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个小男孩,今年年初刚来的时候是被妈妈哄来的。 用孩子妈妈的话说,就是“干啥都得哄着来。” “在你们托管班还好,最烦人的就是在家里。在他爸爸面前的时候,各种乖巧懂事听话,他爸一出差不在家,就跟一匹脱了缰的野马似的,说啥也不听,就害怕他爸!” “把这碗饭吃了,我答应你多看半小时电视。” “一个小时,不然我一口不吃。” “行行行,只要你吃完。” “每次我只能哄着他吃饭,哄着他上床睡觉,哄着他起床上学!” 试想,这样的孩子怎么会听这样妈妈的话呢? 一味地靠着和孩子谈条件让孩子来听你的话,孩子也会有样学样儿地和你谈条件。 问题不仅在孩子,更在大人。所以,从一开始,我们老师也跟家长在强调这个问题,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和自理自立能力。凡事要“有言在先”,尤其是家长和托管老师要统一战线,统一口径! 好在,在我们中托盟这里上了半个学期的托管班,这样的情况有所改观。 新闻上,不乏这样的报道。 拼尽全力考进211/985大学的天之骄子,在不负众望进入名牌大学后,却因为突然脱离父母的监督和鞭策,找不到人生目标,逐渐放纵自我,逃课、挂科,最后被学校退学。 真让人唏嘘不已。 清华大学 劝退处理了两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两位博士生; 华中科技大学 多名本科生学业表现太差,被降为专科生; 合肥工业大学 一次性清退了 46名硕士研究生; 河北体育学院 官网发布对 40 名学生作退学处理…… 回过头看这些被退学的学生,他们从小习惯了父母全方位的监督,依靠父母不断承诺的外在激励而投身学习。 其实,内心缺乏积极主动的学习兴趣,持之以恒的意志力,以及对自己人生负责的责任心。 当进入到一个宽松无约束的环境,难免便会失去对事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容易迷失自我,自我放纵。 所以,爱德华·德西根据“德西效应”的实验结果特别强调—— 如果想让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外部动机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一旦外界的推动力降低或者消失了,他们就会丧失前进的动力。 长期的物质奖励,杀死的不仅仅是孩子学习的动力,甚至会让孩子养成做什么事都讲条件的恶习,凡事斤斤计较,条件到位了才肯行动。 一旦奖励未能如愿,就消极怠工,以示抗议,甚至怨恨报复。
. i U' k |7 G( b( n5 a- M- X/ A: _6 h/ S7 B! W8 c [
5 o# D7 q, m0 c0 n- ^
& H+ x% g( [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