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版物,有一套赫赫有名的“新人文论”丛书,很多人一定有印象。许多当代重要的学者,像赵园、陈平原、黄子平、王富仁、许子东等,最初都是从这套书进入学术圈的。 这套书背后的编辑之一正是李庆西。作为资深的编辑前辈,李庆西参与和见证了当时很多重要书籍的出版,也参与了那个年代的很多学术讨论,同时,因缘际会,结识了很多的学者和作家。 李庆西的身份不断在学者和出版人之间摇摆。他丰富的个人经历,最终积淀而成这本新书《存在感》。 1.这是一本阅读碎片化时代“刷存在感”的书 用李庆西的话说: “书名取作“存在感”,并非哲学意义上的存在,略似网络微信所谓刷存在感。采用这个嘲谑性俗语,不是非要作为自我解嘲。在个体意识很容易被泯灭的时代,往往只能从阅读和日常生活中寻求某种寄托,作为性情、趣味或曰心灵之归宿。因之,记录这些往事与随想,我想藉此尽可能写出自己真切的感怀之言,尽量不作人云亦云的说辞。” 这是一本在这个阅读碎片时代“刷存在感”的书,李庆西也用了一种笔记体的形式来写作。这些片段式的文字看似轻松,寥寥几句点过,却在字里行间把他一生的很多沧桑经验叙说了出来。 2.用《存在感》抵抗大时代下的“迷失感” “存在感”实在只是一种自我消解。对于大时代来说,个人微不足道,何谈“存在”;对于个体而言,所谓“存在”,又从何说起,尤其是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应接不暇,人人都被淹没其中,无法呼吸。 正是在这种困境里,这本书用一种怀旧的、古朴的文笔,把作者曾经结识的好友、编过的好书、读过的作品一一记录了下来,以抵抗大时代下人无所适从的那种迷失感。 3.一手挡开世界的复杂,沉入书的世界 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亮评价这本书: 这几天看你的《存在感》,我拿去括号,进进出出。 熟人,声音,故事,客体,往事,同行,凝结,怀疑,问题,形象,幻影。 浮出最多的是书,黑暗中的书,光天化日之下的书,一直谈论的书,床头上的书,手边的书,正在读的书,写了一半的书,还有永远写不完的书。 这是一个编辑、一个学者,也是一个文人,更是一个读者,他一手挡开世界的复杂,躲入书房,沉入自我的天地,在书的世界里自我实现。 如果你对于现实世界也有这样的困惑,对于阅读也有自己的偏爱,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出版很是好奇,那欢迎你来参加这一次的新书活动。 2022年6月26日下午,大屋顶文化联合九久读书人,邀请李庆西和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许志强,做客良渚文化艺术中心,一起谈谈《存在感》。
/ E9 X1 c3 b. M2 o4 ]! {
) t0 @& A# T9 _
% I9 ?7 W) e1 ?. _/ D* ?, s
" E, _; K `% t, a# r4 m6 h/ c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