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南通亲子鉴定 于 2022-6-23 09:21 编辑
! Z0 u3 E: T7 `' Q2 ?
/ t5 N" W+ d7 P; M我是在一个午后与《金蔷薇》邂逅的,读本科时的一个下午,我在图书馆成排的书架前踱步,阳光透过窗户给向阳的书架铺了一层金光,馆内阳光错落,晦明有致,一本《金蔷薇》默默地躲在背光书架的一处角落。 好文字总是闪耀着神性之光,自带重量,泛着墨香的文字一下子击中我的心房。正如《金蔷薇》的开篇《珍贵的尘土》一文中,作者借老工匠之口说出的那句话:凡是生所没有给予的,死亡都会带来。 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一部创作随笔,但和我以往读到的创作谈截然不同,这本书没有空洞的理论和说教,更像是一部纯文学作品,细节描写随处可见。“我”去乡下祖父家度夏时遇到的干热风在他的笔下是这样呈现的,“旋风卷着漫天的沙土,呼呼地刮着,羽毛和刨花都扬到了半空中。顿时天昏地暗。太阳转眼之间变得毛烘烘的,成了个血红色的球,活像火星。背后扑来的热气烫人,就好像我衬衣的后背着了火似的。我嘴里满是沙土,一咬牙就发出喀嚓喀嚓的声音,眼睛也被沙土糊住了。”这些细节描写正是帕乌斯托夫斯基对自己创作理论的实践,他在书中曾说过,没有细节,作品就没有生命。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文中引用了渔夫刻在岩壁上的铭文:“悼念所有死于海上和将死于海上的人。”这是一行极有英雄气概的铭文,它说明人永远不会屈服的,不管风险多大,也要继续自己的事业。继而帕乌斯托夫斯基将铭文和作家的劳动联系在一起,认为作家一分钟也不应屈服于苦难,不应在障碍面前退却。一个作家写下去的理由,既来自时代的召唤也来自自己内心的召唤,使命感和内在的动力会激励一个作家不断地创造奇迹。 《金蔷薇》一书的布局独特,前半部分以慢笔调叙述,阐释了写作中的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小说的视角、人物的反叛性、创作的缘由和构思灵感等等,所有阐释都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情感与细节的鲜活呈现。《闪电》这一章说的是文章的构思与灵感的来源,“构思就如闪电,产生于人满含思想、感情和记忆印痕的意识之中。”灵感可能是一次偶然的相逢,可能是印在心里的一句话,可能是一场梦,可能是远方的呼声,也可能是水滴映射出来的阳光或者轮船的汽笛声。 《金蔷薇》中间的部分章节阐述一个作家如何才能写出好作品,作者用鲜活的语言给写作者列出了所需的诸多因素:联想的洪流、想象的翅膀、钻石般的语言、对生活细致入微的观察,另外要始终不渝地接触现实,还需要擦亮内心的灵性,就像狄德罗说的一样,能从平凡中发现不平凡,也能从不平凡中看到平凡。 看与看见是不同的两件事,只是很少的人才能把两者统一起来。《金蔷薇》告诉写散文的作者,应关注散文相邻的艺术领域,诗歌、绘画、建筑、雕塑和音乐,这些知识可以大大丰富作家的内心世界,使得他的散文充满绘画的光与色,诗歌语言的新鲜,建筑的和谐对称,雕塑线条的清晰分明,音乐的旋律和节奏,从而赋予他散文特殊的感染力。 《金蔷薇》一书的后半部分是对作家作品的评析。作者借对蒲宁、普里什文、格林、莫泊桑等名家作品的品评,从文学的构思、人物塑造、语言特点、文本结构、想象力等方面深入剖析了经典作品应具备的内核,整个陈述过程语言鲜活生动,就像是和一个老朋友聊天一样轻松。 记得卡尔维诺曾说过,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康·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 正是一本具有这种魅力并值得重读的经典。 & F# _- i# D) x3 Z7 i4 |
. p( @5 u0 D; q7 U1 {0 j% K3 c3 Q: j2 c( P% v
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