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 你或许还记得字缝中透出“吃人”二字,但你注意没,狂人最后也去“吃人”了?你或许还记得“茴”有四种写法,但你注意没,意象“掺酒”指向“薄凉”?你或许还记得精神胜利法,但阿Q最后死于隔膜,死于程序正义?你或许认为《一件小事》写的是一个简单的好人好事,但“碰瓷儿”背后复杂的到底是什么?你或许知道《风波》讲的是辫子和脑袋的事儿,但这里竟讲了 “书的恐怖”?…… 就算你看《呐喊》百遍,《人间呐喊》也能给你新的启发。 《人间呐喊》以孔庆东教授多年来讲授“鲁迅小说研究”的课堂记录为底本,将场场爆满的孔庆东北大课堂向大众敞开。 作者对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所有作品,或逐句分析,或就某一作品的某一问题(如意象等)进行深刻解读。用异想才思,将鲁迅小说创作背景、深刻思想、创作技巧等娓娓道来。解读同时或揭露人性,或直面困境,可以说孔老师的解读也同样是“为人生”“为人间”的解读。虽为解读,作者也从鲁迅文字出发,评身边事、当时事,或带我们了解语言使用的流变、地方风俗、社会状况,兴味盎然,无所不包。 从鲁迅的文字中,孔老师的解读中,我们或许可以感受到一种巨大的力量,找到一条坚定的人生道路。 人民的痛苦 与话语权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那里代表传媒, 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辫子剪了, 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搡字用得多好!不是端、不是送、不是放、不是摆,是“搡”在他的面前, “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 《人间呐喊》首印限定签章版, 加赠金句明信片一套。 按理说,中国是男尊女卑的社会,七斤嫂也严守着这男尊女卑的规矩,可是我们看出来,在夫妻中间实际上能够撑得住天下的是七斤嫂。在他们看来已经大祸临头了,可是这个时候,七斤嫂还用愤怒的口气,愤怒的动作,其实是给她丈夫以信心,告诉他该吃饭吃饭,不要愁死,哭丧着脸有什么用啊,先吃饭。就是说她是有感情,同时有理性的。 那么怎么办?这个问题解决不了,现在又有一个人出来了,我把他写的叫“‘专家’来了”,这和我们今天很相像,“公知”“专家”都是混在一起的。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鲁迅其实也是写时间,时间是有画面的,太阳收了它最末的光, 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你要在黄昏的夏天的水面待过才懂。 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这个“吐”用得非常棒。 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家里摊上这么大事了,七斤嫂哗哗吃了三碗饭,这写出这样一个妇女拿得起放得下,老公辫子都没了,还能有心吃三碗饭,了不起。 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她不是个没心没肺的女人,心里还在突突跳呢,但是该吃饭吃饭,所以七斤嫂的素养绝对可以当红色娘子军连长,她如果有机会革命,是一个杰出的革命者,智勇双全,可惜那个地方不是闹革命的地方。 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如画一样,你们想象舞台后面一座独木桥,那边走来一个新的人。 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鲁迅给人物起名字喜欢用数字,这我们上次就讲了,但是他用的数字一般都是大于四的,他不用老二,不用老三,他自己兄弟三人,他恐怕别人有胡乱的猜想,所以他用的数字一般都是大于四。前面已经用过“七斤”“七斤嫂”了,又出来一个人还带“七”,当然这也证明当时人家生育的情况,生七八个孩子太普遍了,叫“赵七爷”的不少。 赵七爷,我们看这专家的专业水平, 是邻村茂源酒店的主人,看来这家里不属于劳动阶级, 又是这三十里方圆以内的惟一的出色人物兼学问家;前面我们看过七斤那学问了,所以对赵七爷也不能有过高的期待。 因为有学问,所以又有些遗老的臭味。他有十多本金圣叹批评的《三国志》,其实是《三国演义》,老百姓分不清《三国志》《三国演义》。 时常坐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这显得有点迂腐,《三国演义》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这对“学问”有点嘲讽。 下边我们就明白他有什么学问了, 他不但能说出五虎将姓名,甚而至于还知道黄忠表字汉升和马超表字孟起。这在农村就算专家了。 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常常叹息说,倘若赵子龙在世,天下便不会乱到这地步了。在辛亥革命以后有一个现象,就是很多人把辫子盘在头顶上,然后戴一帽子盖着。这个现象很有意思,这些人为什么把辫子盘存头顶?是为表面上看他没辫子了,但是他没有剪掉,他并不是要把辫子剪掉,你知道辫子要养得很长费很多年月,年轻小伙子头发长得快,也许两年能长出那么长来,那中年人长不了那么快,所以很多人把多年好不容易长的辫子盘在头顶上,为什么?万一皇上回来了呢。 这是中国人的聪明,中国人知道政局是动荡的,政局是不一定的,今儿这人关在监狱里,明天这人就出来了,明天这人就翻案了,对吧,什么事都是靠不住的。所以聪明人要把辫子盘在头顶上。盘辫子这个举动很值得分析,而赵七爷就属于盘辫子的人。现在他出动了,以一个“专家”身份出动了。七斤嫂眼睛好,赵七爷的形象是从七斤嫂眼睛里看出来的,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我们看七斤嫂观察事物,这才是真专家,虽然不读书,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 我们从七斤嫂出场讲的几句话到现在来看,她做事全是有扎实的依据,完全符合北大学风——勤奋严谨,求实创新,如果再加上兼容并包就可以当北大校长了。你看她做事全是一板一眼,特别扎实,她通过观察赵七爷的服饰,证明了那个传闻——“皇帝坐了龙庭”。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她记得很清楚,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我们看鲁迅随便举两个人名,一个是“大”一个是“四”,没有老二和老三,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平平淡淡的农家生活,被鲁迅就写得跌宕起伏,很有意思。我们如果整个读完这篇小说,我建议大家写个《赵七爷小传》,可以专门给赵七爷立个传,这个人挺有意思,挺值得一写。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这七斤嫂心坎里老跳,她内心其实很爱这个家、为这个家操心的,现在这家就她一个明白人,老太太是那样儿的,老公是那样儿的,就她一个明白人,但她又是一个妇女,上不了台面的妇女,她用自己可怜的这样一个地位,要为这个家谋幸福,所以她要超水平地发挥她的才智。下面镜头转到赵七爷: 赵七爷一路走来,坐着吃饭的人都站起身,拿筷子点着自己的饭碗说,“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我们看这是一个大人物来视察的情况。 七爷也一路点头,说道“请请”,却一径走到七斤家的桌旁。——他是有目的而来的,直奔七斤他们家。七斤们连忙招呼, 七爷也微笑着说“请请”,一面细细的研究他们的饭菜。这里都用“研究”这样的词,鲁迅是真的把他当“公知”来写了,“公知”梳妆打扮一番,这么严肃地出场,不容易。作为一个戏剧,一定要有戏剧冲突,有戏剧冲突才是真正的开戏,戏剧冲突来了: “好香的干菜,”这是开场白。据说有些人找人谈话的时候,第一句话说的都是普通的话:“天气很热了”“吃月饼了吧”“今天中午的粥不错吧”“你的问题交代了吗?”一般都是这样开始的:“好香的干菜”, “——听到风声了么?”风波的“风”出来了, 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你看他选的这个地方。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你看好像没有描写七斤的任何表情动作,就好像七斤现在是个行尸走肉一样,干巴巴地说这么一个信息——“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她明明知道怎么回事了,七斤嫂早就知道跟她家辫子有关系,她还在这里装糊涂,还要用障眼法糊弄赵七爷一下,先把话题岔开,岔到皇恩大赦这里去,她在不利的情况下,做努力的自我保卫,甚至想反击。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我们看这是大人物说话,不直接反驳小人物, 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个高潮起来了,涉及生死之大事,鲁迅写过《头发的故事》,写过《示众》,写过很多跟辫子、跟头有关的事,我们看这如此不重要的一个身外之物,中国古人很重视,不但中国古人重视,好像其他国家的人也未必不重视,我在韩国的时候。就看过韩国有一次学生运动就是抗拒政府限制他们的发型,我好像还专门写了一篇短文,政府限制中学生要梳什么头,然后学生认为这是限制他们人权,好像我们中国倒没有这个情况,没有规定说中学生、大学生必须留什么发型,可是在古代这是很重要的,重要到发和头是矛盾的——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这么有能力的,这么伶牙俐齿、智勇双全的七斤嫂,本来有飞黄腾达机会的七斤,就被这一句话给打倒了。鲁迅为什么要把七斤嫂写得非常能干,写得非常强,他如果把他们都写得很窝囊,就显不出这个风波的重要性,一定要把七斤嫂写得已经非常厉害了,但你那么厉害,都抵不住小小的这样一个传言,不过就是咸亨酒店的一帮闲人说,“皇帝坐龙庭”了,你没辫子不行,你看整个社会都变了。 而像七斤这样的人的确是承受不起,不掌握话语权,连正确的信息渠道都没有的普通民众,真是活得可怜,他们其实并没有很高的奢求,吃着那碗松花黄的饭,吃什么乌黑的干菜,他们也能满足,本来挺好,可是这样的生活过不下去,人家也不读书,也不会跟你们夺权力,可这样的生活维持不下去。到底让不让留辫子这种事——鲁迅从这里写到了中国最要害的问题。 那么,鲁迅此时此地写的这些问题,我们要想想,当时那些北京的学生走向民间去跟工农结合,我们要把这个图景合起来思考,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意义,在他们共同做的这些事中,中国在慢慢地改变,中国在经历新的“风波”,再过一年,有一个中国的某某党成立,中国走向一个新的未来。但是如果不认识到这些问题的话,凭什么那些人会成立那么一个组织呢?这是话语权的问题。 鲁迅一般不写劳动人民吃饭权、睡觉权、喝水权,这些物质生活在鲁迅看来不是最重要的,鲁迅写的人民的痛苦都是跟话语权有关的——不让说话,不知道说什么话,甚至不知道消息正确的来源,被一个知道黄忠叫黄汉升的人就能镇压住,这是鲁迅小说反复重复的一个主题。 % h1 }; V- N( U
7 Y+ k( }4 X0 @) c/ }$ B0 ~; U
* M/ C) E) P, I- C8 X$ M( `
" @$ p; P* {# e8 U3 p2 Y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