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有些小孩总喜欢和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说话,比如杯子、桌子等等,而且他们还乐在其中,家人看到此幕后也不知究竟是怎么回事。 其实,孩子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他们拥有泛灵心理。那么,什么是泛灵心理呢?接下来就随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举个例子: 张小北是一名年轻宝妈,为了能更好的照顾孩子,她索性辞掉了工作,并一股脑地投身于“教育”事业。 但最近她的女儿多多却经常做一些奇怪的事情,比如偷偷摸摸的和杯子说话,又或者假装自己是一颗树等等。 其实,如果孩子单纯只是为了模仿动画片里的人物而做出自动举动,张小北也不至于那么大惊小怪,但可怕就可怕在,孩子几乎不看动画片却仍然会这样。 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呢?张小北有点害怕,孩子会不会是通灵了呢? 诚然,当家长看到孩子总是神神叨叨,做出一些难以让人理解的举动时,必然会慌张害怕。但家长不要担心,这很有可能是孩子的泛灵心理在作怪。那么,该心理在人生活中又有哪些表现呢? 01.孩子有泛灵心理,这在日常生活中又有哪些具体表现呢?孩子经常和洋娃娃说话。有些家长经常会发现,当孩子独自一人在房间时,他总会漫无目的的闲逛,要么和洋娃娃说谎话,要么抱着洋娃娃睡觉,就像自己是妈妈一样。 而当家长询问孩子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时,孩子又支支吾吾的说不出个一二三来。这又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就体现了孩子的泛灵心理,家长在此时也不要大惊小怪,切不要因为自己的好奇而惊扰了孩子。 过分怜惜自己的物品。其实孩子有同情心是难能可贵的,家长也不必太过操心。但有些孩子却总是过分关心自己的物品。 比如,当自己的杯子碎了时,他会静静的对杯子说,“你没事儿吧,你受伤了?”他会利用这种拟人化的语调来表达自己的同情心。这样的举动是不是有点太奇怪了呢?其实,这也是泛灵心理的具体表现。 习惯于自言自语。除了和一些物体说话以外,这些孩子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总喜欢自言自语。 一般来说,当家长将他们放在一个独立空间时,他们总能够给自己意想出一个小世界,假装自己是小公主、小王子,假装自己正生活在城堡里诸如此类。 当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也不必嗤之以鼻,更不必害怕惊恐,这只是孩子的一种普遍想法罢了,在他成长的过程中这很常见,家长应该予以理解。 那么,家长怎样才能更好的利用泛灵心理呢?我们且不讲具体的方法论,首先先让我给您设置一个情境:怎样才能哄孩子睡觉。按照这个情境,请您仔细想想,该如何做才能将其与泛灵心理结合在一起呢? 02.想让孩子快速入睡,您可以巧用泛灵心理。首先先来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什么叫做泛灵心理,只有真正明白了其中含义对以下的概念、道理,家长才会了然于胸。 在民间常常有这种说法,孩子都是“通灵”的,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原因很简单。 在他们看来,年幼的孩子往往能够和一些不通灵的物品沟通,如凳子、桌子等等,正是因为他们年龄还小,未曾受钝化,所以他们才会有这种反应。 老人们常说,要想看一个人寿命有多少,可以看看孩子和他接触后的反应。 其实这些都是封建迷信,根本不足信。但是从中却暴露出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孩子有泛灵心理。 什么叫泛灵心理呢?顾名思义,孩子正处于懵懂的状态,他可以和一些没有生命的物体进行沟通,用自己的方式和他们交流,假如他们是活着的,努力为自己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世界,其实这就是泛灵心理。 家长在平时可以利用泛灵心理来哄孩子入睡。比如在孩子睡不着时,家长可以说你瞧,天上的月亮已经睡觉了,你也要乖乖睡觉才可以哦。 听到这里,孩子就像和月亮心有灵犀一样,在得到家长的指示后,他也会乖乖的入睡。 又或者,家长可以对着孩子旁边的洋娃娃说,“娃娃已经睡觉了,你也要安心睡哦!” 家长这么一说,在孩子的心中就树立起了一个概念,那就是:娃娃和自己是一样的。因此他会心安理得的去睡觉,也会和娃娃一起享受这惬意的梦乡。这样一来,家长是不是省劲很多了呢? 其实,这就是利用了孩子的泛灵心理,而且使用此法还不用顾及其他方面,也更能够巧妙利用孩子的心思,何乐而不为呢? 诚然,泛灵心理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用起来还比较顺手。但是在利用任何一种心理或效应时,家长都应该注意一些问题,否则将过犹不及。 03.在利用孩子泛灵心理时,家长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家长一定要记住,利用并不是滥用,在使用泛灵心理时,家长一定要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表现,倘若孩子对这件事不是很在乎,或者已经麻木了,家长就不要再使用了。 一切都要以实际情况为先。不要什么事都要想着去利用泛灵心理,到时候,孩子很有可能会因之而产生免疫,这一切都不是我们想要的! 家长千万不要将此心理和封建迷信联系在一起,不要给孩子说一些怪力乱神,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没有好处的。 所谓的泛灵心理是让孩子拥有同情心,让孩子利用共情的想法去参与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进而辅助他的成长,并不是利用一些怪力乱神的东西来哄骗孩子,或者恐吓孩子,这些都是不可采用的。 而且即使采用了,对孩子的成长也起不到半点作用。家长是过来人,又是经过科学理论熏陶过的人,这一点,您应该更了解。 有些上了年龄的长辈在教育孩子时经常会无缘无故的冲着一些物品发火,以此来安慰孩子,比如在孩子被磕到时,家长拍一拍桌角以示教训。 其实这种做法就是大大的违背了泛灵心理,如此一来,不仅不能激起孩子的共情心,反而会让孩子有一种逃脱罪责的感觉。 渐渐的,他会丧失责任意识,会无法更好的理解别人的想法,这对孩子的成长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然而这些家长却仍在继续着这种错误的行径。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在看到孩子有如此怪异举动时,总会心生害怕,以为孩子生病了。 殊不知,这是孩子的泛灵心理在“捣乱”,家长只有切实的了解此心理并加以运用,才会对孩子的成长起到莫大的助推作用。 ( n! n! g. L5 }
) f! U8 a6 d$ ]! M( G/ o" M& ?# y1 w6 c5 q/ ? Y( ^+ m5 Z9 X7 q
4 l \" y( f" ?$ t$ r4 v3 U
# J' h" C' y! i \% v
南通0 |