵十二钗之冠(与黛玉并列),来自四大家族之薛家,薛姨妈之女。她大方典雅,举止雍容。她对官场黑暗深恶痛绝,但仍规劝宝玉读书做官。因她有一把金锁,所以外人把她与贾宝玉的姻缘称为金玉良缘。(下略)。 而包罗万象的“人物关系图”,更是将勾搭连环的小说人物关系逐一罗列,人无巨细,皆可一一查对。 至于小说里出现的主要故事发生点——大观园,专家学者也绘制好了地形图,供阅读者参照比对。 因此,《红楼梦》课程辅导书下了相当大的功夫,梳理了小说里涉及到的重要知识,为解读与感悟《红楼梦》奠定了基础。 二是《红楼梦》试题化,促进了《红楼梦》的研读深入。在《红楼梦》教辅书中,编排了大量的语文训练中的司空见惯的练习题,将小说文本转化为教辅模式,也是花费了相当大的脑筋。 我们随机地摘录一本教辅书中对小说第一回的作业题设计,可以看出,编写者吃透了原著精神,又转化为语文作业中通行的练习题范式: 1. 《红楼梦》第一回是开篇,先后分别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神话故事作楔子,为塑造贾宝玉的性格以及描写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故事做铺垫,为小说染上了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 2. 怎样理解《红楼梦》的别名《石头记》?此书还有哪几个别名? 3.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的命名,有怎样的妙处? 三是《红楼梦》进入高考试题,形成了《红楼梦》阅读的约束机制。《红楼梦》进入高考试卷,将会成为一种常态。 我们看一篇分析江苏省高考语文十多年考查《红楼梦》的解析文章,具体内容如下 : 2008 年至 2011 年,涉及的《红楼梦》考题考察的分别是对“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理解;概括“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的内容;对迎春判词的理解;对袭人判词的理解,考查的都是《红楼梦》中具有纲领性作用的前五回的内容。而之后的命题更多考查学生对《红 楼梦》典型细节的理解,比如 2013 年考查的是第七十四回抄检大观园的相关情节,题干中给出从司棋与入画的箱子中查抄的“赃物”,让学生回答二人的身份以及分析主人对她们的态度。这就是考查学生在典型的情节细节中分析人物的处事风格。 从试题考查能力层级来看,逐渐由识记向理解、分析与评价过渡,试题难度也逐渐变大。比如,2012 年,考查的是对“若问渠侬多少恨,数完庭榭堕飘花。一声你好香消散,别院笙箫月影斜。”的理解,即这首诗的末尾两句分别写了《红楼梦》中的哪两件事,前一件事发生在哪个地点?主要考查学生对情节的记忆。 到了 2016 年,考查的题目是对比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中宝玉在大观园题对时贾政称宝玉“无知的孽障”以及第三十三回中宝玉挨打时贾政称宝玉为“不肖的孽障”,这两次“孽障”的称呼分别表达了贾政对贾宝玉怎样的情感?此题将不同回目中的相似之处进行关联,又在相似中,要求学生辨别修饰语的细微差别,既考查了学生对情节的记忆,又考查了学生对小说人物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含义的理解,还引导了学生从多角度来理解贾政这一人物形象性格的复杂性。 虽然是一个地方性的高考试卷,但是反映出高考试题对《红楼梦》的重视性是可想而知的。 因此,《红楼梦》纳入中学教科书,成为必读部分,会对《红楼梦》这一古典名著的普及,带来不可忽视的重要推动作用。虽然不至于形成《红楼梦》热,但是至少这一课题改革,有助于《红楼梦》作为百科全书性质的中国古典小说内含的文化符码,能够更广泛地融入我们的当代生活。 + z* J# B# X1 ]
% }. e* {5 b; h. B) i6 M
" a3 J2 I! z+ V
0 j& ^$ f. w9 P. k$ \" H* I' y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