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勇导演的戛纳国际创意节银奖作品《语言暴力》,讲述了语言暴力和暴力伤害的关系。 他采访了沈阳市少管所的几位少年犯,他们从小被父母语言暴力对待:「猪脑子」「废物」「丢人」「你怎么不去死」。 谢勇把这几个与语言暴力相关最具代表性的关键词,做成了「武器」。 据台湾儿童权益联盟的调查,有超过半数(51.2%)的父母,曾用恐吓的方式管教孩子。当父母情绪不佳时,儿童最容易成为迁怒的对象。 当孩子因为写不好作业、左右不分时,被人说你怎么这么笨。 当孩子总是爱做小动作时,被人说你为什么这么不用功。 你不小心发泄不满和愤怒的话语,正在重创孩子们的心灵。 第一击:造成伤痛 密歇根大学的伊森·克罗斯博士做过一项实验: 当一个人受到语言暴力攻击,他的情绪疼痛在大脑区域反应和身体疼痛极为相似,神经系统能体验到几乎相同级别的疼痛。 也就是说,当父母责怪孩子不专心、不用功、批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的时候,孩子情绪上遭受的创伤和身体受到伤害的疼痛程度不相上下。 如果父母对孩子上课表现出来的不专心、注意力集中不重视,而是一味地批评他们觉得他们丢脸、让父母失望,孩子所感受的负面情绪,不亚于父母用最粗的棍子来敲打他们。 第二击:改变大脑 哈佛大学医学院的马丁泰彻博士发现: 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注意力和这三者都密不可分。 胼胝体负责信息传递,视觉、听觉等传入的信息可以在胼胝体进行交换,使感官正常集中注意并综合信息、传达给大脑进行分析。 海马回负责记忆和情绪管理,孩子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低落,无法正常记忆学习内容。 前额叶统领一切高级认知能力,如果前额叶受损,无法抑制其它刺激,注意力就会涣散。 当孩子受到语言暴力时,他们的大脑受到损害,专注能力、创造能力等各项能力都会降低。 第三击:损害自我 心理学家库利对自我的定义是:「对每个人来说,他人都是一面镜子,个人通过社会交往了解到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从而形成自己的自我。」 据此,他人的评价、看法对我们形成自我认知有决定性影响。负面言论轻则让被评价者心情恶劣,重则造成严重心理阴影,影响其性格、成长,甚至生命。 如果家长经常批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专心,孩子往往会更加觉得自己就是这样的人,就会丧失自信心。 经过语言暴力的孩子,常表现出不自信、自我怀疑的情况。他们的专注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都比同龄的孩子会弱上许多。 第四击:影响专注 美国说话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 研究者将妈妈们大吼大叫以超过85分贝的音量,放给10名7至10岁的儿童听。之后让他们写出妈妈吼叫的内容,结果只有13.3%写对。 美国三年级教师简艾丽在1968年组织了一场班级活动: 她的班级分成了两组:蓝眼学生和棕眼学生。第一天,她称赞蓝眼睛的孩子都会是聪明的孩子,说棕眼睛的孩子在学习能力方面会有存在缺陷。 然后蓝眼睛的孩子都表现出了很好的学习状态,上课注意集中,非常自信。棕眼睛的孩子都出现了注意涣散,上课分心。 第二天,她告诉孩子们,昨天是她说错了,实际上是棕眼睛的孩子更好。形势马上出现了逆转,棕眼睛的孩子们变得更加自信和专注,蓝眼睛的孩子们则出现注意力不集中。 这些研究数据,都直接表明了,语言暴力对孩子专注力的直接影响。 苏珊·福沃德在《中毒的父母》里说过: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父母说伤人的话语,只需要一分钟,而孩子,却要用一生来填补。 / N' V) Z# a3 V. E- r; c
$ H% q8 ?& U- P( i6 G5 [8 n/ H8 u. {- H2 I# h
8 c9 N" s* Q: o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