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援沪故事 战“疫”有情,一起守“沪”。4月1日、4月2日,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19名医护人员先后踏上驰援上海医疗救治工作的征程,进入上海临港方舱医院。医院官微推出“我们的援沪故事”,述说家国情怀,分享战“疫”故事,共同感受六院人的爱与担当! 4月22日,星期五,援沪第21天。/ b# m3 J" Y: v' v( p
. o/ n# I. g) |& m& y
5 u2 ^4 n& ? @: @
5 d5 f( E7 i2 w8 |+ b, u! {) ^2 V q# b% M
凌晨02:30,从驻地出发前往方舱,由于前半夜睡得迷迷糊糊,一上车立马补觉,一路摇摇晃晃到达了临港方舱,此时已03:20,大家按照步骤流程熟练地穿戴好防护装备,进舱后与前一班老师交接班,了解本片区总人数、有哪些空床及本班需重点关注的。深夜的方舱特别安静,患者都在梦乡中,我们要做的是定时巡视、观察情况、及时汇报。/ `8 r9 m) m2 V' e- \$ Q
L, E6 q! B/ l4 q! z! `
# j& R6 w; h3 p4 z& Y; c8 D E
2 A1 l; M& F& b; d7 H
9 a4 Z# L9 F; K2 ^
3 P- m2 n z9 X9 M: k 06:00,方舱的一天从“吃”开始。早餐有热乎的包子、鸡蛋,还有牛奶、苹果、点心,志愿者们会很热心地协助我们一起发放。鼻咽拭子采集是我们每天必做的重要工作,志愿者们也会帮忙维持秩序。他们当中大多数是年轻人,看着他们干劲满满的样子,我突然想起了前几天康复出舱的小李。 小李是大四的学生,刚来的时候情绪一直不太好,还因为觉得等饭的时间太长,“闹”过一回。人在陌生环境,难免会缺少安全感,更别说身处疫情之中了。进入方舱这么久以来,我们越来越发现,安抚患者的焦虑情绪,为他们带来正能量,让他们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因为我们知道,只有看到我们有坚定的信心,给他们关心和支持,他们才会感到安心。 得知小李的情况后,我们医疗队的老师经常找他聊天,耐心安慰他、开导他,并鼓励他做志愿者。在大家的努力下,小李的情绪一天天好转,还成为了志愿者,帮助我们发放一日三餐、维持秩序。 慢慢的,他从原先的“重点关注对象”变成了这个病区志愿者的总负责人。出舱前,他来找我们拍照,笑着跟我们说“谢谢”。
6 l$ G1 c% x# Q5 C* g
) t; b" b4 A% Q% n7 A% D3 O2 D
(左五为小李) 还有两个爱画画的小男孩儿给我们送来精心创作的画作,画上是“大白”温暖守护“小天使”,“小天使”高高地举起双手,在头顶比划出一个甜甜的爱心。2 n) N/ a/ k" Q& H6 ?& e3 `
0 V3 l3 Z; W2 Q0 N+ o4 V! V# g
+ J0 @, T. Y& l/ `: v
每次看到这些可爱的患者重拾信心、康复出舱,我们会很有成就感,就像看到了曙光。 j. B8 f, ?" @- e
3 g4 T0 X+ @' t5 Z3 G
患者事无小事。方舱内的工作量看似不大,但大家必须克服身着防护服以及通勤带来的种种不便,精神保持高度集中,尽力将工作做得更细。一声声“谢谢”、“你们辛苦了”可以抵消我们所有的疲惫和泪水。7 e1 K F) z* r
, A( T* X( @. Z6 a: k7 {3 |, E: x
, H- q' G4 e' ]9 ^9 U! b6 m5 e1 u. O' [' ^# |7 X# F5 {5 {
08:00出舱,外面虽已阳光明媚,但室内还是稍感寒凉。我们一边扶着面屏一边上了接驳车,队员们笑着说我们的姿势像是在互相敬礼。一脱是在室外,当拉开防护服拉链那瞬间,里面那薄薄的一件短袖洗手衣已无法御寒,全身灌满了凉风,汗毛立马竖起,我们顶着寒凉,按规范脱下层层的“枷锁”。 09:00坐上公交车回驻地,队友们脸上挂满着疲倦,在车上倒头就睡着了。1 d) \4 N1 }* T
' U# o8 ^% c8 Z* B4 t$ n/ W0 C
% M; J! ^- K" o/ L' ]- ~0 ?! b8 _, p a/ F
面对疫情、面对感染者,我也有过担忧和恐惧,可当我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勇气就来了!越是有困难、有风险、有挑战,才更显六院人的担当和责任。愿疫情早退,山河无恙,春暖花开!
% i9 @1 H7 ^3 r' c7 x/ }
! @* U- G$ N% M: Q! T( {" c 口述: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援沪医疗队队员 周惠 感谢每一次挺身而出 也感谢每一次坚守 向每一个在“疫”线的 “大白”致敬!
; s- J0 X0 N# d! h1 L南通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