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有一个提问: 太过“懂事”是什么体验? 一位网友的回答得到了高点赞: 从小都很“懂事”, 当我长大后, 被不合理的事情激怒时, 却不懂得如何表达和反抗, 只能默默承受。 我们时常说, 宁愿宠出一个任性的孩子, 也千万不要逼出一个过于懂事的孩子。 因为,太懂事的孩子, 往往是,在外活成了一支军队, 而在内,成了一座孤岛,委屈了自己。 孩子的懂事里,藏着自己的委屈 曾就有朋友说过, 自己在小时候并没有多喜欢吃鸡蛋和虾, 可爸妈都觉得她喜欢。 她也就觉得自己喜欢了。 可在长大后的某一天, 自己才发现原来一直都在委屈自己的需要。 美国华盛顿大学研究所的一组实验, 阐述了“懂事”表面下的真相: 所谓“懂事”,不过是孩子恐惧情绪下的被迫选择。 在实验里,研究员先拿出一个盒子, 小男孩取出里面的玩具开始玩, 兴奋又开心。 此时的眼神,是好奇、放松又愉悦的。 接着,一位不太友善的女士也走了进来。 她冲着玩具发火,语言态度都不够友好。 男孩本可以自由玩耍, 可在这个发火的女士面前, 他却不敢行动,神情严肃。 左右打量,始终没有动作。 为了不给“旁人添麻烦,” 一个原本活泼的孩子, 陷入沉默,不再表达自己的需要。 毫无疑问, 孩子的懂事里, 必定藏着无数的心酸和委屈。 孩子一味的顺从, 也更容易换来别人的忽视。 就如《破产姐妹》中的MAX就曾经说过: 当所有的人都习惯了她的懂事, 有一天她稍微没那么懂事, 在别人眼里就是无理取闹。 所以教会孩子“拒绝”,非常重要。 女孩的懂事,来自于生理和文化 早就有心理学研究表明, 女孩大脑中与情绪密切相关的胼胝体比男孩大, 这导致情绪感受能力更强、更敏感。 而且女孩在青春期后, 开始分泌雌激素和催产素, 这种物质也会驱使女孩更擅长照顾他人。 女孩的懂事,还来自于生长环境。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 “别疯了!” “女孩儿不能那么野!” “看看你还有没有点儿女孩儿样!” 在我们的生长环境里, 很多父母都希望女儿乖巧、听话。 于是,大多数女孩都按照“女孩应该有的女孩样”来活着。 在电视剧《以家人之名》中, 齐明月是一个在老师和父母眼中成绩优异的乖乖女, 可她的性格却有些唯唯诺诺。 喜欢的东西不敢争取, 不喜欢的也不会拒绝, 活得憋屈而又拧巴。 而她的好朋友和她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李尖尖从小就是别人口中的“野丫头”。 母亲很早就去世了, 她被爸爸一个人拉扯长大, 可她却天生乐观,敢爱敢恨。 而这样的女孩, 收获了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最大的区别是, 李尖尖有一个允许他“任性撒野”的爸爸, 而齐明月却有一个时时刻刻要求她做乖女孩的妈妈。 男孩的懂事,往往是“父性力量”的缺失 马克吐温曾说过: 男孩在12岁左右的时候, 会找到一个男人, 去崇拜他、模仿他, 把他作为自己一生的榜样, 这个男人十有八九就是他的父亲。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研究员孙云晓曾和一个男孩一起做节目。 他发现,这个男生虽然身材高大, 但性格却比绵羊还弱。 总是一副畏畏缩缩的模样, 说话结巴,没有年轻男孩的活力。 仔细聊下去, 他发现这个男孩在上小学时, 就一直被欺负, 开始工作后, 不断失业, 直到二十七八岁,还没有固定工作。 而他这种胆小、懦弱、敏感的性格根源, 便正是家庭模式所导致的。 这个男孩有一个强势的母亲, 而他父亲的性格却十分软弱。 在大事小事面前,都毫无主见。 青春期正是男孩处于“半成熟”的阶段, 更需要外界强有力的引导。 父亲身上高大、果断的品质, 会让男孩学会“拒绝”和“建立界限”的力量。 男孩性格的软弱, 往往是因为来自于“父性力量”的缺失。 让孩子“成为自己”,这份成长指南请查收 在孩子长大后, 面对众多的选择, 更是需要珍视自己的需要, 能够对糟糕的、坏的事情说不。 从这个角度说, 父母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告诉孩子: 你不必退让,真的非常重要。 1、不要控制太多,孩子更能找到自我。 在有些家庭里, 父母时时刻刻都在关注孩子的成长, 孩子的任何事情都要介入。 因为很少体验自己做决定的机会, 长大后, 他更容易认为别人说什么, 做什么都是对的。 所以, 要鼓励孩子用语言说出自己的需要, 允许他理直气壮地说“不”。 2、父母情绪稳定,孩子才懂得取悦自己。 父母的脾气秉性里, 藏着孩子的性格。 爸爸若是幽默阳光, 孩子便能学会积极和宽容, 也懂得取悦自己。 妈妈若是温和坚定, 孩子便能懂得不卑不亢的力量, 懂得以柔克刚的处事方式。 一个幽默快乐的爸爸, 不仅是妈妈好心情的保证, 也是孩子心理品质的支持力量。 3、不强迫孩子分享自己不喜欢的东西。 父母懂得界限, 孩子才懂得保护自己, 也知道人际关系的分寸。 何为有界限的家庭? 它一般会有以下特征: 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 不强迫孩子分享, 不随意处置孩子的所有物, 关于孩子吃穿住行的决定, 要和孩子讨论。 孩子会在这个过程中, 感受到什么叫做规则, 懂得什么叫做“我的需要”。 4、 多给予孩子认同。 《心理营养》中讲到: “如果说在安全感的给予方面, 妈妈比爸爸重要。 在肯定和认同这方面,爸爸的作用则很大。” 男孩渴望父亲的认同, 尤其青春期的男孩, 他们自尊心增强, 来自父亲的鼓励和赞美, 是给与孩子信心的关键。 当孩子情绪失控、暴躁发怒时, 父母一定不要用“要懂事”来忽略孩子的情绪,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怀抱, 他会懂得:自己是被爱着的。 这样的心理基础, 也会让他在面对争执时,敢于表达自己。 把这篇文章分享给更多父母。 愿大家都能明白: 孩子的成长路上, 你是帮助他们成为自己的最好榜样。
+ K6 {& x _. j4 b4 X( K8 L. a
& D0 ]1 R" a& |2 T8 b
* j# @! D7 q, G
! a9 M4 z" P4 o8 b* o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