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派》其中一期讨论的有个点很有意思,说的是家庭中,大部分女性的母性更重,少部分则是妻性更重。大力嬷嬷和身边已婚的闺蜜们做了圈讨论:到底是老公重要还是孩子重要。不出意外,孩子成功地站到了C位。但这样是对的吗?一个家庭的核心关系到底是夫妻关系,还是亲子关系?可能90%的妈妈们都做错了! 十月怀胎,经历了分娩那生不如死的疼痛后,妈妈和孩子之间这种“过命”交情,会让妈妈把孩子当成生活的全部。曾经的浪漫二人世界,被有娃后的忙乱冲淡,女人眼中的老公,也已退居二线,一切皆以孩子为中心。时间长了,夫妻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淡,两人之间的话题,基本就剩下孩子了。 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老师说过:“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如果夫妻关系是配角,这样的家庭就不断会有烦恼纷至沓来。所以心理学家倡导妻性大于母性,也就是夫妻关系一定是大于亲子关系。如果亲子关系大于夫妻关系就会引发很多问题。 01 母性过强可能成为夫妻关系的“隐患” 夫妻之间最错误的处理方式,就是把亲子关系凌驾于夫妻关系之上。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亲子关系总是排第一位,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开始,丈夫或妻子的角色立马就变成了爸爸妈妈,全家的中心和焦点都集中到了孩子身上,为了能让妈妈更好地照顾孩子,爸爸们甚至提出了单独睡的要求,自此,夫妻过上了现实版的分居生活。 更有的妈妈,不仅忽视了丈夫,连对自己的要求也降低了,她们丢掉了化妆包,放弃了爱好和身材管理,孩子才是她们心中的第一要位。再加上职场妈妈还要面临工作上的压力,和丈夫之间慢慢变得疏远起来。这样妻性严重缺失的家庭,很容易导致丈夫出轨的行为发生。所以,中国离婚率的高峰时段,多出现于孩子出生后的头三年。 02 母性过度易走极端 从孩子的心理发展角度看,如果亲子关系过于亲密,往往会导致孩子轻视父亲,亲近甚至讨好母亲,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过分依赖,不能很好地独立[1]。从夫妻关系来说,自打古代开始,就有“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爸爸每天早出晚归忙着赚钱养家,母亲独自照顾孩子的吃喝拉撒,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丧偶式育儿。 在这种父亲缺失的情况下,母亲把所有精力都投射在孩子的身上,母性泛滥得开始变味,在亲子关系中,她们更希望掌控孩子的一切,变得极端,于是就诞生了“妈宝男”和“妈宝女”。他/她什么都听妈妈的,以妈妈为中心,他/她一般都没什么主见,缺少自信。人生线路早已被妈妈规划设计好,只要按部就班,就能生活得很好。《都挺好》中的苏明成就是精神上的“妈宝男”。“妈宝男”和“妈宝女”,因为长期生活在妈妈的羽翼下,以至于他们今后的婚恋生活都不顺心,最大的悲哀就是一切以妈妈为主。 03 夫妻关系也会影响孩子智商 美国心理学家对多名儿童进行的一次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和睦家庭中的孩子,比气氛紧张家庭中的孩子智商高,紧张环境对孩子智力的影响是相当深远的,因为儿童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难以承受额外的情绪压力,久而久之便造成儿童智力低下。 法国国家卫生与医学研究所及巴黎家庭治疗中心的专家通过对法国领养儿童的多年观察研究也同样证明,家庭环境对幼儿智力的影响非常大,他们选择了65名4~6岁有代表性领养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这些孩子的共同特点是均出生在虐待孩子或对孩子漠不关心、家庭成员不和睦的家庭,在被领养前,他们的智商全部在80以下,通过对这些儿童一年的跟踪观察,他们发现,这些孩子的智商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研究人员同时证实,领养家庭对孩子感情投入的多少与孩子智商的提高是成正比的,所以作为家长应尽力为孩子创设一个和睦、欢乐的家庭,以促进孩子智力发展[2]。 04 提升妻性会让家庭更幸福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母性强的家庭会更幸福,其实不然,一个完全把自己牺牲掉的母亲,对孩子和家庭反而是一种压力,这些压力最后都会回归到家人身上。 妈妈要懂得给自己放假,留出和老公在一起的时间,保持自己的兴趣爱好,而不是把所有的精力和情感都聚焦于孩子,让孩子承担过大的压力。心理学博士张怡筠也曾说过:“妈妈越时髦,孩子越自信,妈妈身材好,孩子越骄傲;妈妈越有进取心,孩子越勤奋;妈妈越坚持自己,孩子越独立。” 一个好的妈妈,永远懂得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 在杨绛先生《我们的钱瑗》书中,女儿钱瑗曾经对父母说:“我一直觉得父母恩爱的小孩很幸运,因为她见过好的感情是什么样的,从而拥有了对健康的爱的敏锐嗅觉,然后就知道怎么往正确的方向跑。所以我特别感激爸爸妈妈,因为你们相亲相爱、琴瑟和鸣,所以我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孩子。” 是的,稳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妈妈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只要把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进行最佳的转换,孩子就能在你身上学会爱人的方法。孩子的未来就藏在父母的相处中。
( P Y8 m8 r( \% b/ f% U# r# C2 V* m+ g# N0 g* u$ e) H3 Q
, N3 [( o* j5 X. p r) e' |
& q2 B( ` z8 E: R! c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